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末 2024-04-08 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士们,先生们,太空电梯即将到达失重空间站,请做好下梯准备,从右侧梯门下梯。”如果有一天,人们听见这样的播报声,会不会以为是在梦里?

20世纪初,被誉为“俄罗斯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还真有这样的构想。这个构想其实很朴素——在地面上建设一座高到超乎想象的铁塔,一直通到地球同步轨道,在铁塔内架设电梯,人们便可以乘坐电梯进入外太空。

从太空中“扔”下绳索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构想,与大家对电梯的认知较接近,但是要实现这一构想面临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铁塔建设难度大。地球同步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而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位于迪拜的哈利法塔,其高度只有828米。二者高度悬殊。如此看来,建一座太空电梯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有没有别的办法?想一想,要把一只风筝放到250米的高空,除了在地面奔跑,不断放线,使风筝升到高空中,还能怎么做。能不能坐直升机到达高空后,将风筝扔出,慢慢放线,使风筝下降到距离地面250米的高度?

这种思考虽然不够严谨,但它采用逆向思维,为建造太空电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要建造一座直达外太空的电梯,最重要的就是搭建绳索轨道,既然从地面向上建造绳索轨道不现实,那么能不能从太空中“扔”下绳索,就像扔风筝线一样呢?

可以先发射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再从卫星上向地球“垂”下绳索,然后将绳索固定在地面上,这样,太空电梯的运行轨道便形成了。

也就是说,只需几根绳索就能建造太空电梯的运行轨道。其实,如今的太空电梯计划都是基于这个模型制订的。

寻找最强缆绳材料

在众多太空电梯计划中,最受人瞩目的是日本在2012年宣布的太空电梯计划。

当时,尤其擅长建造高塔的日本著名建筑公司大林组,宣布要投资100亿美元建造太空电梯。然而,距离计划启动已经过去了10年之久,其前景似乎不容乐观,就连大林组建筑公司内部一直参与太空电梯研发的高级工程师石川洋二都坦言:这个项目越尝试,就越困难。

比如电梯厢体上下运动所需的缆绳,实际上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一直随着同步卫星高速转动,其所需的巨大向心力可能超过材料的抗拉极限,导致缆绳把自己甩断。

这便出现了一个异常棘手的问题——如何找到密度小,但抗拉强度高的材料?

目前,最有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材料是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组成的管状结构纳米材料,是目前已知的理论上力学强度最高和韧性最好的材料。

碳纳米管的密度大约是1700kg/m,如果用碳纳米管做太空电梯的缆绳,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至少要达到90GPa

目前,在实验中能够合成的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200GPa,而具有理想结构的单壁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800GPa

这样看来,只要生产出几万千米长的碳纳米管,把它从同步卫星上“垂”下来,并把它固定到赤道附近的海上基站,就能解决太空电梯轨道的问题。

然而,探索太空电梯的道路,注定崎岖不平。

1991年,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发现了碳纳米管,给陷入瓶颈的太空电梯研究带来希望,许多研究团队重新拾起了太空电梯计划。可是,大家很快就发现,受制备工艺的限制,实际能够制备出的碳纳米管,其长度只有几毫米,且存在大量结构缺陷。

研究似乎又走进了死胡同。

但科学家可不会轻易放弃。

2013年,清华大学的魏飞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将生长每毫米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活性概率提高到99.5%,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超过0.5米,且具有完美结构的碳纳米管。

目前,他们正在研制千米级以上的碳纳米管。

太空电梯似乎迎来了一线曙光。

难题要逐一攻克

一旦要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就必须面对和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例如,用碳纳米管做的缆绳,时间久了会不会磨损?能用很长时间吗?毕竟,如果缆绳很容易磨损,那么这电梯即便建好了,也不经用,性价比低。

为了检验碳纳米管的耐久性,日本大林组建筑公司于2015年,将碳纳米管样品送到了位于地表上空400千米附近的日本实验舱内,将其放置在太空中。两年后,这一样品被带回地球。研究人员发现,碳纳米管的表面已经被原子状态的氧破坏了。

要知道,400千米的高度是位于大气层中的热层,这里的空气极其稀薄,即便如此,两年的时间就已经令碳纳米管受损。

据此可以想象,在地表附近氧气丰富的对流层,碳纳米管缆绳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除了被原子状态的氧破坏,还要经受风吹日晒雨淋,甚至遭受极端气候的摧残。

建造太空电梯,真的是越尝试,就越困难。

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科学家还执着于这一设想呢?

最大的动力,就是要降低人类奔赴太空的成本。

在目前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每千克荷载的运输成本是2000~20000美元。普通人去太空旅行一趟,至少需要花费10万美元。如果太空电梯建设成功,不考虑初期建设成本,根据日本大林组建筑公司的预估,每千克荷载的运输成本约为200美元。也就是说,普通人只需花7万元左右人民币,就可以去太空旅行了。

太空电梯建成后,除了能帮普通人实现太空观光的梦想,还能在地球和太空间低成本地运输物资。

太空电梯的建成也许会成为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最动人心魄的事件。

仰望天空,想象一下,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一座规模宏大的电梯,穿破云巨,纵贯天地……

