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期中 2023-12-21 26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闻一多关于唐诗的论文久未为文学史著作所重视或采用。其实这位诗人兼学者相当敏锐地述说了由六朝宫体到初唐的过渡。其中提出卢照邻的“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骆宾王“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指出“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诗歌随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闻一多强调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②多么漂亮、流畅、优美、轻快哟!特别是《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再三赞不绝口:“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③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过这种对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它实际并没有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永恒的江山、无垠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你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你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里似乎有某种奇异的哲理,某种人生的感伤,然而它仍然是那样快慰轻扬、光昌流利……。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惆”“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说的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

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的顶峰,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四杰”就要向更高的盛唐峰巅攀登了。于是,尚未涉世的这种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

⑤这不正是在上述那种少年感伤之后的奋发勉励么?它更实在,更成熟,开始真正走向社会生活和现实世间。一个人在度过了十六七岁的人生感伤期之后,也经常是成熟地具体地行动起来:及时努力,莫负年华,立业建功,此其时也。“四杰”之后,迎来了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展现了盛唐之音的鲜花怒放,它首先是由陈子昂著名的四句诗喊出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⑥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它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像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⑦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惋。这就是盛唐之音。此外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⑧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

⑨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更深刻地反映着前述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绊;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存在。

⑩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是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仿的节奏音调……。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尽管时代的原因使李白缺乏庄周的思辨力量和屈原的深沉感情,但庄的飘逸和屈的瑰丽,在李白的天才作品中确已合而为一,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由六朝到初唐的过程中,闻一多敏锐地意识到王杨卢骆对唐诗转型起到的重要作用。
B.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歌“清新歌唱”的最高典型,但是闻一多更欣赏后者。
C.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四杰”向更高的盛唐巅峰攀登,意味着“四杰”在文学史上的成就高于张若虚。
D.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和方面,反映出个人、民族、国家在此阶段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和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不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所展现的少年惆怅和哀愁更加轻快与轻盈。
B.无论边塞诗、田园诗,亦或其他题材的诗歌,只要是盛唐时期出现的诗歌,就都是盛唐之音。
C.如果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盛唐之音的序曲,那孟浩然的《春晓》就是真正的盛唐之音。
D.李白的作品吸收了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这是他的诗歌能成为盛唐诗歌最强音的原因之一。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8段观点的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B.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C.将军对阵谁叫入,战士辞营不道归(李山甫)
D.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
4.“青春之美”是盛唐诗歌的突出主题,请结合材料归纳这种“青春之美”的具体内涵。
5.某班拟从《春江花月夜》和《将进酒》中挑选一首诗歌参加学校“诵读经典,踏歌而行”诗歌节活动,请结合文本及诗歌内容,列出你的推介要点。
2023-12-21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天》(节选)

海漄

崇祯六年,北京。

孙元化一死,徐光启在朝中再无牵挂,开始着手将酝酿已久的飞行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他将制好的轻气用猪脬做成气球储存,尽管保存时间不长,但好在已找到了制备轻气的方法,可以即充即用。考虑到轻气易燃易爆,他寻来工匠,以竹篾编成一个水滴形的巨型竹笼,将数千个氢气球禁锢其中。再以竹笼为骨架,在外层缝上牛皮,制成了一个双层气囊。为防止这巨型气囊飞走,徐光启在气囊四周留有挂钩,通过绳索系于地面,停在后院空地中。

到这年入夏之际,徐光启的飞行器终于大功告成,各部分已组装调试完毕,只待试飞了。因飞行器飞行原理来自龙,又以火箭推动,徐光启便将这飞行器命名为“神火飞龙”。

徐光启为飞天之梦追寻半生,古稀之年终可得偿所愿,心中快慰,对朝廷上的争斗纠葛更加淡漠,浑然不知自己研制飞行器的行为已被宫中耳目盯上。

这日早朝后,崇祯独留下了徐光启。

徐光启不闻崇祯发声,正心中疑惑,却听一声脆响,一个卷轴被抛于他面前。

“徐光启,你倒与朕说说,这是何物?”崇祯终于开口问道。

徐光启连忙捡起卷轴,展开一看——上如巨型水滴,中间略小,下悬吊舱,画的不就是他制造的神火飞龙么?原来皇帝早已派人暗中监视自己,不但绘下了神火飞龙的图样,还偷偷拿走了一个氢气球,那图样绘制精细,显然耗时不短,自己竟毫无察觉!

“回禀陛下,这是臣费数十年光阴研制而成的飞行器,名为神火飞龙。”徐光启如实答道。

“神火飞龙?徐光启,你好大的胆子!此奇技淫巧之物,你竟敢妄称为龙!安得是何居心?”崇桢厉喝道。

“臣不敢!”徐光启大惊失色,未曾想飞行器的名字竟也触到了皇帝逆鳞,自然不可能将命名由来如实相告,便急中生智道:“启禀陛下,这飞行器可载人飞天,同时携带火药数百斤。若大量制造,便可奇袭盛京,于空中将火药投下,不损一兵一卒,即将盛京化为火海。以此扬我大明国威,故称之为神火飞龙。”

