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1-22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士们,先生们,太空电梯即将到达失重空间站,请做好下梯准备,从右侧梯门下梯。”如果有一天,人们听见这样的播报声,会不会以为是在梦里?

20世纪初,被誉为“俄罗斯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还真有这样的构想。这个构想其实很朴素——在地面上建设一座高到超乎想象的铁塔,一直通到地球同步轨道,在铁塔内架设电梯,人们便可以乘坐电梯进入外太空。

从太空中“扔”下绳索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构想,与大家对电梯的认知较接近,但是要实现这一构想面临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铁塔建设难度大。地球同步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而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位于迪拜的哈利法塔,其高度只有828米。二者高度悬殊。如此看来,建一座太空电梯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有没有别的办法?想一想,要把一只风筝放到250米的高空,除了在地面奔跑,不断放线,使风筝升到高空中,还能怎么做。能不能坐直升机到达高空后,将风筝扔出,慢慢放线,使风筝下降到距离地面250米的高度?

这种思考虽然不够严谨,但它采用逆向思维,为建造太空电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要建造一座直达外太空的电梯,最重要的就是搭建绳索轨道,既然从地面向上建造绳索轨道不现实,那么能不能从太空中“扔”下绳索,就像扔风筝线一样呢?

可以先发射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再从卫星上向地球“垂”下绳索,然后将绳索固定在地面上,这样,太空电梯的运行轨道便形成了。

也就是说,只需几根绳索就能建造太空电梯的运行轨道。其实,如今的太空电梯计划都是基于这个模型制订的。

寻找最强缆绳材料

在众多太空电梯计划中,最受人瞩目的是日本在2012年宣布的太空电梯计划。

当时,尤其擅长建造高塔的日本著名建筑公司大林组,宣布要投资100亿美元建造太空电梯。然而,距离计划启动已经过去了10年之久,其前景似乎不容乐观,就连大林组建筑公司内部一直参与太空电梯研发的高级工程师石川洋二都坦言:这个项目越尝试,就越困难。

比如电梯厢体上下运动所需的缆绳,实际上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一直随着同步卫星高速转动,其所需的巨大向心力可能超过材料的抗拉极限,导致缆绳把自己甩断。

这便出现了一个异常棘手的问题——如何找到密度小,但抗拉强度高的材料?

目前,最有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材料是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组成的管状结构纳米材料,是目前已知的理论上力学强度最高和韧性最好的材料。

碳纳米管的密度大约是1700kg/m,如果用碳纳米管做太空电梯的缆绳,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至少要达到90GPa

目前,在实验中能够合成的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200GPa,而具有理想结构的单壁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800GPa

这样看来,只要生产出几万千米长的碳纳米管,把它从同步卫星上“垂”下来,并把它固定到赤道附近的海上基站,就能解决太空电梯轨道的问题。

然而,探索太空电梯的道路,注定崎岖不平。

1991年,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发现了碳纳米管,给陷入瓶颈的太空电梯研究带来希望,许多研究团队重新拾起了太空电梯计划。可是,大家很快就发现,受制备工艺的限制,实际能够制备出的碳纳米管,其长度只有几毫米,且存在大量结构缺陷。

研究似乎又走进了死胡同。

但科学家可不会轻易放弃。

2013年,清华大学的魏飞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将生长每毫米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活性概率提高到99.5%,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超过0.5米,且具有完美结构的碳纳米管。

目前,他们正在研制千米级以上的碳纳米管。

太空电梯似乎迎来了一线曙光。

难题要逐一攻克

一旦要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就必须面对和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例如,用碳纳米管做的缆绳,时间久了会不会磨损?能用很长时间吗?毕竟,如果缆绳很容易磨损,那么这电梯即便建好了,也不经用,性价比低。

为了检验碳纳米管的耐久性,日本大林组建筑公司于2015年,将碳纳米管样品送到了位于地表上空400千米附近的日本实验舱内,将其放置在太空中。两年后,这一样品被带回地球。研究人员发现,碳纳米管的表面已经被原子状态的氧破坏了。

要知道,400千米的高度是位于大气层中的热层,这里的空气极其稀薄,即便如此,两年的时间就已经令碳纳米管受损。

据此可以想象,在地表附近氧气丰富的对流层,碳纳米管缆绳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除了被原子状态的氧破坏,还要经受风吹日晒雨淋,甚至遭受极端气候的摧残。

建造太空电梯,真的是越尝试,就越困难。

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科学家还执着于这一设想呢?

