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末 2024-01-31 9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是什么?

柳宗元有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是人的审美体验。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园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把“象”和“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的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材料二:

如何欣赏古典诗歌?需要探索从原生的情感如何升华为诗。

首先,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最小单位(细胞形态)开始研究。比如说,柳絮因风,撒盐空中,表面上是客观的景色,但是,一个好,一个不好,原因却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景色是不是准确,而且取决于内在的主观情感是不是契合。可见,这个最小单位,不能仅仅是一个修辞现象,而是一个诗的细胞。这个细胞是由主体某一特征和客体的某一特征两个方面猝然遇合的。目的并不是要表现客体,而是要表现主体的情志。情感特征不能直接表达,就以渗入客体的方式。《周易·系辞上篇》说“立象以尽愈”。主体特征就是“意”,客体特征就是“象”。这就是“意象”的词源。面对一个诗歌文本个案,应该从“意象”开始,在最简单、平常的意象背后往往有最为深邃奥秘的情意。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矛盾统一体。象是看得见的,意是看不见的,意在象中,意为象主。

其次,研究意象,诗的意象是概括的,不是特指的,是没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定性的。李白写春天来了,“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天非常美,美在哪里呢?雪花在梅花里融化了,至于雪花在大地上,在屋脊上融化,就当它不存在了。这里的意象充满了情感的选择和排除的魄力,所以在散文作品中可以叫细节,而在诗歌中,则叫意象。这个意象,客体是概括的,主体的情致是特殊的,是二者的统一。春天从柳条上归来了,时间、地点是不须要点明的,点明了,例如,是辰时三刻,在未央宫,在某宫墙深处,就不是诗了,而是散文了。这个意象的概括性,实际上是一种想象性,是诗人的情感和客观对象之间的一种假定性的契合。从客观对象来说,这是一种发现,更主要的是排除,省略了梅花和柳枝以外的无限多样的细节;从主观情感来说,这是一种体验、顿悟。

此外,还要研究诗人情感。艺术创作不仅要有客观的特征,要有主观情感的特征,要有形式特征规范,更要有所更新,这就不能不通过想象、假定、虚拟。物象循诗的想象,由情感冲击,就发生了变异。李白的《劳劳亭》也是一样写春天的: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朝习俗,送别折柳相赠,柳与留谐音,表示恋恋不舍,同时暗示,来年柳绿,就该想起归来了,想起朋友的感情。劳劳亭的春天,柳树还没有发青。这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的假定性想象中:春风知道离别之苦,故意不让柳条发青:柳条不发青了,就不能折柳相送,这样就可以免去离别之苦了。这种折柳的“象”是普遍的,甚至可以说公用的,但赋予它这样的“意”,把不发青的原因解释为不让朋友送别,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意象符号,就更新了。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要学会从意象中分析出显性的感知和隐性的情绪,看出外部感知正是内在情致冲击造成的,感知是由感情决定的。千古风流,草色胜于柳色的美,正是内心感情的美。

(摘编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说兰亭不逢王羲之,则荒没空山,因美不自美,不能脱离欣赏者而存在。
B.物是客观的,物的美就是客观的,作者认为这种观点错在把“物”等同于“象”。
C.柳絮因风,撒盐空中,好坏的原因在于是否与主观情感相合,不在于客观景色。
D.诗歌的意象是概括的,充满了情感的选择,要排除类似散文中无限多样的细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院之“竹”相对不变。但眼中之“竹”属于知觉世界,可以因时因人而不同。
B.“见”为“见者”的主动,所见本为零乱的材料,经“见”才有它的特殊形象。
C.李白对春天之美的发现,与“梅”“柳”的特点猝然遇合,从而表现李白的情志。
D.柳条不青不能折柳相送,作者借此来阐述意象的变异和假定性想象的决定作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
B.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C.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D.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题洁庵图》)
4.两则材料在谈论“意象”时,角度与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1-3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在春汛期间,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这次车下来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小街上,空寂无人。只有他——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①一只胳膊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

你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吗?

不!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现在碰到一个小小的难题。蛤蟆滩的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住一宿都要几角钱——有的要五角,有的要四角,睡大坑也要两角。他舍不得花这两角钱!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这到哪里过一夜呢?……”

他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现在离家几百里的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要运费和他自己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生宝!”任老四曾经弯着水蛇腰,嘴里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可就能一年内稻麦两熟,把俺一亩地变成二亩啰!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

做出这个决定,生宝心里一高兴。连煤气味也就不是那么使他发呕了。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财东马房里睡觉的少年,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而当他想起上火车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票房的脚地睡觉,他更高兴了——他这一夜要享福了,不需要在房檐底下蹲。

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了,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掏出他那杆一巴掌长的旱烟锅。点着一锅旱烟,香喷喷地吸着,独自一个人笑眯眯地说:

“这好地场嘛!又雅静,又宽敞……”

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

当他吃早饭的时候,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梁生宝仰头东看西看,雨并不甚大。他把棉裤的裤腿卷了起来,白布里子卷到膝盖底下。②他又往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用麻袋裹着的行李卷儿,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出发了

梁生宝!你急什么?难道不可以等雨停了再走吗?何必故意逞能呢?

