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期末 2024-01-25 2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灵活性、适应性。这些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

中国地处东亚中心,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如此广袤多元空间的先民,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便利,获取各类生存资源,发展出多姿多彩的区域性文化,并在气候波动时做南北间和高程上的迁徙移动,以趋利避害。且中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南有热带丛林,西南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西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高山和中亚沙漠,北有蒙古高原和戈壁荒滩,东方则面海。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于气候适宜期迁徙至此的早期直立人生存繁衍,开枝散叶。于是这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区域特色持久、鲜明。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自更新世以来连续演化,生生不息。20世纪30至40年代,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发现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有一系列的相似特征,首次提出北京猿人是现代中国人乃至蒙古人种祖先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化石,填补了直立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的证据缺环。其后发现了更早的人类化石,将华夏大地人类的历史进一步拉长。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吴新智等认为,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据此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已有约200万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古人群,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脉相承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出该地区古人类具有特定的生存模式,笔者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就地取材,灵活变通。东方古人类主要采用脉石英、石英岩、白云岩、砂岩、火山角砾岩、小块燧石等材料制作石器。与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不同,东方的石器原料相对质劣。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这里的古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对多种石材加以利用,开采方法简单实用、不拘一格。

制作简朴,追求实用。东方古人类的石器大多简朴、实用,剥片技术的总体特点是机会性和随意性,对石核基本不做预制和修理。加工技术亦相对简单,以实用为原则,对坯材加工程度浅,不刻意追求工整性、规范性和美观性。这与旧大陆西部普遍采用两面加工技术和勒瓦娄哇预制技术、对石器做规范的深度加工形成鲜明对照。这反映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务实、简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东方古人群在资源利用方面很少刻意寻找优质石器原料并进行长期、深度开采;所拥有的尖锋利刃、具有致命杀伤力的工具稀少,过度捕杀猎物的证据很少。这些迹象表明这里的先民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在客观上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多数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时间较短,表明造访这些遗址的古人群在不断迁徙移动。这种移居方式增强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必把一个地方的资源开发到极致,也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得以稳定发展。

一脉相承,格局稳定。相对于旧大陆西部明显的阶段性发展变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变化缓慢,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稳定的发展格局,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华南居于主体的大型砾石工具组合和云贵高原的简单石片工具组合,从早期到晚期无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以上这些有别于西方、具有明确区域特点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绵延不断、平稳发展,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传统。

中国本土人类连续演化、文化薪火相传,但并不排斥外来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曾被所谓的莫维斯线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数十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手斧这类西方阿舍利技术体系的标型器,在我国百色盆地、洛南盆地、汉中盆地、丹江口地区和川西高原等区域也有集中分布。这表明,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源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出现在中国的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说明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华文明的根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我们应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前至旧石器时代,设立重大研究专项,从源头上厘清中华大地人类起源、演化及文明孕育、发展的脉络和动因,彰显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高星《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已萌芽,根脉深长,要对中华文明探源,就应将时间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B.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考古推论,使华夏大地人类从古至今连续演化的证据链更完善。
C.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变化缓慢,而旧大陆西部则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D.东方古人群对可用资源仅做了浅程度的开发,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要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存资源丰富,适合生存繁衍,有利于形成本土的古人群和古文化。
B.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群经常移居,低限开发资源,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发展稳定。
C.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东方古人类采用相对劣质的原料制作石器,东方工艺远落后于西方。
D.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相似性,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不存在演化中断。
3.下列选项,不符合“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的一项是(     
A.100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甘棠箐遗址的古人群将木质材料和动物骨骼、鹿角制成工具。
B.宁夏的水洞沟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万年的勒瓦娄哇技术产品和石叶技术产品的混合体。
C.内蒙古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用石块做成的龟背形刮削器系,可剥兽皮、刮兽肉。
D.约50至60万年前,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依赖简单的砸击法开采利用脉石英材料。
4.洛南和皮洛遗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组合,具有阿舍利技术的典型特征。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考古发现的价值。
5.1987年,“非洲起源说”被提出,有部分学者据此认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没有连续演化。请你根据材料驳斥这部分学者的观点。
2024-01-2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冻土观测段

董夏青青

教导员问,那名上等兵是不是许元屹带的报务员徒弟,他点头。那次行动,许元屹说为了锻炼上等兵,一直让他抱着电台,其实谁都明白,电台在谁那里谁出事的概率就小。

教导员告诉他,许元屹的父母来过。

许元屹的母亲说,她想知道自己儿子最后的表现是不是勇敢,又问了教导员一句,①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把许元屹带的上等兵送到教导队后的第二天下午,教导队的队长打来电话叫他赶紧过去一趟。

到营院门口,分区的心理医生正在给上等兵做干预治疗,每天中午做一回,预计得持续半个月。

上等兵进营院大门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崩了?

队长说,上等兵昨天晚上排在队列里进食堂吃饭。因为是周五,食堂会餐,上等兵没等打上饭,抱着餐盘蹲在地上大哭起来,说自己班长临走时饿着肚子,从早上起来到下午人没时就咬了两口压缩饼干。

晚上熄了灯,有战士去水房洗漱,看见上等兵站在水房的镜子跟前鞠躬,一边鞠躬一边反复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他在想。有谁能把那个许元屹说得明晰?谁会告诉他们,许元屹是由他母亲生在了麦地里?谁知道他为何去到贵州安顺的工地上做工?什么讲稿能包囊许元屹负荷累累、志气未曾衰减半分的强力生命?