最大的动力,就是要降低人类奔赴太空的成本。

在目前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每千克荷载的运输成本是2000~20000美元。普通人去太空旅行一趟,至少需要花费10万美元。如果太空电梯建设成功,不考虑初期建设成本,根据日本大林组建筑公司的预估,每千克荷载的运输成本约为200美元。也就是说,普通人只需花7万元左右人民币,就可以去太空旅行了。

太空电梯建成后,除了能帮普通人实现太空观光的梦想,还能在地球和太空间低成本地运输物资。

太空电梯的建成也许会成为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最动人心魄的事件。

仰望天空,想象一下,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一座规模宏大的电梯,穿破云巨,纵贯天地……

(摘编自王诗雨《太空电梯畅想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从地球同步卫星垂至地面的缆绳为太空电梯的运行轨道的设想获得认可,现在一些国家基于这一设想开展了太空电梯计划。
B.制出以单壁碳纳米管为材料的足够长的缆绳,是解决太空电梯轨道问题的前提,但目前的制备工艺尚不能制出这样的缆绳。
C.将从地球同步卫星上“垂”向地球表面的缆绳固定到赤道附近的海上基站,能使缆绳处于静止状态,从而减小缆绳所需的向心力。
D.大林组建筑公司进行了碳纳米管太空耐久性实验,实验显示,碳纳米管这一材料的结构在两年里被热层中原子状态的氧改变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太空电梯构想“朴素”,是因为他的构想基于现实生活,与人们对电梯的认知较为接近。
B.文章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中“100亿美元”“10年”说明大林组建筑公司的太空电梯计划研究费用高、历时久。
C.研制出抗氧化能力强、耐磨性好、性价比高的碳纳米管缆绳是大林组建筑公司将太空电梯设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前提。
D.科学家建设太空电梯的目的,是将每千克荷载的航天运输成本降至目前成本的一成以下,加快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3.下列选项放入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对太空电梯这一科研项目的期望值的一项是(     
A.日本静冈大学于2019年1月23日进行了太空电梯计划的首次实践性试验,由于地面实验室与太空实验卫星之间发生了通信故障,试验最终失败。
B.美国费尔蒙特科学研究所的布拉德·爱德华兹博士指出,太空电梯可以使人类历史实现跳跃性的发展,他构想的太空电梯将在不久后问世。
C.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天堂之泉》中描写了太空电梯,在这部小说中,人们可以乘电梯去太空观光并运送货物。
D.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杨宇光指出,即使无法建成3.6万千米的太空电梯,如果能够在地面建造一座一二百千米高的高塔,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4.科学家要获得卓越成就,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哪些素养?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这篇科普说明文具有可读性强的特点。为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作者除了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行文,还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得知妈中风了,青香的腿一下子软了。来人说,妈的半边身子已不得动,那就是偏瘫。偏瘫?妈怎么办呢?她心里一紧。她把儿子交给另一个老师——乌云堡小学就两个老师——急匆匆地赶往牛家坳。

回到坳子,大嫂告诉她,妈被送到镇医院去了,二哥和弟弟也都去了。青香便和大嫂往镇上赶。路上,青香从大嫂口中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出事那天早上,妈还好好的,还上山割了一背篓猪草。傍晚还听见她的唤猪声,到了晚上,大哥去妈那边看她,妈倒在厕所里,已不能言语,半边身子也麻了。大哥没文化,以为妈只是摔了一跤。第二天,恰好二哥从邻村过来找大哥有点事,看到了妈的情况。二哥小时候被过继给富裕人家,读过书,有文化,知道妈得了脑血栓,就说要赶快到医院去溶栓,否则,妈的身子就会半边瘫痪。可上医院得花钱。二哥说手上有几百块钱,准备去买种羊的,先用了再说。大哥没钱,拿不出钱来,问妈还有没有钱。妈虽不会说话了,可心里明白,一听到“钱”字,就直摆手,不让他们把她往医院拖。但是二哥坚持要送妈去医院,又找了个人去给小弟带信,让小弟赶紧过来帮忙。小弟很快过来了。于是兄弟三个将妈拖镇上去了……

