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4-01-12 7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饱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妆点了北朝的,北朝的充实了南朝的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中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了700斤。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为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盛唐时代和平繁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与深入浅出的《国风》比较接近。
C.李白“万古愁”的咏叹虽然感情沉重,但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为气象万千,充沛饱满。
D.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用,诗人可以从多方面汲取营养,而诗人不同的信仰也决定了其不同的诗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盛唐时代,人民力量高涨,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B.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用玲珑剔透的意象表达饱满的内心感受,有别于盛唐气象的宏大浑厚的艺术特征。
C.盛唐气象,呈现出了鲜明开朗、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等特征,实现了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D.盛唐气象的出现,与唐代实行科举取士,产生文化下移效应,从而打破了门阀士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密切相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材料一在论述“盛唐气象”时,提到楚国的屈原和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假如你在进行关于盛唐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要针对“盛唐气象的成因”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报告要点。
2024-01-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地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地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地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地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

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管事的”和“两个戴着皮帽子的”都对耿大先生的信封上的文字非常熟悉,可见大先生对儿子的思念已成病态。
B.父亲年青时参加过革命党,儿子加入抗日军,小说将两代人的青春故事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的担当精神。
C.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可揣想其辗转不定的处境;而耿少爷走后家中日益破败、人心渐散,也预示耿家的悲剧结局。
D.从希望儿子“碰了钉子”到“一字不提”,再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北中国”为题,创作于1941年,这种时空组合能让读者很自然地想起那片苦难的土地和那段艰难的岁月。
B.小说开篇描写伐树,有声音却显得冷寂,暗示了当时社会氛围的压抑,作者更是借伐树牵出一系列背后的关键情节。
C.耿大先生梦见了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D.小说借耿大先生的个人悲剧来表现时代悲剧,他的死固然与周围的人冷漠疏离有关,但最终还是特定的时代造成的。
8.作者多次描写耿大先生对树的不同态度,请分析其中的深刻意蕴。
9.请根据文本二第二段的内容,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处的人物对话。
2024-01-1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赵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胡亥为帝》)

文本二:

公子犟请杀桓公,以求太宰之位。隐公曰:为桓公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犟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苏子曰:盗以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耳,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人乎?惜乎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犟而让桓,虽伯夷、叔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施优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所行相同,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无足哀者。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郑小同尝诣司马师,师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曰:不见。师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鸩之。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由也夫!

(节选自《东坡志林·隐公不幸》)


【注】①君侯:文中指李斯。②长子:指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悉闻A其B言C虑敦D疑E己F遂G大吐H衣I面J皆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怀通侯之印归乡里”中的“之”与《过秦论》中“乐毅之徒通其意”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盗以兵拟人”中的“兵”与《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兵”的意义不同。
C.“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中的“且”与《过秦论》中“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中“且”的意义相同。
D.“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中的“其”与《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高以扶苏必将重用蒙恬来游说李斯辅助胡亥即位,并威胁他若不同意则难以保全性命全身而退,李斯无奈只能同意。
B.面对野心勃勃的公子犟,隐公拒绝了公子犟杀害桓公的要求,但终因缺少政治敏感,使得公子犟构陷自己,最终丧命。
C.都是无意之中惹来了祸端,结果却截然不同:郑小同惨被司马师杀害,王允之却利用急智打消对方的疑心,逃过一劫。
D.作者认为隐公“不敏于智”,李斯等人利令智昏,王允之却能随机应变,从而引导人们思考在危机面前如何保全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2)使隐公诛犟而让桓,虽伯夷、叔齐何以尚兹?
14.依照文本二苏轼的观点,李斯未能保全自身最终被二世所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4-01-1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苏辙

一旱经春夏已半,好雨通宵晓未收。

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葨忧。

力耕仅足公家取,遗秉休违寡妇求。

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腾上欲迎秋。


【注】①葨:山上长的一种草。②遗秉:留下的成把禾穗。③箨龙:竹笋的异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长久的干旱反衬人们对雨的期盼,次句写一场久违的雨一夜未停。
B.颔联通过对比不同人对雨的情感,说明人对事物的态度受到境遇的影响。
C.这场雨虽然让空气变得凉爽,但并没有完全解除旱情,收成仍让人忧心。
D.尾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雨后林间的竹笋蓬勃生长,令人惊喜。
16.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1-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秦王朝“以弱天下之民”举措的绝妙讽刺,也说明民心所向才是王朝统治得以维持的根本。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在对内统治方面,秦始皇对自己拥有的军事力量充满信心。
(3)《过秦论》中,在秦的迎击面前,缔约国“________________”的反应,与《六国论》中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遥相呼应。
(4)《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后唐庄宗15年的奋斗之路和3年的亡国之途,欧阳修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5)《伶官传序》写到,在叛乱发生时,李存勖仓皇逃跑,而后唐的军队也失去了斗志,以致于“________________”。
2024-01-19更新 | 62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