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阶段练习 2024-01-16 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背景下,讲述中国故事、呈现中国风貌的本土化文学作品层出不穷,逐渐建立起与中国文学传统、现实相匹配的文学理论和价值体系。相比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的中国话语构建相对滞后,尤其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陷入话语权缺失的困境。基于此,应立足当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立场,在与西方文学批评体系的对话沟通中、在新媒介话语实践中构建出具有中国底气和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和话语模式不断涌入,在为中国文学界提供广阔批评话语体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国原有本土性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缺失。除此之外,数字媒介的发展使得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批评话语逐渐兴起,文学批评逐渐呈现去精英化、去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因而,在众声喧哗的个人批评话语中难免存在与主流批评话语相抵牾的声音,导致新时代文学批评中的中国话语缺失。

近现代以来,为了寻求国家民族自强之路,中国不断引进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学术话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处于相对开放多样的状态,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大量涌入,使中国文学批评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闭僵化的批评模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格局。但与此同时,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家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自觉承袭西方文学批评的制订标准和评价尺度,在中国文学作品批评中完全照搬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忽视西方批评话语产生的文化逻辑与中国文学创作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甚至动摇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思维的文化根基,导致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陷入文化失语的尴尬境地。

数字媒介的发展使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批评话语迅速扩张,导致精英批评话语的中心地位被逐渐消解,由此带来主流话语的衰落,造成数字时代中国话语在文艺批评领域中的缺位。传统文学批评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精英批评,批评主体大多是文学理论的学者和专业研究者,代表着主流意志和社会共同的价值导向,其文学批评话语更符合主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然而,随着数字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及移动终端的出现,使得文学批评语境发生明显改变。一大批网络化、非专业化自媒体个人批评话语不断侵蚀着精英化、专业化的文学批评体系,导致文学批评逐渐由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倾斜和位移,造成中国主流话语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缺位现象。

(摘编自杨新华《新时代文学批评中的中国话语构建研究》)

材料二:

文学是一种对人的世界的心灵观照,因其更注重心灵体验而体现出独特的诗性之美。然而,近年来文学批评的技术化与匠气化色彩愈来愈浓。文学研究的知识考古学、社会学色彩蔚然成风,而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诗性光晕却日渐淡漠。将文学视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档案资料,做考据式研究和逻辑性推理,似乎成为一种研究风尚,使文学在史料事件中失去了灵性和诗意。文学批评家更像是社会学家、哲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抑或是伦理学家,而唯独失去了文学家独特的审美判断与诗性创造。

从文学的含义角度出发,文学的本意为斑纹或图式,本身就指涉了文学的审美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建立四学将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分开,文学的审美含义得以从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出来。曹丕《典论·论文》首次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不仅将文学语言的形式美提到首位,而且十分看重作家的创作个性,加之这一时期陆机的诗缘情、钟嵘的滋味说、刘勰的情者文之经等理论观念的自觉,以及萧统、萧绎、沈约等在音律方面的努力,谢灵运、谢朓、陶渊明等在山水田园诗题材方面的开拓,至此文学的审美属性得到了普遍性的认可,成为区分于哲学、政治、历史、道德、伦理等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意识形态。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一开始就携带着浓郁的诗性传统。从庄子的言意之辨到《礼记·乐记》物感说的提出,从钟嵘的滋味到严羽的妙悟,从李贽的童心到袁枚的性灵、王士祯的神韵,从王昌龄的诗境到王国维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随处闪现诗性的色彩。批评文体既洋溢着浓郁的诗性光辉,也不乏理论的思辨光芒,真正实现了诗与思的融合。

可以说,《文赋》《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传统文学批评著述本身就是富于美感与诗意的文学佳作,而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文章,也时刻充盈着批评家因情感的投注而闪耀的诗意光芒。古代文艺理论家的诗性批评善用敏锐的艺术感悟力、细腻的文学表现力,呈现出富于个性化、诗意化的批评格调,并以此来达到与读者心灵世界的共融与沟通。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意传统与文学化特征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李萍《新时代呼唤诗性的文学批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经建立起与中国文学传统、现实相匹配的文学理论和价值体系,这导致文学批评中的中国话语构建相对滞后。
B.改革开放后,古典主义等各种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大量涌入中国,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格局。
C.文学批评的技术化和社会学色彩的增强等导致了文学的诗性光晕的淡漠,使文学批评家失去了自己应有的身份特征。
D.魏晋南北朝时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分离,文学的审美含义得以分离,是文学成为特殊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过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使中国文学批评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闭僵化的模式,但也让后者陷入“文化失语”的尴尬境地。
B.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导致了文学批评逐渐由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的倾斜和位移,因此中国的主流话语在文学批评中出现了缺位现象。
C.庄子的“言意之辨”与《礼记·乐记》中的“物感说”都是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表现,但后者主要强调情感共鸣。
D.严羽的“妙悟”和李贽的“童心”均属于诗性批评的表现,体现出了一种诗与思的融合,闪耀着理论的思辨光芒。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和数字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研究。
B.材料二通过对诗性与非诗性批评的比较分析,突出说明了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支配。
C.材料二通过回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论证了诗性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占主导地位。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文学批评,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影响文学批评的外在因素,材料二侧重于文学批评的内在因素。
4.材料二提到,当下文学批评中的技术化和知识考古化趋势导致了文学诗性光晕的淡漠。请分析文学批评应该如何保持其诗性。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之晨①