到了镇上医院,青香看到妈正在打吊针。一问,还没有溶栓。医生说,溶栓的最佳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即在发病后六小时内溶栓,可疏通栓塞。现在已是第三天,太晚了。

青香把所有的钱都带来了。那可是她与儿子亮子这两个月的生活费。为找前夫索要儿子的生活费,她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她不想再做这种打算了,自己与儿子紧巴巴过吧。可这时候妈中风了。

大姐得信后也来了,她背着一背篓香瓜,估计是权充钱的。大姐一来就大哭了一场,说,妈,我对不起你,没带一分钱来,找人借也借不到,就带了这些瓜匆匆赶来了。大姐切瓜给大家吃。小弟青留找人赊了几个馍馍后,就再也赊不到了,只好吃大姐的瓜。大姐见大家吃她的瓜,很高兴,破涕为笑,可还是满脸歉疚。

钱快要花完了,大家就征询医生的意见。医生说,住院会增加你们的经济负担,那就办出院手续吧,再带些药回去吃。大家用剩余的钱开了几瓶便宜的药,就抬着妈出院了。

现在,妈是一个病人。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过去,妈是大家的情感纽带,精神、能干的妈给大家带来的是团聚感和幸福感。可现在,妈突然变成废人,成了一座山,压在五个子女的心头。

一路上气氛沉闷,只听得到脚步声和滑竿发出的“吱呀”声。山风飕飕,大家都感到一阵阵冷意,心也是森凉森凉的。一头麻白头发的妈被绑在椅子上,身上盖着大哥的一件旧蓝大衣。青香把妈耷拉的手放进大衣中去。妈就像个死人,不出一声,一脸的灰暗。其实,每个人的脸都是灰暗的,大家心里就像撒了一把灰。走到半路,大哥终于开口说话了。青香感觉到在医院里大哥就有话想说,好几次欲言又止。说出来就是祸,说出来就会得罪弟弟妹妹。爹死得早,他是老大,大家都尊他如父。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大哥大嫂待弟弟妹妹那可是好得没法说。妈和他住在一起,多靠他照顾;弟弟妹妹回来了,他再没有吃的,也要给每个人打四个荷包蛋吃,多少年来都守着这规矩。大哥说话了。大哥说,妈怎么办啊?妈手脚不灵便,不能干活了,猪我可以代喂,田我也可以代种,但得有人伺候她吃喝拉撒啊,我跟你们大嫂忙不过来呀。

平常,大家对妈都是很好的。弟弟三十多岁了,还会在冬天给妈焐脚;大姐再忙,也要每年回娘家来陪妈小住几天,拉呱拉呱;二哥虽被过继出去了,可他心孝得没说的,他常给妈塞钱,还给妈扯新衣裳穿。可现在,一个个都跟妈一样,失语了,不吭声了。大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这时候,妈说要解溲。大家把绑她的绳子解开,青香和弟弟青留提出抱着她就近解,可妈指着一块大石头,要到石头后边去解,还不要他们抱着,要自己走。妈起先被搀扶着走,后来竟不要他们搀扶了,她甩开他们的手,表示自己能走。

就这样,子女们看着妈颤颤巍巍、一步一瘸地走到了石头背后。青香跟着,看着妈:妈一手扶着树,一手扶看石壁,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娃子。解完溲后,妈自己站起来了,用一只手提裤子,系腰带。青香就想到,得给妈做几条橡皮筋裤子,鞋也应是橡皮筋的,一脚蹬,方便些。

几个子女看着他们的妈逞能一样地走了过来,走向滑竿,又像喝醉了似的坐上椅子,又招呼他们把她绑好。妈能活动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一种宽释的微笑。大家想到:这就是妈,妈这一辈子,从来就是一个能干的、争强好胜的女人,看来中风没有打倒她。二哥大声说:“兴许妈就会好的,妈怕过什么呀!”

是呀,妈怕过什么?妈很可能会好,手脚恢复正常也说不定呢。妈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妈这一辈子,创造过多少奇迹!

