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一 期末 2024-03-03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贾谊和司马迁是汉朝初年较早对屈原作出评价的人。二人距离屈原时代未远,知识结构依然丰富多元,在面对屈原时相较而言没有时代的隔膜和文化的疏远,因此更能以一种公允的态度审视屈原其人。贾谊为贬谪之士,司马迁为刑余之人,他们身上都背负了巨大的政治失意和精神痛楚,遭际的相似也使得他们能够对屈原抱有理解和同情。司马迁在著述时对屈原的高尚节操和文学才华毫不吝惜赞美之言,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屈骚中的怨诽色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可以看出,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而思想文化尚存战国风气的背景下,汉初士人依然能够直面人性的真实,对君父观念的推崇也未能压制失意士人回归自我内心的观照,即不平则鸣的士不遇情结。在司马迁的观念里,身遭诋毁,报国无门,怨是在这种客观环境中自然产生的情绪,光明坦荡,或者至少是可以包容理解的。但这种窘迫境遇下对于君主的怨,并不局限于针对一人的怨毒,更多的应该是对于时命的无力感,还有对于文人身份及其价值体认上的无措。

在贾谊、司马迁等人高扬屈原伟大人格之后,汉代对屈原的态度进入了由肯定到否定的阶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扬雄和班固。其时距离屈原所在的年代渐远,他们对于屈原的认识不免囿于时代和自身的限制,从中可以看出儒门独尊的时代里文人风气的转变。面对专制制度的高压,他们已经能够更加平和驯顺地接受规训,不再像司马迁和贾谊那样抑郁悲愤。扬雄和班固对于屈原共同的责难便是他的固执一死以及文章中怨愤情绪的流露。

屈骚精神中直白表露怨诽情绪、坦陈自我意志的部分与汉代自觉工具化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在经学为学术主流的情况下,屈原作品的命运只有湮灭和妥协两途。王逸是第一个对屈原作品进行经义化改造的人,他通过种种方式试图建立起屈原和儒家精神的联系,在《楚辞章句》中把屈原塑造为一个合乎汉代儒家道德追求的忠臣形象。此举虽然有利于屈原及其作品在当时融入主流文化,却以隐藏屈骚精神中激越鲜活的部分为代价,对于忠君的过度强化使得屈原形象光辉伟大却又显得单薄扁平。王逸所为实际上反映了专制时代下,士人为了求取保全而将自我意识自觉地加以潜藏,同时采用曲折委婉的方式隐晦表达对于政治的看法。这意味着士人被强权者成功驯化,他们已经接受了收敛起理想和浪漫情怀的文人身份,并且通过自觉强调儒家思想中维护君主强权的部分与统治者达成和解。

王逸之后,维护屈原的士人便通过无限张大屈原精神中忠君部分的方式来淡化屈原行为中不合礼教的色彩,以此维护屈原的光辉形象。闻一多先生在《屈原问题》中指出:“我们要注意,在思想上存在着两个屈原,一个是‘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集体精神的屈原,一个是‘露已扬才,怨怼沉江’的个人精神的屈原。”缺失了个人精神的屈原形象是单薄苍白的,即使被帝王经师交口夸赞,依然是故纸堆中遥不可及的符号。只有包容、接受屈原性格中的任情任性、率直恣肆,才有可能更加接近那个曾经真实存在的屈原。

(摘编自郝财梅、邓福禄《汉代屈原形象的接受与重塑》)

材料二:

我们用来评价历史的许多标准看起来都是来源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例如,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人会对历史做出不同的评价;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会对同一历史现象持不同的态度;不同学识、文化修养,不同个性的人也会对历史有不同的解喻与看法。然而,我们一旦深入分析历史评价标准的产生和来源,就会发现它根植于两个客观的基本前提:一个是历史评价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个是历史评价客体的属性。

第一,历史评价标准首先来源于评价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离开了主体需要,主体也就没有必要对客体进行评价,同时也使对客体的评价失去了根据。主体的需要与利益并非由个人好恶决定,而恰恰是客观的。主体自身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能随意选择自己所处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这就决定了主体的需要必然成为社会历史客观的结果。所有的主体需要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并且这种反映的结果与沉淀又都会受到主体自身客观的生物机体的限制。第二,外在的现实,即客体的属性也是历史评价标准的决定者和来源。客体的本性和规律为主体的活动提供着各种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并且依据主体对它们的了解与理解的程度反映在主体对待客体的态度之中,这就成为历史评价标准的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历史评价标准不仅仅反映了主体需要,同时也反映了客体属性,这二者结合起来才决定了历史评价标准的形式与内容。因此,历史评价标准实质上是主体在自己的需要和客体所具有的属性之间形成的一种具体的、统一的结论。

