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1-21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 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极大发展,但乡村文化发展依然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出了问题,即实行城市文化向乡村文化单向输入,乡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建设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

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乡村文化政策由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乡村文化建设的逐渐转变。如今,文化下乡已成为一项定期性的、制度化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流动,如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等。

文化下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从其政策特征来看,文化下乡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乡二元性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下乡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二者是同质构成的。反过来看,这隐含着乡村缺乏文化或者乡村文化是边缘性文化,需要扶持和帮助。在这种政策立意中,作为主流文化载体的城市具有乡村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城市文化散发出先进、文明的气息,代表着主流的、主导性的文化。唯其如此,才有必要向乡村输入。

此外,文化下乡政策也体现了单向的外部输入性。文化下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路径。从供给的主体看,这是一种主动的作为,文化下乡活动往往是多部门联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各司其职。从被供给的对象看,这意味着被动接受从外而来、从上而下的文化。就发展历程看,受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强势改造。

(摘编自鲍磊《文化下乡及其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把乡下人听见汽车喇叭鸣叫而不知所措称为“愚”,那么也可把城里人不辨苞谷和小麦称为“愚”。
B.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国乡村文化政策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它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成效显著。
C.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等,是我国文化下乡的具体措施。
D.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层层推进,各司其职,说明我国文化下乡活动所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文字交流有时会因为词不达意而引起误会,而用表情、动作来交流则可避免误会。
B.虽然文字和语言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工具,但在乡土社会中依然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
C.如果送到乡村的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城市文化,那么文化下乡活动就会和初衷相违背。
D.从语言风格上看,材料一语言平易晓畅,生动活泼;材料二则严谨准确,逻辑严密。
3.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B.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而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肯定是失败的教育。
C.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期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以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阅读,实乃人生第一快事。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4.材料一说“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乡土社会的本质”具体指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5.费孝通先生论述的是“文字下乡”,但对材料二所论述的推行“文化下乡”也有许多启示,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高的白杨树

茹志鹃

天没黑净,上弦月便已挂在东山顶上。我紧了紧肩上的医药包,更加紧了步子。红山人民公社的所在地张家冲,还有四五里路呢!

张家冲我没来过,但它在我的感觉上却十分熟悉。早在一九四七年,我们和敌人“摆龙灯”的时候,曾经在张家冲拉过锯。张家冲也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行军路线图上那时候,敌人刚从张家冲退出不久,整个村,就像死了一样,没有人声,连狗叫的声音也没有。大姐和我靠着一棵树坐着休息,不远处好像有一条溪水,在哗哗地响,头上的树枝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们谁也没有说话,只有骡子的嚼口,偶尔弄出一声叮当。

休息完毕,大姐拉我走的时候,我听她长长地透了口气,轻轻地说了声:“毁了,全毁了吧!”我不知她是在发恨还是感慨……这事后,我才知道大姐原是张家冲人。大姐,名字叫张爱珍。我参加部队,到医院来当小鬼护理员时,她就是院里一个普通的护理员。

她对我比妈妈还好。那时我年龄还小,只十六岁,爱唱爱跳,哪儿热闹就往哪儿跑的这么一个小鬼。而大姐却沉默寡言,三十四岁的人,看起来倒像有四五十岁了。背驼了,头发也有些花白。但她身体却很粗壮,一双手伸出来,比男子汉还粗大有力。大姐见人只会憨笑,很少说话,然而对我却常常谈谈,也比旁人了解我。我喜欢唱歌,大姐悄悄地帮我收集歌纸。值夜班的时候,我故意跑来跑去地来抵抗瞌睡,大姐就会轻声悄语地说:“我看着,你打个盹吧!”

其实,大姐和我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我怎么也忘不了她,特别是她最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

这是我来医院工作的第二年春天,有一次大姐带了几副担架,要把伤员送到后方去。不料中途情况发生变化,竟与敌人遭遇上了。后来据跑出来的民工和伤员说,发生情况时,大家正在一条田埂上走,四面不靠村子,庄稼也不是长得旺盛的时候,根本没地方隐蔽。大姐即抽出两个手榴弹,掩护担架撤退。幸亏这天正好是个月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担架就横插到山沟里,爬上了山。当担架刚爬到半山上,就听见那里响起了手榴弹声音,接着,就是成串的枪声。一会儿,手榴弹声音没有了,枪声也沉寂了。

第二天,领导上派了武装到发生战事的地点去找大姐的尸体,竟没找到,只找到了两只手榴弹的线圈,和许多敌人的钢盔、水壶及子弹壳,大姐是牺牲了还是失踪了,这成了一个谜。

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了,我来到了大姐的家乡。我不知道大姐的故乡从前是什么样的,我也不知大姐从前在这里怎么生活,但我却看到了大姐今天的故乡:白色的小气象台,电灯,还有未完工的大礼堂。

月亮很亮,把屋前两棵高高的白杨树,映照得越发巍峨挺拔。树底下,远处的山坡上,依然闪烁着工地上那片电灯光。我想,明天一定要打听到大姐的下落。

我回到屋里躺下不久,就听得砰的一声,有人撞开门跳进来,接着就有个人猛扑到我床前,拉着我的手说道:“你是城里来的医生吧!”我没来得及回答,对方又说道:“哎呀!医生,我盼了你整整两天了。”这个人说话的时候,我才算看清了她。这是一个年轻姑娘,顶多十七八岁,面色黝黑,两颊圆鼓鼓的黑里透红。