他站在许元屹的衣冠冢前,遂想到那天黎明时分,他和许元屹蹲在崖壁底下那个洞穴里,打着手电写家信。

当许元屹听他说如果有谁牺牲了,这封家信就会被寄送家属时,立刻把刚写好的一页信纸撕了塞进石缝,怼上块石子,又掏出裤兜里一枚早就空了、搓皱的烟盒,就手撕成方方正正的一块纸片,在上面写了一句话。

我只是死去,请为我自豪。

带车回山上的前一天下午,他去教导队把那名上等兵带出院子。

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么?他说。

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元屹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晕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②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

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车子快开过九道弯时,从车窗探身出去吐了一嗓子的中士坐回座位。不远处,④冻土观测段的路牌标识在他眼前迅疾掠过。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长许元屹留下的一封写在烟盒纸片上的家信,让鲜活的生命渐渐清晰,也让人窥见那些至情至性的民族英灵,持续引发伤痛。
B.上等兵回忆的两件事情——校报出错、堂哥论当兵,说明他被利润的问题困扰很久了,他想在留队前向排长求得一个明确答案。
C.排长把国家的边界比喻成喜欢的女孩的轮廓,不仅仅表达了浓厚的爱意,更有誓死守护的意味,也给班长牺牲的价值做了诠释。
D.改名的描述反映了许元屹的成长历程,排长以此教导上等兵,世俗的人与边防军人有本质区别,上等兵要做哪类人,不言自明。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母亲在知晓儿子牺牲后提出极具穿透力的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B.句子②堂哥这句轻飘飘的话沉重地反映了另一种价值观,揭示现实存在两个分裂的世界。
C.句子③表明环境非常安静,写出排长在考虑如何回避上等兵的问题,接着他转移了话题。
D.句子④既明示了地理位置,又暗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进行了再塑造。
8.作者曾说:“冻土层下涌动着的热力,是军人献身使命的精神‘底火’,是军人的脊梁,是胜战的刀锋”。请结合文本概括上等兵的“热力”形成的过程。
9.20205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我军战士陈祥榕壮烈牺牲,他在日记中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字眼,小说中的战士许元屹同样是在戍边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所在的读书小组准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文本围绕关键词“生命·使命”写出短评要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周泽未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材料二:

太宗曰:未能受谏,安能谏人。此知本之论也。夫唯穷凶之主,淫虐无择,则虽以虚衷乐善之君子,陈大公无我之言,而亦祗以危身。非此者,君之拒谏而远君子,失德矣,谏者亦恶能自反而无咎哉?凡能极言以谏者,大抵其气胜者也自信其是而矜物以莫及物莫能移者也。其气胜,则其情浮;自矜而物莫能移,则其理窒。上以事君,下以莅众,中以交于僚友,可其所可,而否其所否,坚于独行,而不乐物之我违。唯如是也,乃以轻宠辱、忘死生,而言之无忌。其贤者,有察理未精、达情未适之过,而执之也坚;其次则气动而不收,言发而不止,攻异己而不遗余力,以堕于媚忮,而伤物已甚;则人主且窥其中藏,谓是哓哓者之但求利己也。其言不可夺,而心固不为之感,奚望转石移山于片语乎?惟虚则公,公则直;惟明则诚,诚则动。能自受谏者,所以虚其心而广其明也,谏者之能此者鲜矣。事上接下,其理一也。君不受谏,则令焉而臣民不从;臣不受谏,则言焉而天子不信。位不可恃,气不可任,辩不可倚,理不可挟,平情好善、坦衷逊志者,早有以动人主之敬爱,而消僚友之疾忌,圣而周公,忠而孔明,用此道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媢忮:妒忌,忌恨。

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抵其气[A]胜者也[B]自信[C]其是[D]而矜[E]物[F]以莫及[G]物[H]莫能移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渥,意为深厚,优厚。与《陈情表》中“宠命优渥”的“渥”意义相同。
B.米盐,“米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品,文中借以突出进言内容的重要性。
C.洵,意为实在,确实。与《静女》中“洵美且异”的“洵”意义相同。
D.我违,违背我,与成语“时不我待”中的“我待”,两者在结构上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想让统治者纳谏,就应善于把握统治者的心理,注意进言的恰当说法,韩非认为这并不容易。
B.唐太宗认为“受谏”和“谏人”同等重要,不善于接受进谏,也难以劝谏他人,王夫之深以为然。
C.王夫之认为气胜能让进谏者舍生忘死、直言不讳,统治者却也可能因谏者坚持己见,而产生不满。
D.韩非侧重分析纳谏者的心态对进谏成败的影响,王夫之侧重分析进谏者的心态对进谏成败的影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2)其言不可夺,而心固不为之感,奚望转石移山于片语乎?
14.成为优秀的谏臣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分点概述。
2024-01-2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济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林丘:指隐居的地方。②虚舟: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大意是说虚心可以远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前两联描写了张氏隐居环境的幽僻和诗人访求的艰辛,与《其二》“时相见”“晚兴留”透露的熟悉感不同。
B.“伐木丁丁”句与“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春草鹿呦呦”与《短歌行》的“呦呦鹿鸣”一样隐喻嘉宾,诗语婉约动人。
C.《其一》的“涧道”“石门”与《其二》的“前村山路险”前后相应,诗人以此来暗写对张氏的仰慕之情和相交的愉悦。
D.两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张氏交往过程,诗由七言变为五言,诗歌节奏由因陌生、敬重带来的迟缓到后来相知甚欢的轻快。
16.通观两诗,简要分析张氏有哪些品性?
2024-01-2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