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中 2023-12-19 12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1)普通常有以人治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区别,不在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2)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3)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5)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D.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合式的;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2)段举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第(3)段引用“颜渊问仁”证明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D.材料二论证的中心是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文本运用了对比论证来论证这一中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他们在土地中求生存,在土地中寻发展,迁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对土地的敬重和依赖,是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B.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尽管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并不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的追求。
C.人治指依靠个人意志的作用来管理政权,实行政治统治。如孔子认为“为政在人”、柏拉图主张“哲人治国”等都属于人治。
D.法治指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晏子春秋》中的“修法治,广政教”、邹韬奋所说“法治不存在是非不论”都属于“法治”思想。
4.臧克家的现代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适合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相关理论的篇章(从“乡土本色”“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文字下乡”中选择)是哪个?请简要加以分析。
5.下面是《论语》中所记载孔子回答弟子问孝的内容节选,孔子通过列举详细行为答复了同学的问题,这表达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文意简要分析。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①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②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③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孕妇在此歇脚,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C.小说中的孕妇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她有责任心,做事认真;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也暗示了人物的心情。
B.句子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蕴含着作者的人与动物之间温馨和谐的思想。
C.句子③表明孕妇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D.句子④描写了孕妇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有牛相伴,更有对孩子的希冀等。
8.牛在文本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元·辛文房《白居易传》)


【注】①勋庸: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恃才A少B所推可C因谑之D曰E长安F百物皆贵G居大H不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贬,指被贬官;“羁鸟恋旧林”的“羁”意为被关在笼中,两者文言句式相同。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还给君主,多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燕通“宴”,宴饮之意;与曹操《短歌行》中“契阔谈䜩”中“䜩”含义相同。
D.六义多指风、雅、颂,赋、比、兴;文中用来说白居易诗歌语言崇尚通俗易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所叙写的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的情形,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对他都有影响。
D.白居易的诗歌当时流传甚广,鸡林国的商人拿诗作四处售卖,每篇一百两银子,鸡林国国相能立即分辨出哪一篇是伪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2)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14.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为何变得消沉?
2023-12-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诗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僧人持名琴从峨眉峰翩翩而来,气派非凡,暗含了诗人对蜀僧的仰慕与敬佩。
B.颔联中“一挥手”叙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与技艺,“万壑松”表现出琴声的音乐效果。
C.颈联写出了听琴时的愉悦畅快,赞美了僧人的琴声、琴技,表达了得遇知音的欣慰之情。
D.本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着重表现对音乐的描摹,表现弹者、听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16.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本诗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用相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