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 高二 期中 2024-01-07 2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鸣。

例如嗅觉。嗅觉是我们最接近直觉也最原始的感官,它与我们的记忆密不可分。在中国文化里,气味也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香囊的气味与外观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便是焚香,比如静心、驱虫之用,或是衡量时间。气味往往是短暂的,摸不到的,更常常是无法控制的。气味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媒介,看似委婉的传播方式或许可以更强烈地刺激我们的感官。艺术家卡斯滕•霍勒和弗朗索瓦•罗切的实验艺术装置Hypothese degru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一个密闭的昏暗空间中放置一组烟雾发生装置,所谓的烟其实只是没有任何气味的水蒸气,但观众并不知情,甚至有观众在朦胧中看到了烟雾形成的独特造型。气味艺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或媒介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不仅能用更抽象的方式影响我们,更能以独特的方式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

在近几年的展览中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是沉浸感,人们往往会被沉浸在某种事物中的感觉所吸引。沉浸感便是气氛中能量的释放给人带来的一种感觉,相比于传统的展览,改变人们对某些传统事物的观察角度,激起人们对事物全新的好奇感,气氛的把控同样是表达情感、传达意图的重要方法,它能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意义,只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那气氛就会有无限种可能性!

作为艺术工作者,并不应满足于简单地将自己的思想或理解以直接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要将它们放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当艺术工作者放开手让它携带自己的气氛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一瞬间,它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个过程也是它与观者互动的过程,无论观者获得新的感悟还是心灵的片刻休憩

(选自薛仲泽《气氛在艺术中的诠释与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去感知,心情等内在因素也会在这个感知进程中发挥作用。
B.人们之所以能理解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情感,就在于他们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
C.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作品气氛转化为感受,这些方式离不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D.艺术家创造气氛的方法很多,创作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是创造多样气氛的关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释放的气氛传到观者大脑,转化为个人感受;观者也可将感受用某种形式回传,观者具有主动性。
B.声音装置作品《无题》运用设备达到以声音来表达视觉信息的效果,形成了一种诗意。可见,在气氛的创造和感知中运用通感是常见的。
C.在气氛的传播方式上,声音传播虽然直接,但效果不一定胜过看似委婉的气味,影响更加抽象。
D.气氛在艺术感知过程中不仅仅是单向的。基于此,一个好的艺术工作者应以自由包容的心态允许观者对作品进行审视并自由表达。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文末“观者在艺术作品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一项是(     
A.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总是以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去渗透文本。
B.环境不一定是有时空范围的自然界,而可能是由心理或精神状态构成。
C.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D.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4)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5)下面的文字能使人产生“沉浸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

(选自孙犁《荷花淀》)

2023-12-3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买新皮鞋回来的时候

   

月接连着月,年跟随着年,像打秋千一样地翻过去,如今我是中年人了。

从那时到现在我已经忘记了许多的事情,只有一张面孔还留下来,这是父亲的面孔。那是一张温和的瘦脸,他从没有对我发过脾气。那个时候在我们家里日子过得相当愉快。

可渐渐地父亲变得忧郁、阴沉了。他每天晚上都会出去,常常回来得很迟。父亲为什么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我不知道。我只看见父亲的颧骨渐渐高起来,脸色渐渐黑起来。

一天晚上,父亲回来得比较早,脸上闪着一对血红的眼睛。他对母亲说:你马上打发林儿去睡罢。母亲顺从地答应。

外面响起叩门声。母亲躲在房门内看外面,我也把脸紧贴在板壁上。

父亲开了门引进来两个人:一个是穿旧西装的瘦汉子;一个是紫色面膛、身材高大的人,手里提个大藤包。

父亲关上门问:没有遇见别的人吧?

没有,我们在路上很小心。穿西装的说。

重要的东西都在这里。紫面膛把藤包放在桌子下面,郑重地说。

三个人俯在桌上低声谈论着什么事情。父亲送走客人,母亲马上走出去,胆怯地问:他们是什么人?

公司的同事,谈生意上的事情。

我知道你们干的是什么事情。你不为你自己打算,你也应当爱惜林儿……母亲差不多要哭了。

轻声点,轻声点!父亲受窘似的接连说。过了半晌,父亲抬起头来对母亲说:我希望你理解我,也不是最后的一个,公道是要实现的……他站起来替母亲揩了眼泪。

父亲依旧早晚出去,母亲依旧做着针线等候他回家。母亲允许了我一件事情:在我八岁的生日,给我买一双新皮鞋。

一个傍晚,有人来找父亲。我认识那个客人,高大的身材和紫色的面膛。他站在门角在父亲耳边说了几句话。

晚上我在被窝里听见父亲和母亲搬东西的声音,说是要搬家。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

第二天父亲早早地押了行李去了。后来我同母亲也坐上黄包车走了。车子在一条窄巷里停了下来,母亲去敲那两扇油漆的大门。母亲告诉我,这是父亲一位同事的家。

母亲比从前更瘦了,我时常看见她一个人在房里流泪。过了好几天,一个晚上父亲忽然回来了。

这几天外面狗咬得厉害,我简直不敢回家,怕连累你们。父亲那样大的人会怕狗?真想不到!