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知道他妈给他带的馍有限,要是延误了时光,吃不回家怎办?既然他走在路上了,他就连一刻也闲待不住。他就是这样性子的人。春雨的旷野里,③天气是凉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

生宝现在就是拿这个精神,在小农经济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开始搞互助组[注]哩。杨副书记说得对:靠枪炮的革命已经成功了,靠优越性,靠多打粮食的革命才开头哩。生宝已经下定决心学习前代共产党人的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党所号召的这个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儿!

正月里,全省著名的劳模、窦堡区大王村互助组长王宗济从扩音器里发出的声音,永远在梁生宝记忆里震荡着。

“我们大王村,五〇年光我这个互助组认真互助,其余都是应名哩。过了两年,受了我这个组的带动,全村整顿起十四个互助组,都认真了。今年正月,我们两个组联起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梁生宝当时是三千个听众里头的一个。他坐在三千个党的和非党的庄稼人里头,心在他穿棉袄的胸脯里头蛮动弹。他对自己说:

“王宗济是共产党员,咱这阵也是共产党员了。王宗济能办成的事,咱办不成吗?他是漉河川的稻地村,咱是汤河川的稻地村。有党领导,咱怕啥?”

于是,在王宗济发表完挑战的演讲以后,穿着棉袄、包头巾的小伙子,④在人群中站了起来,举起一只胳膊,大声向主席台喊;“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梁生宝,要求讲话!”

当他在主席台上表示完决心下来的时候,区委书记就在通道上欣喜地等着他,握住他的手,攀住他的肩膀,亲热地说:“开完会就到蛤蟆滩帮助你整顿互助组,订生产计划。”从那时候,生宝的心里就烘烘地热了起来。

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他走得满身汗。直至晌午时光,他走了三十里泥路。他来到鸭鸿河上的一个稻地村庄里。他的麻袋已经拧过三回水,棉衣却没湿,只是潮潮。他心里畅快得很哪!

(选自《创业史》第一部,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煤气味“使他发呕”的票房等描述表现了当时贫苦的生活状态。
B.小说的语言具有乡土气息。“愣闹哄哩”、“其余都是应名哩”等体现了陕北地区的方言特征。
C.梁生宝决定在车站票房过夜,因为他没有预留住店钱,是为了塑造他节俭、能吃苦的品格。
D.“梁生宝!你急什么?”这种“画外音”似是代读者发出疑问,增强了小说的代入感、亲切感。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被卷儿”可以看出梁生宝对途中住宿是早有准备的,显示了他的计划周密。
B.句子②中“麻袋”成了梁生宝赶路的斗笠、蓑衣,塑造出了一个风尘仆仆的农民形象。
C.句子③与结尾处“心里就烘烘地热了起来”相呼应,这是他心中要搞好互助组的理想热火。
D.句子④梁生宝听演讲以后的抢先发言并不是说他故意逞能,而是强调他闲待不住的性子。
7.“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有评论者指出,梁生宝是柳青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4-01-3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顷之茫然            凌:凌厉
B.正襟                  危:端正
C.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D.举饱樽以相            属:劝请
10.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而今安在哉?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客有吹洞箫者D.青,取之于蓝
11.下面对于文中加点词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法”,干支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纪日、纪时,《登泰山记》中“戊申晦”这一句中的干支是纪日。
B.“美人”是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现代汉语的“美人”词义不同。
C.本文多次出现的“苏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D.“匏樽”是指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亦泛指饮具。此处的“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词义相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024-01-3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执政,素恶轼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3.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三言A朕B当熟C思之D凡在馆阁E皆当为F朕深思G治乱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执掌朝政,一直厌恶苏轼议论与他意见不同的人。当神宗听了苏轼关于政令得失的答对后,王安石更让苏轼代理开封府推官来困住苏轼。
B.皇上下令让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要求压低价格,对此,苏轼上疏表示异议,并成功让皇帝下诏停止买灯。
C.安抚司所属的兵卒凶暴横行入室杀人,百姓向苏轼投诉。苏轼将他们的诉状扔到一边,他根本不相信百姓有作乱之事,
D.黄河决口,为解救徐州城危机,苏轼将跑出城的军民赶回城中稳定民心,并请禁军协助抵御水灾,还住在城墙,身先士卒。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16.在所选文段中,苏轼是如何应对王安石提出来的变革主张的?
2024-01-3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罩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十年:杜甫饱经丧乱。从76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诗人“独宿”之苦。
B.诗歌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动静结合。以彻夜回响的角声反衬四周的清寂,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无人相伴的悲情。
C.诗歌上四句叙景,下四句言情。“风尘荏苒”,可见战乱持续时间之长。“行路难”是指回家之路难。
D.尾联“栖息一枝安”,表达出作者对在苦捱十年后获朋友严武送来“一枝”栖息,在幕府得以安宁寄居的感激之情。
18.《宿府》和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写作时间仅仅相差三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4-01-3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借月抒发乡情很常见,然而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以明月表达对人才的思慕,让人眼前一亮。
(2)好的设喻贴近生活,如《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风雨设喻来说明通过积累可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当不愿意屈身侍奉权贵时,许多有志之士常常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4)三国人物叱咤风云,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他们的名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时不得志的文人常有归隐之情,如陶渊明便曾身在宦海心系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这种心情。
2024-01-3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你校高一(1)班以“保护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1组同学通过网络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帮助1组完成下面任务.

