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二 期末 2024-03-09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儒、墨、杨三家鼎立的状况,在《孟子》中有比较集中的论述。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的这段话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杨、墨的学说在战国初、中期势力之大,影响之广是可以想见的。而墨、杨两家的矛头都是指向儒家,儒家的势力已露出衰颓之势。因此孟子认为:“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孟子清楚地认识到杨、墨的学说直接危害儒家思想的传播。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于认为,杨朱的主要学说是“为我”,只重视自我,这种学说就是“无君”论,或者说叫做“无政府主义”,墨家主要学说是“兼爱”,爱天下一切人,而没有亲疏厚薄之分。这种学说就是目无父母。一个人如果心目中既无君主,又无父母,岂不是和禽兽一样了吗?孟子对杨、墨学说的斥责,显然有些过分。不过他这番话也是有所依据的,基本上抓住了杨、墨两家学说的要害,并且对其“危害性”有清醒的认识。

杨朱主张“为我”而不损人。杨朱说:“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比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还重要;如果一旦失去生命,就不会再有了。因此,在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杨朱认为:“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后期法家韩非指出,要是相信杨朱的学说,则“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意即要民众为统治者卖命干事是不可能的。因此,孟子批评杨朱学派“无君”,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墨子主张“兼爱”,如何会导致无父呢?此说实在有些牵强。只能说“兼爱”,对一切人都爱,一视同仁,反对儒家所说的爱有亲疏厚薄,爱自己的父母亲,要甚过爱其他的人。但是墨家的“兼爱”并不包含不爱自己的父母亲的意思。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孟子对墨家的“兼爱”主张,进行了歪曲。这种歪曲,是因为墨家这一主张反对了儒家的“亲亲”为“仁”、爱有差等的主张。因此,孟子采用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段,把墨家的“兼爱”推上极端,这才得出了“兼爱”即是“无父”的结论。

(节选自《人类社会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杨朱墨翟,这两个人,前者主张极端个人主义,“一毛不拔”;后者主张极端天下主义,“兼爱非攻”。表面看似如此,实则不然,更多的是后世的附会与误解。

我们要判断一种观念是好是坏,一定要从各种观念之间的争论去了解,因为在争论与辨别中,才有所谓的价值判断。

杨朱墨家这两派,也就是说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集体主义都很流行。在孔子的时代,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到了孟子的时代,这个问题就很突出了。孟子对这两种学派是放在一起批判的:“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也就是说,孟子认为,这两种学说,要么是个人主义,要么是天下主义。

汉代有个给《孟子》作注的学者叫赵岐,他解释说:其实争论的关键不在于“拔一毛以利天下”该不该为,而在于,拔一毛的权利应该归谁呢?谁有权利拔这一毛呢?

杨朱的意思是,你不能以利天下为理由来侵犯我的权利,即便小到“一毛”。我这一毛由我做主,拔不拔是我的事,你不能以利天下为理由拔我这一毛。赵岐解释说,孟子之所以不同意杨朱,是因为在他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你的一毛不是属于你的,而是属于父母的,或者说是属于你的家庭、家族这个小共同体的,因此你没有权利。

但是,声称代表“天下”的人就有这个权利吗?也没有。所以,孟子也反对墨子的说法,甚至反得更厉害。形成所谓的“杨近墨远”之说。这是为什么?古书没有直接说。但这当然不是因为墨子“理想主义过分”。我认为,这是因为墨家学说背离儒家理想中的家族本位伦理社会。孔孟基于家庭本位的观念认为,你的一毛,既不是属于你自己,也不属于“天下”。按赵岐的说法就是,所谓“不敢毁伤”,不是说你不应该毁伤,更不是说,你怕疼。那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说你没有这个权利。讲的简单一点,就是这个权利不该归你,也不该归天下,应该归谁呢?应该归父母,归家庭,归小共同体。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

