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期中 2023-12-14 3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性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的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张富清至今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的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六)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搪瓷缸的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搪瓷缸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地保存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但是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人们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爱看《半月谈》。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

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九)

20193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含热泪,他写下深情的记录——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材料三:

20193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的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是应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的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蒋介石的密电从正面写出了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B.材料一中习惯性地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在长期的战斗生活中养成的谨慎性。
C.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
D.材料二写张富清的搪瓷缸、住所、生活习惯,展现其初心不改的党员本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B.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出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体现了人物通讯可以从侧面报道人物的特点。
C.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的涵养。
D.材料三以“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为观点,并引经据典,兼论古今,透辟分析,体现出新闻评论的特点。
3.下列事例,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       
A.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
B.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
C.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
D.面对突发的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4.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
5.《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了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优秀人物通讯一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你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把他送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护士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后,把身子转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被自己这张脸惊吓到,不能让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我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的儿子叶戈尔·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一直骂我:‘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这个人假如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B.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护士“转过身子抽泣起来”,作者直接描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伏笔。
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8.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9.小说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③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语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B.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C.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D.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吾先君先夫人”的“先”与“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先”意思相同。
B.讳:旧时可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为通,子厚讳宗元。
C.“生十有六而归于轼”中的“归”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的“归”意思不同。
D.姑:本义为旧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文中指“苏轼的母亲”,文中作本义。
12.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起笔,苏轼用通常惯用的志文笔法,略述了亡妻王弗丧葬事宜。不事雕琢,哀思尽显。
B.苏轼以先君一句“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从侧面再写王弗对苏轼的德重情厚。
C.第②段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怀妻之语寄寓着的伤婉痛情,与本文异曲同工,情深意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14.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除了精于读书,文章第②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作为苏轼妻子的这种特质?请简要概括。
2023-12-12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这次行军的环境氛围。
B.“横笛遍吹《行路难》”写的是征人孤单独奏微弱哀怨的笛曲。
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反映了真实的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D.《秦风·无衣》质朴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
16.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使用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3-12-14更新 | 40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