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在明清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____600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完好。它的整体设计以军事卫戍为主旨,平面呈方形布局,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外____一条护城河,宽厚的城墙下面辟有马道。城内有南门街、东门街和正街三条主要街道。军事机构、行政机构等设置于主干道的两侧,民居分布在次级道路两侧。

大鹏所城有近十万平方术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古建筑____。古色古香。大鹏地处亚热带海滨。受台风和暑热的侵袭,大鹏所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样式。民居建筑的特点是低矮、集中、紧凑,前后相连的廊道极为狭小。以满足基本的雨水排放、采光通风为主。城内遍布18个丁字卷,用来导风,强风通而不达。避免大风危害房屋和居民。

目前,大鹏古城博物馆征集和收藏了可移动文物近800件,已确定有21处全国重点文物建筑、11处遗址及73处未定级文物建筑。2016年,政府开启政企合作______“文化引领,三态合一”所城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20236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大鹏所城等9家单位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经历   围绕   鳞次栉比   构建
B.经历   围绕   错落有致   探索
C.历经   环绕   鳞次栉比   构建
D.历经   环绕   错落有致   探索
21.完成下列表格(1)(2)(4)(5)处,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大鹏所城古迹登记表

名称大鹏守御千户所,简称大鹏所城。
历史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价值描述(1)外形特色:____________
(2)军事价值:____________
(3)建筑价值:明清时期是边防官军的居住场所,建筑群古色古香,
当下民居大都是文旅开发店铺。
文物现状(4)____________
发展建议(5)____________
2024-01-3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80%左右疾病的临床诊断都是通过医学影像辅助检查后得出,影像学检查在早期病情监测和疾病筛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B超、X光、CT、磁共振是常见的影像学检查项目,其中部分项目也是体检必查项。但对于部分体检者而言,会心生疑惑:这些检查同样是“拍片子”,为什么要区分不同种类?是不是越贵的检查项目越好?医生建议,(               )。超声检查可以看到人体全身的血管、心脏、心血管系统、肝胆胰脾肾等重要的生命器官;X线平片相当于把人体压扁了看,得到的是重叠的影像;CT是把人体当作切面包片一样,一层一层来看,所以能看得更加清楚,看到更多细节,但X线和CT两者都有电离辐射;磁共振检查的优点是可以多参数成像,每一种参数都能够反映特定的某一个信息,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更为全面,而且磁共振没有电离辐射。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非价格越贵越好,选择何种检查项目,要根据个人需求和症状综合进行选择
B.选择何种检查项目,并非价格越贵越好,要根据个人需求和症状综合进行选择
C.选择何种检查项目,要根据个人需求和症状综合进行选择,价格并非越贵越好
D.选择何种检查项目,要根据个人需求和症状综合进行选择,并非价格越贵越好
2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曲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哦,香雪》)
B.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探界者钟杨》)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故乡》)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完整写下来。
2024-01-3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8月2日,攀岩者何川成功登顶海拔6241米的川口塔峰,这是华人首次登上这座充满挑战的山峰,也是何川攀岩20多年来的夙愿。如果将何川攀登历程做成可视化图表,我们会发现,从7月13日到8月2日近20天里,何川的行动路径是曲折中上升的,大约可被总结为:攀登——折返——攀登——折返——攀登——折返——攀登——登顶。

人生如登山,何川的登山路径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1-3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5-80.65柳青(1916-1978)  《创业史》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20.65苏轼(1037-1101)  《赤壁赋》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13-160.65脱脱等  《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7-180.65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210.65一般词语  概括要点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2-240.65标点符号  搭配不当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5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