“你生病了吗?”我急切地问道。她听我一说,长叹了一声说:“唉!我还不知道生病是个啥滋味呢!是兔子病了。”

“兔子病了?”我感到有些意外。

“是啊!我头天晚上去,还是好好的,第二天去,就看见原先孙家的两只毛兔打喷嚏,流鼻涕。到了中午,两只‘青紫蓝’也传染上了,也不想吃食了。这事给夏大伯知道,他准又不许我干了。”她脸带愁容地说着,和她刚才进门时的样子,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我只得把我不会给兔子看病的道理,向她说了一番。

她听了没做声,两颗黑豆似的眼睛盯着煤油灯。半天,突然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病一定会治好。”说着一把将我拖了起来,要我去看看。这里可真正是一个兔国家,屋里靠墙的地方,全是竹栅兔笼,兔笼上叠兔笼,像个楼房似的。

月光下,我看见一大片空场地,场地的那边是一个高坡,高坡边可能有一条溪水,风停歇的时候,听得见潺潺的流水声。白杨树在沙沙地响,猛然间,我记起了什么。

那小姑娘依旧热情奔放地在说话:“……兔毛比棉花好,那我们就多产些兔毛好了,又没人拦住我们,你说是吧?唉!医生大姐,你还没看见那些兔子呢!从前我上学的时候,每天走过这里,总要跑进来看看,回家迟了也不知给我妈骂了多少回。好不容易夏大伯批准我来养兔子。……唉!我工作还不到两个月呢!……”小姑娘在企图说服我,可我脑子里现在是另一回事……

……大姐拉我靠树坐下休息,有流水声,间或有马嚼叮当,我眼面前是黑糊糊的一片,难道我和大姐就在这里休息的?

“你知道这里有一个叫张爱珍的人吗?”大概我问得突然,小姑娘呆了呆说:“我,我就是张爱珍呀!”

“啊!”我望着她圆鼓鼓的面颊,一脸稚气,两颗黑豆似的眼睛正惊愕地盯着我。我摇了摇头,心里有些激动。

小姑娘见我摇头,眼珠一转,拍手说道:“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找南窑头那个张爱珍吧!高个子,党员,小麦丰产模范,对不对?”

“她有多大年纪?”我心又乱跳起来了。

“她属兔的,比我大三岁。”

……那夜,我随口问道:“大姐,你有没有什么心愿?”

“我么?”她想了想说道,“有,我有一个很大的理想。我巴望革命早早成功,像你这样想做护士的就当护士,想唱歌的,就痛痛快快唱歌。”

啊!不,我要找的张爱珍不是年轻的丰产模范,也不是向往一辈子养兔子的小姑娘。我找的是大姐,是那微微驼背、苍老而又粗壮的大姐。大姐和这些充满幻想、生气蓬勃的年轻姑娘有多么不同啊!然而,她们却又是这么奇怪地统一在一起。祝福你,年轻的张爱珍,幸福的姑娘。

一九五九年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姐背驼了,头发也有些花白,身体却很粗壮,足见大姐是一个典型的吃苦耐劳的普通劳动妇女。
B.大姐常与我交谈、帮我收集歌纸、让我休息,这些日常关爱的言行是我决定要找寻大姐的缘由。
C.过去张家冲荒凉死寂,多年后的张家冲有了现代化的小气象台和电灯,这种变化体现着时代的变迁。
D.小姑娘对兔子生病担忧不已,却依然热情地向我介绍兔毛的好处,足见新社会的小爱珍有理想,有方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溪水声,既是写实,也自然地传达出人物在不同时空下微妙的心理变化。
B.小说将我与大姐交往的回忆,与现实中我与小爱珍的对话交织穿插在一起,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意味。
C.小说描写细腻,“轻声悄语”描绘出大姐的温柔与良善,“掩护担架撤退”凸显了她的英勇无畏。
D.小姑娘“黑豆似的眼睛”与《百合花》中新媳妇“低头咬着嘴唇”都是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羞涩与纯真。
8.茅盾评价说“茹志鹃擅长利用自然意象”,这一点在本文中也有体现,如小说中的“白杨树”就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我”要找的张爱珍没有出场,但是“她们却又是这么奇怪地统一在一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州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骧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骧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各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成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B.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C.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D.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有管理人民之意。文中的“牧”指古代的一种官名,荆州牧为荆州当时的最高官员。
B.“丝竹”指管弦乐器,与《琵琶行》中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丝竹”意义相同。
C.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即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
D.教习,古代的一种学官,“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主掌课试之事。文中的“教习”即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夔调制好雅乐后,没有满足荆州牧刘表想在庭院中观赏的要求,反而说服刘表停止了这场不合时宜的演奏。
B.杜夔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在艺术领域水平颇高。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长的。
C.魏文帝曹丕爱惜柴玉,曾经命令杜夔等人在宾客之中吹笙弹琴,杜夔当时面有难色。魏文帝对此不高兴。
D.左延年等人虽然也精通音乐,但都只擅长郑声一类的俗乐,他们在爱好古乐保存正声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杜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
(2)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
14.杜夔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哪些个性令人称道?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