老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喝,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闹恋爱,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刚到大院,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觉得精神十分焕发。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地回了回头,呕,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的往上立,可是其余的地方都没敢动。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于还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至少屁股可以拿墙作后盾,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黑的和小花的,都不许十分较真的。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小花!大黑向她伸过多少回舌头,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她连正眼瞧大黑一眼也不瞧!不是她的过错,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谁和小花一块唱恋歌呢。快跑。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的跑。

看见了: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四眼也个子不小哇,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的在家门口坐着:大黑的身分增高了很多。凡事就怕比较。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呕,活该: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大黑的心差点跳出来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的躲开四眼。好,小花,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眼睛呆看着小花,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的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地几下,腰儿塌着,尾巴卷着直摆。大黑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不怕他,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大狗们跑过来了。小板凳看着他们,小嘴儿啾着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几乎碰着黄子的哥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这白鼻梁看着就可怕!大黑深恐小板凳的吠声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似乎谁也没有看到大黑。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时,他们在后紧随,又回来了!躲是来不及了,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挤了他一下。他一点也不觉得舒服,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后面小板凳追上来,一劲巴巴的叫。大黑回头龇了龇牙:干吗呀,你!似乎是说。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大黑跟着,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嘹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注】①出自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狗之晨》。本篇小说发表于1933年,老舍感时忧国,揭露问题,透视现实。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黑认定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这与结尾形成呼应,同时也表明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
B.大黑对小花的爱并非是真诚坚定韵,更多的则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
C.“觉得自己伟大而重要”的大黑重视名字中的“大”,因为这寄予了老太太对他的厚望。
D.大黑知道了门外是送信的邮差,依然作“扑着往外咬”之势,可见敢打敢拼,护主心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一只狗在一个早晨的活动和心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却起伏有致,变化多端。
B.小说在描写大黑时运用对比手法,在变化着的情境中,大黑时而自鸣得意,时而尴尬难堪。
C.小说题目中“晨”字,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
D.老舍的文字,仿佛凌空挥舞、柔韧有力的一条鞭子,可起到“刮骨疗毒,治病救人”之效。
8.文中画横线部分反映了“大黑”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9.老舍曾说过,“滑稽”可以只是开玩笑,而“幽默”则有更高的企图。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更高企图的幽默”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盾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臣者,将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锁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郭、歧之广也,万国之顺也,从此生矣。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而今犹为万乘之大国,其时有臣如子囊与!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道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反,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锥,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诸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锥,殴头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见A齐景公B景公致C廪丘以为D养E孔子F辞不受G入H谓弟子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意是麻葛之类制成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指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周武王,他们分别开创了夏王朝、商王朝和周王朝。
C.“辱王名”中的“辱”字和《兼爱》“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字的活用方式相同。
D.“追而不及”与“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及”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有些合乎于义的行为不被世俗认可,但君子会坚持去做,虽然有些不合乎于义的行为,世俗看来行得通,但君子却不会这样做。
B.在孔子看来,景公还没有实行他(孔子)的主张,却给予赏赐,孔子就知道景公太不了解自己并让学生们赶紧套好车离开,可见孔子在取与舍上不肯苟且。
C.楚王虽然认为子囊的做法对楚国有利,但慑于天下悠悠之口,还是给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并把斧子砧板等刑具放在棺上表示处罚。
D.之所以历史上保住国家与失掉国家的情况屡屡出现,多是因为君主们保住了国家也不知究竟是为什么,失掉国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臣者,将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2)而今犹为万乘之大国,其时有臣如子囊与!
14.有人说石渚处于一个典型的“两难境地”,“两难”表现在哪?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柳永的《望海潮》和下面这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的生活景象。
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C.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16.“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2023-10-31更新 | 320次组卷 | 3卷引用:古诗词大全-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课外拓展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