(摘编自邓京力《关于历史评价标准的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个人际遇及当时思想文化风气的影响,司马迁能够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怨愤情绪。
B.在专制时代里,屈原作品如果不能顺应学术主流接受经学改造,就会走向湮灭。
C.主体自身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主体的需要必然成为社会历史客观的结果。
D.历史评价标准既反映了主体需要,也反映了客体属性,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的一种具体的、统一的结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雄和班固之所以责难屈原固执求死并在文章中流露出怨愤情绪,是因为当时的文人已经能够更加驯顺地接受专制思想的规训。
B.朱熹认为:“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这个评价张大了屈原的忠君思想。
C.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来评价项羽,反映了项羽这一客体的属性。
D.历史评价标准受到主体自身生物机体的限制,如果评价主体是一位盲人,那么他很难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作出合理的评价。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屈原被不同学者分别描写为一个有洁癖的单相思的“殉情者”、一个文学弄臣、一个以宗教为职业的巫官等,甚至被怀疑其是否真实存在。
B.罗曼·罗兰认为:“人类经常把一个生涯发生的事,撰写成历史,在从那里看人生;其实,那不过是衣服,人生是内在的。”
C.从功利的政治评价标准出发,南唐李后主是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从审美的评价标准出发,他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定地位。
D.儒家经典内容丰富: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治之说;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苏武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请结合《汉书·苏武传》和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理性客观地评价苏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管城笔坊

聂鑫森

古城书画界人,没有不知道“管城笔坊”的。一条僻静的街上,一个很小的门脸,一截短短的柜台,柜台上放着一长溜插满毛笔的竹笔筒。笔坊的主人总是不见,有顾客来了,喊一声:“有人吗?”

声音未逝,正在内间忙着做笔的主人,来不及解去围腰,就笑吟吟地走出来了。

这就是管城,六十岁刚过,一头白发,瘦精精的。掌柜、伙计、笔匠,都是他一个人。老婆和两个儿子在离城几十里外的青山桥乡下,种田、种果树、种大棚蔬菜,日子过得很丰足。

管城世代虽居乡下,主要精力却是做毛笔,技艺是祖传下来的。他姓管名城,一般人不知道“管城”二字其实就是毛笔的代称,《史记》里说:“蒙(恬)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于管城,世遂有名。”二十年前,管城毅然从老家来到古城,开了这个笔坊,专制专卖各种不同型号的羊毫、狼毫,兼毫笔。做一支笔,须经一百多道工序,纯以手工操作,选料精,做工细,笔之四德“尖、齐、阅、健”无一不备。书画家用起来得心应手,有如神助,而且价钱公道,因此管城笔坊名声日著。名声是名声,却并不怎么赚钱,但管城怡然自得。他本想让儿子弃农来子承父业,年轻人却不愿意,整天傻子似的做笔,累不说,钱还少,划不来!老爷子又死心眼,每一道工序都不肯马虎,动辄就是粗声粗气地教训一番,谁受得了呢?管城只好独打鼓独划船,一个人撑着笔坊,谁叫他爱的就是这一行呢!每日三顿饭,到街上小饭铺去,利索;老伴半个月进城一次,为他洗衣、洗被,打扫里外卫生。

老伴劝他:“累了一辈子,回家过几天舒坦日子吧。儿子、孙子整天围在身边转,几多快活。”

管城说:“我离不开城里这些书家、画家,我得留下来为他们做笔。”

老伴叹了口长气:“你这是何苦呢?”“我喜欢。”

管城在书画界有很多朋友,他们都习惯用管城做的笔写字画画。为了感谢管城,不时地给他送来书画佳作以表谢意。夜深人静时,管城会在灯下,一张一张地细看这些字画,看着看着,忍不住就要打几个哈哈。这日子,滋润!

古城书法家主席秋弛毫,在一个初秋的日子,忽然打电话来,中午请管城到府上小酌,并有事相求。

管城捶了捶酸痛的腰,得意地一笑,秋驰毫有什么事相求呢?无非是请他做笔!他很喜欢这个四十岁刚出头的书法家,自号墨云斋主,为人谦和,字确实写得不错。幼承庭训,秋驰毫从五岁开始习字,遍临碑帖,功夫很扎实,特别是草书,学的是怀素,兼及张旭、孙过庭,已有自己的面目,运笔于纸,如风雨骤至,飒然有声,纵横贮骛,充满着一种别有的韵味!

