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阶段练习 2024-01-03 10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大观园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依,二无茅屋寺庙凭借,然而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园中人物、建筑、动物)、(琴笛丝竹、小桥流水、吟诗作赋)、(人、树、云、动物、月影)等使园中静态的建筑、山石和园中的动态的人物、禽鸟、溪流、植物(四季变化)等相映成辉,这样互相补充的处理就达到了巧妙的借景目的。如七十六回,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后写远处笛音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再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水晶馆鲛鮹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爽,最后写黛、湘二人拾扔小石头,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激荡……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于是融景入诗,逼出了二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花)魂的绝妙好辞。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荫全融合在大观园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

曹雪芹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而突破、创新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园林景中,大多都是对静态事物的借用,但大观园的借景手法,在曹雪芹的笔下加入了动态的人物、动物,园中对诗、赏月、葬花既为《红楼梦》情节进展不可或缺,同时也为大观园提供了美景,幅辐画面为大观园的四季景致增色不少。

(摘编自谭巍《大观园造景手法体现的曹雪芹艺术思维》)

材料二:

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

四十二回宝钗在谈到大观园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园林和绘画本来就有相通的艺术规律,用绘画的章法来布置园林,园林也必然体现出绘画中的一些规律,如像绘画那样讲究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

我们且看曹雪芹在描绘大观园时是如何体现艺术中的辩证关系的。比如藏和露,当十七回中贾政一干人进入正门之后,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由于有这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使得进入园门的人们不能一览无余地把园内景色悉入目中,这便是藏而不露。再加上曲径通幽的题额和羊肠小径,更使游人产生一种对园内景物幽邃莫测的感觉,因而更加引人入胜,这便是艺术中的含蓄。当他们出了山洞之后,才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两边飞楼插空,雕梁绣槛,这是露,是藏然后露;然而,露中又有藏: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亦藏亦露,半藏半露,然后,出亭过池,观览了山石花木,才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槛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曹雪芹就是这样运用文学语言,把大观园中的藏和露这一艺术辩证关系,很精妙地描绘出来,一幅手卷是随着卷中人物的活动而展开的。因此,这种描绘又是一般的绘画难以表现的,因为景物的藏和露是通过游人的视觉产生的,而游人又是沿着一定路线走的,即使是用长卷,也只能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表现,互相之间难以通过人物活动联系起来,有点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吧。曹雪芹的描绘,很有些像动、静相生,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现代的电影镜头。这种语言的描绘产生了完美的效果。

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这山上(凸碧堂)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凹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是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就是这一风景小区的特色。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然皱碧叠纹,真令人神清气爽。曹雪芹将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凸碧堂与凹晶馆和特定的时令——中秋赏月,融合在一个画面之中,构成大观园中一景。想象此情此景,倒真令人神清气爽

(摘编自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了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园林景物相互补充,达到园林“收无限于有限”的效果,令赏者为之赞叹。
B.“对诗”“赏月”是小说的情节也是园林美景,体现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在借景中加入动态的人物、动物。
C.因为园林和绘画有相通的艺术规律,所以园林的建设也像绘画那样讲究远近、疏密、主宾等章法,这是许多艺术家曾提到的。
D.大观园中“藏”和“露”的艺术辩证关系,是在作者的文学语言中体现的,并随着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观园的造景艺术,不过二者的中心论点并不相同。
B.作者在七十六回将各类事物融入大观园景色,丰富游赏内容并提升了作品意蕴。
C.大观园正门入口的翠嶂使园中景色藏而不露,在对立统一中达到艺术的含蓄。
D.语言文字既能将游人视觉所见之景描绘出来,也能将叙事的空间和时间相结合。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写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宋代画家郭熙提出:“欲夺其造化,莫大于饱游饭看,历历罗列于胸中。”
C.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意在笔先,创造山川,皆令其各得其势而不背。”
D.大观园沁芳亭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都引用了七十六回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瓊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请结合两则阅读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4-01-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诗人

(英)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4)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5)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ー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6)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

7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8)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9)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10)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11)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12)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文本二: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因其短篇小说成就最高,被称为英国莫泊桑短篇小说大师。毛姆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在创作小说时,他要精心地编织故事情节,继而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计。在长期的写作中毛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又被人称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

《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作的高度认可与热爱。
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D.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
B.第(8)段写诗人的住所环境和屋内陈设,营造黯淡、破旧环境,衬托出我心中诗人清贫、浪漫的形象。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D.小说题为《诗人》,但“诗人”在小说中并未真出现,是隐蔽的,体现作者重在写故事,简化人物塑造。
8.小说中诗人卡利斯托虽未真正出场,但形象依然鲜明,请概括其形象并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的技巧上是如何体现“最会讲故事”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上耕于钜定。还,幸泰山,脩封。癸巳,石闾,见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令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众,而无显功,臣请皆罢斥遣之。上曰:大鸿胪言是也。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由是不复出军,而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民皆便之。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B.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C.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D.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娶帝王之女为妻,由此可以看出昭平君既是汉武帝的外甥也是他的女婿。
B.禅,是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文中专指汉武帝在石闾山祭天。
C.方士,自称擅长祭拜鬼神、炼制丹药,可助人长生不老的人,实为虚妄之说。
D.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病逝之后,辅佐周成王,一心朝政,忠心不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隆虑公主病危时,曾进献重金请求预先为儿子赎一次死罪,汉武帝答应了她的请求并最终兑现了诺言。
B.汉武帝曾经很相信方士,大鸿胪田千秋进言应该遣散方士,他表示赞同并将等候神仙降临的方士全部遣散。
C.汉武帝认为霍光为人忠厚,堪当重任,于是让黄门官画了一幅周公的图画赐给霍光委婉表达托孤之意。
D.从评论来看,司马光认为汉武帝的很多行为致使百姓疲劳凋敝、被迫作了盗贼,所以与秦始皇差不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
(2)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汉武帝最终“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请依据文本在括号里补写这样说的原因。
2024-01-0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陆游调任成都安抚使司参议官,宋孝宗乾道九年三月,改任蜀州(今四川崇州)通判,约在五月又改为代理嘉州(今四川乐山)知州,此诗就是这一年秋天在嘉州写的。②鹓yuān行:指朝官的行列。③剑外:指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熔叙事、抒情于一炉,抒情淋漓尽致又寓意深蕴,体现了陆游诗歌雄浑奔放的风格。
B.首联叙述早年受君王赏识,如今却漂泊憔悴,于今昔对比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
C.颔联中的“青衫”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用法相同,都是代指官职低微。
D.颈联寓情于景,视听结合,古戍旌旗迎风,深夜刁斗声分明,营造了阴郁惨淡的氛围。
16.《宋诗鉴赏辞典》评价此诗时说“尾联二句跌宕淋漓而又余意不尽”,请结合此评价赏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