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1-17 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他还探讨了意与境的关系。
B.诗僧皎然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确立了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关于情景关系,王夫之的论述更加精要,他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主要表现方式,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并列举前人名篇加以说明。用这三种意境创造方式,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C.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B.《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如画江山的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英雄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C.《登幽州台歌》 通过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古幽州台苍凉壮阔之景历历如在目前。
D.《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逃 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 ”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情节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宋虽不善言辞,却勤快可靠,彬彬有礼。他选择用失去一条腿价帮助女儿脱困,这是人性中最伟大、最可歌颂的无私父爱。
B.文中老宋跟老夏讲述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自己接济。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宋放弃治疗病腿埋下了伏笔。
C.文章主人公老宋面临要腿和要钱的两难选择,作者对此进行客观叙述,在看似冷漠的笔触下暗藏着对老宋深深的同情。
D.老夏最令人同情。他出于仗义热心帮助老宋,但是老宋的不辞而别,最后连想让老宋尴尬难堪的机会也没有。
7.下列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老宋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他内心,“截肢”的伤痛远不及“欺骗”大家的伤痛深。
B.作者描述老宋数钱时,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通过略带戏谑的文字,诉说着生命之痛。
C.小说叙述重心不断转换。老宋第一次“逃跑”前,叙述以老宋为焦点;老宋第一次“逃跑”后,叙述重心则转移到老夏身上。
D.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执着挖掘、思考、表达,是铁凝许多作品所竭力追求的目标,本文也体现了这一创作追求。
8.从老宋不辞而别到老夏去寻找老宋,其间老夏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文学中的留白是指文本中作者所欲表达却又有目的地加以省略的场景、情节以及文本所蕴含着的作者未加以言明的潜在义。请找出文中的两处留白并分析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其言曰: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性恶,必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余因以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也。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其指趣,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而刻曩之徒,诋諆横生,摈之不得与于斯道。余又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顾其书仅有杨倞注,未为尽善,辄为《荀子集解》一书,管窥所及,间亦附载。

(节选自王先谦《荀子集解·序》,有删改)


【注】①檃栝,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②泯棼,亦作“泯芬”,纷乱的样子。③刻曩,亦作“刻核”,苛刻。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使荀子A而不知人性B有善恶C则不知木性D有枸直矣E然而其F言如此G岂真不知H性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在古代多指政治地位高或德行高尚的人,在材料一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曲,在材料一中是“弯曲的弧度”之意,与现在常用“是非曲直”的意思不相同。
C.感激,在材料二中是“感怀激愤”之意,与现在常用的“感激涕零”的意思相同。
D.明,指点明、使明白,与《师说》“吾未见其明也”中的“明”词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靠礼义矫正,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素质,就像木材受绳而变得通直,性恶之人通过学习可成为智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B.荀子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强调向外界借助力量,即使资质平常之人,如能博取众长,也能聚万善于一身,成为高尚君子乃至后天圣人。
C.王先谦认为荀子提出“性恶论”并非不知人性有善恶之别,而是有感于时代动乱,百姓一直处于纷乱不定之中难有礼义,因而有此言论。
D.王先谦认为后世之人多对荀子有微词,甚至恶意攻讦,是因为他们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不能深入理解荀子的学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
2024-01-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东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中“罕”、“寡”、“掩”、“绝”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已远离了官场上的烦扰。
B.中间四句叙写诗人的田园生活,其中“相见无杂言”一句凸显了诗人正处于孤独寂寞的隐居状态。
C.“我土日已广”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开荒南野际”呼应,体现了组诗间的关联性。
D.本诗选材的内容都是农家田园的日常生活,语言平淡舒缓,展现了诗人淡泊的人生状态。
15.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