母亲起初不说话,默默垂泪,忽然迸出哭声说:你从此就都改了罢,这几个月来我每天每夜都替你担着心。”母亲的声音很低,但是我知道她哭了。

为了众人就顾不得我自己,我做的全是为了公道。父亲叹一口气,望着母亲,“请你原谅我……

父亲这个晚上没有走,此后他一连在家里住了几天,我觉得我又找回那个爱我的父亲了。于是我的生日就到了。

那天早晨父亲出去的时候,母亲嘱咐他,要他一定把新皮鞋给我买来。他回答说不会忘记。

一个下午过去了,父亲的影子也没有看见。吃完晚饭,父亲依旧不回来。母亲安慰我说明天早早起来就有新皮鞋穿。

我刚刚睡好,就被一阵打门声惊醒。我看见母亲去开了门,那个紫面膛走进来,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要的新皮鞋始终没有买来,而且以后我也永远没有看见父亲的面孔了。母亲也不再提起父亲的事情。

是母亲把我养育成人的。为了我,母亲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辛苦。我刚结婚,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在她的遗物里面我无意间发现一张旧报纸,从那里我才知道父亲的最后归宿。

以上的话是写给你看的,祥,我的孩子,今天是你的八岁生日

祥,孩子,你今天失望了,我差不多也要流泪了。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就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现了。

祥,孩子,你绝不会知道,那个孩子就是你的父亲。那一天,我也曾像你今天这样焦急地盼望新皮鞋。不幸的是,我的父亲也就在那天消失了。

这也许是一个悲剧罢:当我写上面的文章,也就是在回忆里找寻我父亲的面影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我是借用你的笔来写我自己。

我的父亲说过:为了公道,把最宝贵的东西也贡献了出来。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的一个。现在又轮到我来重说他的话了。这为了公道就像是一种遗传病,我父亲为了这个病死了。孩子,我也许还要把它传给你。

祥,孩子,我不知道你到什么时候才能够了解我,但是我担心我已经没有充分的时间等待了。我现在写下这些话,希望将来你可以从我的遗物里面找到它,告诉你关于我的一切。

现在我的话快写完了。周围是静悄悄的,你也许在梦里会看见父亲买了新皮鞋回来罢。历史似乎是循环的,但是,我们应该把历史改造了。

孩子,去罢,你长大起来,去把历史改造过来。用你曾祖的血,用你祖父的血,用你自己的血去改造历史罢。

1933年秋在北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为了让孩子祥能更快地理解自己,减轻孩子感情上的痛苦,鼓励他走上革命道路,所以给他留下这篇回忆和遗书。
B.当有革命同志要到家来谈事情时,父亲便让母亲打发“我”去睡觉,这既因为父亲不想让儿子担惊受怕,也出于革命的秘密性质。
C.对于父亲所从事的革命工作,“我”的母亲时而顺从配合,时而哭泣反对,真实表现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对待革命动摇不定的态度。
D.父亲的神情变得忧郁、阴沉,母亲时常偷偷地流泪,以及无缘无故地搬家,侧面体现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复杂与危险。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打秋千”比喻年月的流逝,接着交代“我”已由孩子成长为中年人,这样的开篇使后文的故事讲述具有回忆特征。
B.文本第一部分在故事的讲述中大量穿插“我”的心理活动,在表现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方面与《大卫·科波菲尔》异曲同工。
C.两代革命人都答应自己孩子八岁生日时给孩子买一双皮鞋,并且都没有买成,这样的情节安排,用以强化故事的内涵。
D.文本第一部分是以孩子的眼睛看父亲,第二部分则是以父亲的眼光看孩子,叙述视角由有限转为全知,增强了小说的内在张力和深度。

(3)文本第一部分在讲述故事时选择了儿童视角,这一叙述视角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本第二部分是“我”给儿子祥留下的遗书,有人评价它“诗情与理性相交融”,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07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已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

(选自王安石《材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B.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C.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D.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至舍,弗辞而入”与“婴可以辞而无弃乎?”两句中的“辞”意思不同。
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
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
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
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
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老子>四章》)
(5)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
2023-12-3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唐】皮日休

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注:①宏词是指“博学宏词科”,唐代科举及第后的吏部铨选考试科目之一。②古以科举及第为登仙,因称及第者的资格与名姓籍贯为仙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从中可知这是诗人在吏部铨选考试落第后写给兵部侍郎的一首诗。
B.颔联中诗人述说“宏词下第”后“翻类狗”“即为鱼”的内心感受,与当初“画虎已成”“登入龙门”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C.颈联中诗人运用千金诺、一纸书的典故,以季布、刘弘自比,写出了自己未能实现诺言,有负兵部侍郎的举荐
D.本诗语言含蓄委婉,用词精当,如“分明”“自是”“空”“但”“竟”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本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