“徐光启,你可知朕为何非杀孙元化不可?”崇祯目光炯炯,突然问道。

“臣……不知。”说到被冤杀的爱徒孙元化,徐光启心中大恸,却不敢在崇祯面前表现出来。

“哼,你与孙元化有师徒名分,情义甚笃,在你心里,对朕怕是不满得很吧?朕告诉你,朕最恨不忠之人!”崇祯恨恨说道。

“陛下,兵变确因孙元化过失所起,但仅仅因为叛军将他释放就认定其为同党,实在太过冤枉,若是如此,他又何必回京?”徐光启忍不住争辩道。

“不久前,孔有德率叛军携火器、船只投降女真,边关局势愈发严峻,朕便明白,孙元化没杀错!孙元化所学皆传自于你,若不是念你四朝元老,劳苦功高,朕连你也不会放过,你竟然还敢在朕眼皮子底下研制什么神火飞龙?!”崇祯接着说道。

话说到这,崇锁杀机已露,徐光启飞天之梦尚未完成,便已招来了杀身之祸。想想陶成道和孙元化,如今都已身死名灭,这个世道,容不下他们这等才华横溢,超越时代之人,就连自己追寻一生的飞天,抑或是黄粱一梦?

沉默半晌,徐光启迎上崇祯冷厉的目光,说道:“臣死罪,飞天乃臣毕生之梦,如今万事俱备;还望陛下成全。臣保证不将神火飞龙制法流传于世,届时飞抵盛京的除老臣之外,绝无第二人,若是计划失败,臣便引燃火药,断不会让神火飞龙落入敌手,反噬陛下!”

回到府中,徐光启忍痛将自己苦心编写的关于飞行器、龙、轻气、火箭的书稿一一烧毁。他明白,今日为了争得飞天的一线之机,他已经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后半夜里,他爬上吊舱,转动绞盘,松开空气囊尾部的开口,将它排空后又反向转动绞盘,重新拧紧开口。随后,他挥刀割断了系于地面的绳索,也割断了他与这尘世的最后一丝羁绊。

神火飞龙在巨型轻气囊的带动下缓缓升起,熟悉的院落变得越来越小,偌大的北京城在他眼中徐徐展开。他,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终于飞起来了。

这一刻,徐光启等待了几十年,这段时间里,利玛窦、孙元化这些能理解他的人相继离开人世,他一个人孤独地走到了最后。他原以为,当这一刻来临之时,自己会欣喜若狂,但此时的他,却出奇的平静,有的只是轻松,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充满了他的心和身体。他总算可以不再理会凡尘俗世中的纷扰,摆脱所有的羁绊,在这无边无际之境中随心畅游。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空,对飞翔的向往,就源于此吧?

神火飞龙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要快。越过山海关之后,便是女真腹地,沿途星罗棋布的要塞,已无狼烟再起,这曾是他和孙元化勉力维护大明的地方,如今却已尽归敌手,大明抛弃了这里,也抛弃了孙元化和自己,徐光启不禁黯然。

担心错过目标,徐光启不敢休息,待到入夜,前方出现一片灯火,自出关以来,这是见过的最大一座城市,这就是他此趟奔袭的终点,盛京。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飞行器的详细描写,说明徐光启精通科技原理,痴迷“飞天之梦”。
B.崇祯皇帝派人暗中监视徐光启,体现了他多疑自负的性格特点。
C.孙元化被杀,是因为他被叛军释放,即可证明他是叛军同党。
D.看到曾经的大明土地归入敌手,徐光启黯然神伤,因为他明白大明败势几无挽回之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飞天”是小说的核心事件,全文的内容围绕“飞天”展开,结构精巧。
B.本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体现了徐光启对科学、人生、时代的独特思考和深沉喟叹。
C.作者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成功塑造了徐光启忠于理想、坚守正义的形象。
D.本文中出现了徐光启、孙元化、利玛窦、崇祯皇帝等真实历史人物,弱化了小说的“科幻性”色彩。
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徐光启的心理变化过程。
9.2023年10月21日,中国作家海漄获得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评论界一致认为海漄小说是“执科幻之笔丰富历史书写”。请结合本文分析“历史+科幻”的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侧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节选自《答罗整庵少宰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道诚[A]未易明[B]而学诚不可[C]不讲[D]恐未可[E]安于所见[F]而遂以[G]为极则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指处事合宜,与《鸿门宴》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得”词义不同。
B.“齐”指使……整齐有序,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固”的用法相同。
C.顿首,古代跪拜礼节的一种,常用于地位相近、平辈之间的互拜。书信开头用“顿首”往往是表达对收信者的敬意。
D.影响,常解释为“言谈没有根据”或者“起作用”,在本文中理解为“起作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核心,逐层递进。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长期以来,天下人都对王阳明的学说或是嘲笑,或是谩骂,或是不屑一顾懒得辩论。
D.世上有的讲学者重在见道,所以“讲之以口耳”;而王阳明的目标在体道,所以“讲之以身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
14.结合材料二,谈谈王阳明在探寻大学之道的过程中,彰显出哪些可贵品质。
2023-12-2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贺铸①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②,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②不肯嫁春风:语出韩偓《寄恨》诗“莲花不肯嫁春风”。张先在《一丛花》词里写道:“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回塘”、“别浦”暗示了荷花处于不易被人发现也难以引人喜爱的环境之中。
B.“断无蜂蝶慕幽香”句以荷花之幽香喻指出众才能:以蜂蝶之断然不来,喻指无人赏识。
C.下片“返照”二句运用拟人修辞,描摹出荷花在风雨中做然盛开,亭亭玉立,光彩夺目的动人情态。
D.整首词通体以荷花为比,借以抒发个人感慨,含蓄蕴藉,情感沉郁。
16.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12-21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