近午时,管城关了铺面,换了干净衣衫,坐公交车去了城南的秋府。

小院里花木扶疏,清凉可人。秋驰毫直迎到院门口,然后,引着管城进了书房。秋夫人端上茶来,说:“管先生,你们谈,我去厨房了。”

“管先生,再过一个多月,我应邀要去法国巴黎办一个草书展览,还得现场表演。我想请你制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有了你的笔,我就心里有底了。”“过奖,过奖。”“作品都已装裱好了,请你过过目,提提意见。”“不敢当。我是外行,秋先生抬举我了。”秋驰毫从柜子里抱出一大捆卷轴,然后一张一张地展开。

管城凝神细看,看布局,看行气,看笔划,看显色,却一直抿着嘴,不作声。

“管先生,如何?”“不……错。这五十幅大作,不知秋先生写了多长时间?”“也就半个来月吧。”“呵……好。”

管城觉得这些作品,往粗里说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再往细处看,却露出浮躁之气,是“赶”出来的,不似天然生成。

秋驰毫说:“管先生好像没把话说完。”

“哪里哪里。我在想该怎么为先生做笔哩。我得关门回老家去一趟,入秋了,山羊毛好找,黄鼠狼则要请人去捕,选一条上等尾巴上的毛,然后平心静气在老家制做。笔杆我想用绿檀和紫檀,再刻上字。”

秋驰毫向管城鞠了一躬,说:“你要说的话都说了,后学惭愧。管先生,内人大概已把酒菜备好了,今儿我们要好好喝几杯。”

“谢谢。”

管城再次来到秋府,已是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下着疏疏密密的秋雨。

秋驰毫殷勤地接过管城的伞,收好,放在客厅门边。然后,请管城在古雅的八仙桌边坐下来,亲自沏上一杯龙井茶。

管城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木匣,打开来,里面躺着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

“秋先生,请一试。”

秋驰毫接过来,看了又看,感动地说:“先生之笔,何须一试,定是上品无疑。你关门歇业一月之久,就为制这两支笔,而且静居乡间力避尘扰,精气神全在这笔中了。请先生报个价吧,我会付!”

管城摇了摇头,说:“还是常价,每支百元,多一个子不取。”

“这怎么行呢?先生太亏了。”

“你再说就生分了。我只愿先生此次出访,载誉而归。”

秋驰毫突然目光一亮,说:“先生上次看拙字而不肯赐教,但从你的眼神里我却明白了什么。你走后,我再看一遍,浑身冒汗啊,随处可见急功近利之迹,便一把火烧了。致函东道主,容我推迟一年再出国门。先生专意做笔而不慕名利,是对我的最好教诲。”

管城笑了,站起来大声说:“秋先生,请撤下茶杯换上酒碗,我真的要讨碗酒喝了!”

[注]①中山之毫:古代中山兔的毛,可用于制笔。相传蒙恬曾取中山兔毛制作毛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管城的儿子对管城经营笔坊并不理解,而且受不了总是被父亲粗声粗气地教训,所以他反对管城经营笔坊。
B.小说中秋驰毫“一直迎到院门口”“殷勤地接过管城的伞”,表现了他对管城的热情与尊重,甚至带着一丝讨好。
C.文中划线句子的两个省略号,表现了管城内心的迟疑,他已看出秋驰毫作品的急功近利,但碍于自己面子而没有直言。
D.秋驰毫推迟参加书法展览虽然有些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从文中“秋驰毫向管城鞠了一躬”可见端倪。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凝练典雅、文白相间,如写秋驰毫“运笔于纸,如风雨骤至,飒然有声,纵横驰骛”让文章富有古典之韵。
B.小说用笔蕴藉,以“管城笔坊”为叙述线索,波澜不惊地讲述了管城笔坊与秋驰毫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温婉从容。
C.小说第四段写“管城”名字的由来及制笔工序,看似闲笔,实则在对传统行当的描绘中流溢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D.小说善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管城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木匣”便见管城形象。
8.有评论家说,“聂鑫森众多小说其实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那就是中国文化精神”,请据此分析文章中管城这一人物形象。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管城“讨酒”这个情节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文本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袖文一编,年十五六时,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易A自以逢B好文之主C非次D拔擢E欲以生平F所贮G仰酬恩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D.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注]①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今西安),往岐山,过宝鸡,重游终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变化,苏轼由景生情写下该词。②求田问舍:意思是指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备曰:‘君(指许汜)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既写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过程,又写了作者归来后疲惫而又自在的状态。
B.本词化用庄周梦蝶及许汜贪恋置产的典故,既增添了思想容量,又使其显得典雅含蓄。
C.本词具体写了词人冒雨回家、和衣而睡、酣然入梦的过程,因事抒情。
D.“笑豪英”是说自己讥笑某些所谓的英豪,只知置办产业,谋求私利,无远大志向。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2024-03-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