(摘编自王诗雨《太空电梯畅想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从地球同步卫星垂至地面的缆绳为太空电梯的运行轨道的设想获得认可,现在一些国家基于这一设想开展了太空电梯计划。
B.制出以单壁碳纳米管为材料的足够长的缆绳,是解决太空电梯轨道问题的前提,但目前的制备工艺尚不能制出这样的缆绳。
C.将从地球同步卫星上“垂”向地球表面的缆绳固定到赤道附近的海上基站,能使缆绳处于静止状态,从而减小缆绳所需的向心力。
D.大林组建筑公司进行了碳纳米管太空耐久性实验,实验显示,碳纳米管这一材料的结构在两年里被热层中原子状态的氧改变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太空电梯构想“朴素”,是因为他的构想基于现实生活,与人们对电梯的认知较为接近。
B.文章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中“100亿美元”“10年”说明大林组建筑公司的太空电梯计划研究费用高、历时久。
C.研制出抗氧化能力强、耐磨性好、性价比高的碳纳米管缆绳是大林组建筑公司将太空电梯设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前提。
D.科学家建设太空电梯的目的,是将每千克荷载的航天运输成本降至目前成本的一成以下,加快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3.下列选项放入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对太空电梯这一科研项目的期望值的一项是(     
A.日本静冈大学于2019年1月23日进行了太空电梯计划的首次实践性试验,由于地面实验室与太空实验卫星之间发生了通信故障,试验最终失败。
B.美国费尔蒙特科学研究所的布拉德·爱德华兹博士指出,太空电梯可以使人类历史实现跳跃性的发展,他构想的太空电梯将在不久后问世。
C.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天堂之泉》中描写了太空电梯,在这部小说中,人们可以乘电梯去太空观光并运送货物。
D.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杨宇光指出,即使无法建成3.6万千米的太空电梯,如果能够在地面建造一座一二百千米高的高塔,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4.科学家要获得卓越成就,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哪些素养?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这篇科普说明文具有可读性强的特点。为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作者除了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行文,还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①她身高一米七五,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两人在一起,没有谐调,只有对比,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可是他俩还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

②他俩究竟是怎么凑成一对的?他俩谁将就谁?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团结大楼几十户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

③楼外院门口的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超乎常人。凭着经验,她终于想出一条最能说服人的道理: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她的根据很可靠:这对夫妻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呢!于是团结大楼的人都相信裁缝老婆这一聪明的判断。

④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人们看他迈着滚圆的小腿、半举着伞儿、紧紧跟在后面滑稽的样子,对他俩居然成为夫妻,居然这样形影不离,好奇心仍然不减当初。各种听起来有理的说法就像没处着落的鸟儿,啪啪地满天飞。

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她立即把这珍贵情报告诉给团结大楼里闲得难受的婆娘们。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矮男人是个先天不足的富翁,高女人是个见钱眼开、命里有福的穷娘儿们。当人们谈到这个模样像匹大洋马、却偏偏命好的高女人时,语调中往往带一股气,尤其是裁缝老婆。

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出国,把国家科技情报献给外国资本家。此时的裁缝老婆已经由街道代表升任为治保主任,带领楼里几个婆娘帮着刷标语,又给研究所的革命者们斟茶倒水,可把她忙得够呛!

⑦批斗大会开始了。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唇枪舌剑地向高女人发动进攻。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⑧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

⑨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⑩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⑪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迈步困难,一看即知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院子里遛两圈。

⑫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⑬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⑭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⑮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选自《美文百家》,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高女人和矮丈夫高矮悬殊,一方有生理缺陷,却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这让团结大楼的邻居们觉得十分别扭,也很是好奇。
B.团结大楼里的人们生活在“团结大楼”中,却自始至终恶意地揣测着这对夫妇,缺少真正的团结,在反差中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C.小说中人物的高与矮,外表的丑与性情的美,夫妻的忠贞挚爱与俗世的惯性偏见、社会环境的冷漠形成对照,增强了现实批判性。
D.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用趋于日常口语的朴实语言,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丝毫没有降低小说的艺术性。
7.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诚恳切地摇头”表明高女人对丈夫的信任,也表现出她的单纯,认为批斗只是因为丈夫的“书稿”。
B.“怔住”写出了高女人在被审问时面对裁缝女人突然改变策略转换话题而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的慌乱。
C.“惊诧”表现出高女人在被批斗中陡然间听到裁缝女人毫无关联的低俗透顶的问题时惊异得不敢相信。
D.“嘲讽、倔犟、傲岸”表现高女人对市井小民窥人隐私、落井下石的鄙夷,为纯美坚贞爱情而坦荡不屈。
8.“伞”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寓意。
9.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在裁缝老婆身上用了许多笔墨?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①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如此,子何欲而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也。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②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注】①县官:朝廷,官府。②乘韦:四张熟牛皮。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明年B贫民C大徙D皆E仰给F县官G无以H尽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指假设,如果,与《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的“苟”词义不相同。
B.然,是代词,指这样,与现代汉语中“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不相同。
C.者,结构助词,在句子中将宾语“贫人”提到动词前面,使句子成为宾语前置句。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乘”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时对弟弟照顾有加;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十多年,拥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
B.丞相公孙弘认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应卜式捐献家财的请求,皇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立即打发卜式离开京城。
C.秦军经过周都城北门时,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看到这种情形,王孙满认为秦军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败。
D.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明情况后,让皇武子驱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郑国;偷袭郑国计划败露后,孟明撤军。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4.请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守岁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①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以抒发思念之情。②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垂尽岁”比喻成“赴壑蛇”,化虚为实,新颖奇特又形象逼真,蛇已游向幽壑,只是抓住其尾,徒劳无益。
B.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
C.结尾的“少年”,既指诗人自己,也指其弟苏辙;“犹可夸”既是诗人自勉,又是对其弟的鼓励。
D.诗歌语言晓畅,情感富于变化,耐人寻味。最终表达了共惜年华,积极奋发,不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的愿望。
16.清代纪昀很欣赏《守岁》中所描绘的场景,称之为“真景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