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期中 2023-12-20 24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如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技艺、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机器当代意义》)

材料二: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达到极高的水准,产生了代表性的人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B.现代工业社会对手工技艺进行了重新定义,虽然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C.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具有哲学思考,有着对“道”的追求,强调万物的规律与自然之理的把握。
D.内在的德性是工匠所要追求的,工匠有时需要成为德行品质的典范,在这一点中西的认识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们的技艺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通过刻苦反复的训练与实践,即使是今天的工匠也不例外。
B.技能的培养需要以人格的培养为基础,因此,工匠们在增进技艺的同时往往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C.庖丁解牛的熟练技艺,高凤林等人一生打造精品,他们都充分发挥“道”的优势,“以道促技”。
D.孔子对各位弟子的赞扬与批评,从其中的标准依据看,与当下“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是相同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传统“匠人培养”观点的一项是(     
A.在传统师徒关系中,徒弟要长时间磨练基础技艺,师傅满意后才能传授精髓的技艺。
B.为了活化滩头年画这一“非遗”物质,传承人开发了以年画为基础的文创产品。
C.当今传媒艺术发展呈现“融合”的特征,高科技的运用使得文化的传播更有依托。
D.大国工匠胡双钱秉承“做人首位,学技其次”的宗旨,兢兢业业工作,屡创辉煌。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和论证方法?
5.袁隆平立志远大,把“让人民吃饱”的梦想作为一生的目标,攀过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不断创造科技的生命奇迹。有人认为袁隆平身上闪烁着“工匠精神”,也有人认为袁隆平是科学家不属于工匠,并没有什么“工匠精神”。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凌波渡(节选)

孙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就这一句,其他三个男生便同时住了嘴。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大学考了整整十年,每年都考。他说,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大学,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给家里减少负担。我十八岁就离开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三个人揉着眼睛四下里一打量,床上床下却只见到他们三人。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蜷成一团,像一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三个人从床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白亮白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的眼睛。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把他从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像鱼身上露出了嶙峋的鱼骨。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在身上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的。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裤。

大哥,这内裤咱还是晾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根本没觉得他们是在说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于是他便黑咕隆咚地爬到床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在不看书的时候,四个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地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壁上终年湿漉漉地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一拧就能拧出水来。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高高长在被子里。所有的衣服都散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的坟墓里爬出来的。我在这样的地下室里住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墙上蹭,最后就会把一整块皮蹭掉,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点事,煮得只剩下骨头了,还在煮。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大哥,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就不信没人来请他做报告。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也插进来聊,却是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起我那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他像抚摸战甲和枪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走。他们太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他经常问别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不会连个乡长也做不了吧。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想做个乡长么,那还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问地写下了同一份答案,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对他十年间所经历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说到他二十九岁。他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这样答题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就是个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高分。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诵他那首打油诗被他听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他其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疼惜着那些死在半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给他机会?他们竟然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他?他们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不进去,他们也别想进来。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


注:作者多部小说都以“渡”为名,隐喻:渡人欲求自渡,自渡才得渡人,求渡不如自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如同踏在水面之上,不会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宿舍,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为当乡长而苦读英语,荒诞而又真实,深得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D.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经历的独特,将人物的躁动不安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外面去。
B.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友的兴趣。
C.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格中脆弱的一面。
D.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
8.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出相似点。(答出两点即可)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迷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才臣,而清贞者不少概见,贞观虽称多士,未有与焉。唯开元之世,以清贞位宰相者三:宋璟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张九龄清而和,远声色,绝货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馀年之中,而朝廷乃知有廉耻,天下乃藉以又安,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焉。

大臣以清节著闻者,类多掣曳才臣以不得有为,亦非国民之利也。汉、宋之世,多有之矣,孤清而不足以容物,执竞而不足以集事,其于才臣,如水火之相息、而密云屯结之不能雨也。乃三子之清,又异于是,劲者自强,慎者自持,和者不流,而固不争也。故璟与姚崇操行异而体国同;怀慎益不欲以孤介自旌,而碍祟之设施;九龄超然于毁誉之外,与李林甫偕而不自失,终不与竞也。唯然,而才臣不以己为嫌,己必不替才臣以自矜其素履,故其清也,异于汉、宋狷急之流,置国计民生于度外,而但争泾渭于苞苴竿牍之间也。呜呼!伟矣!杨震也,包拯也,鲁宗道也,轩輗、海瑞也,使处姚崇、张说、源乾曜、裴曜卿之间,能勿金跃于冶冰结于胸否邪?

夫三子之能清而不激,以永保其身、广益于国者,抑有道矣。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而怀清之大臣,遂欣受之以为臭味,于是乎和平之度未损于中,而激扬之情遂移于众,竞相奖而交相持,则虽有边圉安危之大计,黎民生死之远图,宗社兴衰之永虑,皆不胜其激昂之众志,而但分流品为畛域,以概为废置。此三子者,器量远矣,其身不辱,其志不移,昭昭然揭日月而行者,但以率其固然之俭德,而不以此歆召天下,奉名节为标榜,士固无得而附焉。

故君子秉素志以立朝,师三子焉斯可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
B.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
C.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
D.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不同的皇帝年号不同,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也各有年号。
B.宰相,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历代称呼多有不同。
C.泾渭,指泾水和渭水,古人谓泾浊渭清,多用来比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
D.黎民,“民首皆黑”,即“墨面”“黔首”之意,泛指平民百姓,又称黎庶、黎氓、黎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璟等三人在开元之世担任宰相,天下平安,被盛称为多士的贞观年间没有这样的清贞之士,汉、宋更是无法企及。
B.宋璟等三人均清廉又稍有不同,宋璟有度量,卢怀慎谨慎,都能与姚崇一同治国,张九龄平和,能与李林甫和睦共事。
C.宋璟等三人决不会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置之度外,但会在行贿请托这样的事情上争论不休,这与汉、宋的狷急之人不同。
D.宋璟等三人清静而不感情用事,而后代的包拯、海瑞等人如果置身于三人的时代,却很难与同僚和谐相处,保身益国。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以清节著闻者,类多掣曳才臣以不得有为,亦非国民之利也。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023-12-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人诗

陆九渊

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

从头收拾一口吞。

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

朝饮渤凝水,暮宿昆仑巅。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注】①大人诗:一作“少时作”,为诗人17岁时作。②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教育家,继承了孟子的“大体”思想,将《孟子》列入“四书”;创立“心学”,主张“心即理”“立大志,做大人”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可以看出,诗人陆九渊少年时期就有非同寻常的志向。
B.诗人表达胸襟开阔时以强衬强:即使咆哮大嚼的虎豹虬龙,也会遁逃避之。
C.“朝饮”二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连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想象奇特。
D.本诗先用七言后用五言,不求每句字数的一致,便于抒发自由奔放的情感。
15.少年陆九渊的“胆大”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朋党论》中“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
2023-12-14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