儿女们在心里祈祷着,祈祷妈早日恢复健康,因为,因为……

(节选自陈应松《母亲》)

文本二:在陈应松看来,写作,是神圣的事情。正因为这样,陈应松才不受文学功利性的束缚,直面底层人们的生活困境。在《松鸦为什么鸣叫》中,陈应松对以伯纬为代表的农民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表现,既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弱势境地,更展示了他们人性中“最明亮、温暖的那部分”,带给人思考和启迪。

(摘编自胡国威《在苦难中闪耀的人性之光——评陈应松中篇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交代“乌云堡小学就两个老师”,既表明乌云堡的教育条件差,也表明青香的工作负担重。
B.文本一对五兄妹的家庭经济状况都有交代,背来一背篓香瓜、赊馍等都是人物经济拮据的表现。
C.由发现大哥多次欲言又止、将母亲的手放进大衣中、在母亲解溲时跟着母亲等内容可知,青香为人细心。
D.在回家的路上,五兄妹都满脸灰暗,主要原因是没钱让母亲住院接受良好的治疗,他们感到愧对母亲。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表现了青香在得知母亲中风后的反应,“腿一下子软了”这处细节描写和“偏瘫?妈怎么办呢?”这处心理描写体现了青香对母亲的担忧。
B.文本一巧妙地借大嫂之口交代母亲发病、被送往医院的情况。从内容上看,这样处理能使情节更完整;从结构上看,这样处理能使文本结构更紧凑。
C.母亲解溲这一情节的设置可谓匠心独运,这一情节既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形象,也表现了五兄妹的情绪变化,使文本的氛围由沉闷压抑转为欢快活跃。
D.文本一通过描写外貌、动作等,兼用对比、比喻等手法来表现母亲,“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娃子”和“又像喝醉了似的坐上椅子”这两处描写生动而准确。
8.文本一末尾写“因为,因为……”。省略号对应的内容会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9.文本一与《松鸦为什么鸣叫》有相似之处。请根据对文本二的理解,结合文本一相关内容分析文本一的特点。
2024-01-2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记曰:“舜见瞽瞍[注],其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景公问晏子曰:“取人得贤之道何如?”

晏子对曰:“举之以语,考之以事。能谕则尚而亲之,近而勿辱。以取人,则得贤之道也。是以明君居上,寡其官而多其行,拙于文而工于事。言不中不言,行不法不为也。”

景公问晏子曰:“臣之报其君何以?”

晏子对曰:“臣虽不知,必务报君以德。士逢有道之君,则顺其令;逢无道之君,则争其不义。故君者择臣而使之,臣虽贱,亦得择君而事之。”

景公问晏子曰:“临国莅民,所患何也?”

晏子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同欲,而百姓无怨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

【注】瞽瞍:古帝虞舜之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皆A贤B且智也C岂愚D且不肖乎E是废常F上贤G则乱H舍法I任智则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容,指神色,与《琵琶行并序》“整顿衣裳起敛容”中的“容”含义相同。
B.孝悌,我国古代伦理用语。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孝为古代八“德”之首。
C.危,形容词,意为“危险的”,与《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中的“危”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D.百姓,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贵族为百姓。战国以后泛指平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同“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这些法则,指出遵循君臣相处的法则有利于稳固君主的政权,并举田氏、戴氏夺权的例子论证这一观点。
B.韩非子反对孔子的“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的观点,指出有道之人在朝中也该尽臣子的本分,在家里也该尽儿子的本分。
C.晏子认为,君主要得到贤才,就应该充分敬重贤才,英明的君主如果能获得并任用贤才,即使不设置那么多的官职,也能高效地治理因家。
D.材料一是论说文,论述了韩非子对守法、尊贤、忠孝等的认识;材料二以对话的形式记史事,主要写了晏子向景公阐明择贤之道、民怨缘起等内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2)士逢有道之君,则顺其令;逢无道之君,则争其不义。
14.理想的君臣关系是怎样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1-2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红林擒近[注]

周邦彦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

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望虚檐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

【注】这首词是周邦彦被贬为溧水县令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在写冬梅之前,先写春日高柳,这样处理有以春天之温暖衬托冬天之寒冷的作用。
B.上片第三、四句写暮雪像玉尘一样散到林间和池塘,助长了冬天清冷峭厉的“脾性”。
C.上片以“故遣”一句将视角由户外转到室内,接着写女子呵手驱寒,突出天气寒冷。
D.上片侧重于描写冬季景象;下片侧重于写词人自身,末尾三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4-01-2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