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检测语文试题
海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1-01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礼赞劳动创造,勉励劳动者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精辟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倾情奉献。劳动者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自古就推崇工匠精神。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对匠心匠魂的形象表达。新时代,高铁动车、航天飞船、大国重器等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

执着专注,是心无旁骛,是矢志不渝的热爱。择一事终一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热爱,是劳动的动力源泉;热爱,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热爱,是被誉为“火药雕刻师”的航天人徐立平专注雕刻火药30余年,仅凭手感就能将药面整形误差从允许的 0.5 毫米提高到0.2 毫米。是从事数控加工20年潜心钻研的秦世俊对飞机零部件 0.01 毫米的较量,誓让中国制造更有话语权。他们执着于自己选择的事业,专注于自己投身的领域,自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始终努力向前,一生敬业奉献、永不言弃。弘扬工匠精神,就要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尽心竭力练就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精益求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好了还要更好。干一行钻一行。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是对品质的追求,对一流的追求。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许是我们看得到的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也可能是我们看不到的精密精准、胜在毫厘,于毫厘之间体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准。认真,就能做得更好;高标准,方能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深入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一丝不苟,是严谨认真,是追求细节完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毫厘不敢安,做好一件事,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开始,在每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优秀的工匠能从细处见大,在细节的追求上没有终点。坚持细致工作,从细节入手,才能汇涓涓细流成江海。

追求卓越,是不断进取,是敢于开拓创新。千万锤成一器。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要以创新求突破。广大劳动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创新能力,超越自我、勇攀行业顶峰,这是工匠精神的必然追求。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干劲,离不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匠心筑梦。只要每一位劳动者都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重细节求品质,敢创新求卓越,我们一定能以优秀的业绩奉献新时代、以出色的答卷回应时代主题。

(摘编自李玉滑《以工匠精神筑梦新时代》)

材料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技能人才往往聚焦于复杂生产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在聚光灯下,但是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商飞的钳工组组长胡双钱,创造了打磨零件100%合格的惊人纪录;中国中车的高级技师宁允展,在0.05毫米的研磨空间里实现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技术工人就能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实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并提升一个领域的技术水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无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挥技术工人队伍的聪明才智。截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另一方面,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不到三成,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正因此,壮大技术工人队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既是当前之需,也是长远之计。

(摘编自张博令《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节到来之时,习总书记礼赞劳动创造、勉励劳动者不懈奋斗,他关于劳动的论述使人振奋信心,奋勇前进。
B.大家熟知的《庄子》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形象表达了匠心匠魂,表明我国自古就推崇工匠精神。
C.在新时代,只有广大劳动者勇于创新、追求卓越,顽强拼搏、锐意进取,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D.聚焦于复杂生产体系中某一个环节的技能人才的工作并不令人瞩目,却影响制造业水平和实体经济质量。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之一,它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
B.如果我们立足职业,爱岗敬业,敬畏工作,练就能力和素养,就能拥有工匠精神。
C.每一位劳动者都努力践行工匠精神,我们就能出色地奉献新时代、回应时代主题。
D.材料一中的追求“极致”与李斌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追求“臻于至善”相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B.纪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C.艾爱国:“刻苦学习钻研,攻克难关,攀登技术高峰。”
D.同仁堂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巨大的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叮嘱的情景,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

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

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张竹君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故事,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进行了详细介绍,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为小说营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以张医生伤无大碍结束,不以起伏的情节取胜,娓娓道来中彰显家国情怀。
7.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
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9.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州县等地方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大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
(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瞻仰武侯祠,以激情昂扬的笔触,颂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感慨壮志未遂。
B.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他的遗像令人肃然起敬,“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C.诗人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伟绩,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D.诗中的“伯仲之间”与陆游《书愤》中的“伯仲间”,两者内涵和意图相同。
16.本诗的尾联与《蜀相》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