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期中 2024-01-01 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以下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2.以下对于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览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作了详解,这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进行了较多了解和探究。
B.在第2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在第3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早已结缘,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
D.在第4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分析了曹雪芹以此神话传说开篇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之间的关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先人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2024-01-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波

鲁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婶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贻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注】。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而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廷。谁能抵挡他?……”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廷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你想,不坐龙廷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有删改)

【注】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B.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
C.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
D.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
C.小说多用白描,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太大影响。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敬重。
6.结合小说文本,简要概括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
7.小说当中多次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2024-01-01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不城薛。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城薛”指加固加高薛城的防御工事。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

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B.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C.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D.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指说的话。“说”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意思不同。
B.“辍”指停止。“辍”与《种树郭橐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中的“辍”意思相同。
C.“薨”,死也。本义指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D.“而类”指你们这些人。其中的“类”与成语“有教无类”中“类”意思相同。
1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敢于冒死进谏,阻止靖郭君高筑薛邑城墙,是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
B.齐貌辨为人毛病不少,门客们因此都讨厌他,可靖郭君对他却非常友好。
C.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并且派自己长子护卫他,朝夕侍候不懈。
D.靖郭君劝齐貌辨不要去见齐王,是怕因为齐王不喜欢自己而连累齐貌辨。
11.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
(2)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
2024-01-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释】①绵谷:与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均为四川地名。②蔡氏昆仲:指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叙述的笔法回忆自己两次游锦江的情景,对往事充满了怀念,流露喜悦之情。
B.颔联总写锦江春景,极写诗人游览所见之美;“碍”与“遮”用笔迂回,别有一番意味。
C.颈联的“牵”和“带”富有拟人色彩;“肠断”一词用语极为夸张,抒发感情深刻而有力。
D.尾联诗人回首远望,寄写心中的情思,“因君”二字突出了友人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13.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