(节选自《秦汉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孟子反对杨、墨学说的原因,在于这两家的矛头都是指向儒家的,且势力之大,影响之广已使得儒家的势力露出衰颓之势。
B.材料一中,孟子列举详实有力的证据,运用严谨缜密的推理来斥责“无君无父”,与禽兽一样的杨墨学说,作者充分肯定了这种论证逻辑。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要判断一种观念是好是坏,应该从各种观念之间的争论去了解,因为在争论与辨别中,才有所谓的价值判断。
D.材料二中,关于“拔一毛的权利应该归谁”这个问题,孟子的答案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即权利在父母或者家庭,而不在自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杨朱的“为我”主张,必然导致“无君”的结果,所以后来的法家韩非也批评他。于是孟子在此基础上,明确反对杨朱学说。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孟子未能真正理解墨家学说,以为“兼爱”,对一切人都爱,一视同仁,违背了儒家的“亲亲”为“仁”、爱有差等的主张。
C.材料二认为,后世把杨朱的主张看作极端个人主义,把墨子的主张视为极端天下主义的原因,一是断章取义,二是附会歪曲,作为治学态度显然不可取。
D.材料二中,杨朱认为“国家没权利要求我拔一毛”,强调国家与自我的关系,而孟子却从“你有没有权利拔自己的毛”的角度来驳斥杨朱,明显违反了排中律。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墨、杨三家学说的是(   )
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B.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
C.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D.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最近在我国甘肃和日本先后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某校组织全体同学为国内外的灾区捐款。假设孟子、杨朱和墨子都是该校同学,且家庭条件都不富裕,每个人通过勤工俭学刚刚赚到100元钱,请根据材料中三个人学说的基本思想,设想他们对待捐款这件事会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并简要说明理由。
5.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论评析诸子学说,这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2024-03-0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整个武夷山区沉浸在一场暴风雨里。像谁拉开了一个看不见的闸门,雨,连成一片,向着整个山区倾倒。风借雨势,雨助风成,山石上溅起浓浓的白雾,大片的竹林梢头卷摆着浪花。山泉从无数岩石的缝隙里冲出来,汇成一股激流,冲着滚滚的山石、拔着低矮的小树,涌下山来。

傍晚时分,程元吉把屋里的东西归置了一下,把薄薄的茅草屋顶上又压上了几块石头,怀里揣了几块红薯,就往外走。按说,像这样的天气,他是不该再到山里去的,但是不去又不行。那片南瓜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两年前,爹被冤枉得不轻,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南瓜长得蔓儿粗、果儿肥,远看青艳艳的一片,近看横七竖八约一堆,是个好收成。只是地处偏僻,又是这么个大风大雨的晚上,万一有个坏人打这些南瓜的主意,只有老婆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看得了?再说,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乱抓人的队伍一个劲地往西开。他们到处抓人抢东西,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他不敢再往前走了,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又害怕又担忧。

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也不顾泥泞,快步赶到房子跟前。老婆带着惊惧的神情给他开了门,随即一把拉住他,断断续续地说:“可……可吓死我了!”

原来那些人来到屋跟前以后,并没有行凶,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门,喊了几声:“老乡!老乡!”她哪里敢应声。接着,又是两下敲门声。这次敲得重了些,声音也提高了:“老乡,开开门,我们有事商量!”这一喊,她更吃惊,看样子要砸门了。这小茅棚别说砸,就是稍用劲一拉就会连门带柱倒下来的。她慌忙坐起来。这时,外面另一个声音插话了:“刘同志,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接着,又压低了嗓音向屋里说:“老乡,别害怕,我们不是坏人。你们有粮食没有,我们买点用用。”

粮食倒有一点,可是……她还是不敢吭声。半天,那人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和气:“老乡,实在不开门,我们只好就这么做了。”只听得一阵脚步声奔到瓜地里去,看样子是摘瓜了。一边摘一边还传来这样的话:“大雨天,别把瓜地踩烂了。”

忙乱了一阵,又静下来,门外又说话了:“老乡,我们实在没办法,把你的瓜摘走了,钱留在东头第十棵瓜秧根上,请你收下吧!”

程元吉听着老婆讲完了这段事的经过,坐在床上,低着头直叹气,半天不吭声。

待了一会儿,还是老婆先开了口,地说:“去看看吧,瓜少了多少。说不定人家真给留下钱了呢。”

“想得倒美!这年头能有那样好心的人?”话虽这么说,但他还是走出去了。他来到瓜地东头,数到第十棵瓜,伸手往瓜根上一摸。可不,在那硬硬的瓜蔓上,用茅草紧紧地捆着一包瓜叶;解下来一掂,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包着明晃晃的两个银圆。在两个银圆的中间,夹着一张叠得四四方方的字条。那张字条上写着:

老乡,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消灭压迫穷苦人民的土豪劣绅,来到这里。因为没带粮食,又叫不开你的门,只好摘了南瓜二十个,约计市价,留下银洋两圆,请你收下。

中国工农红军支队连

程元吉两口子被这神奇的事情惊呆了。银圆,除了卖地打官司以外,他们什么时候见过银圆?这些叫作“红军”的人虽然并没有露面,但是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他把这张字条小心地保存起来,并把这个故事悄悄地在穷苦朋友中间传播开来。

半年之后,红军真的来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节选自王愿坚《三张字条》,有删改)

材料二: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快要到山顶,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节选自陆定一散文《老山界》)

材料三: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只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程元吉为父亲打官司失败而失去了土地,但是他积极面对,开垦荒地种南瓜,表明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
B.材料二中,“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此处既是客观景象的描写,又是作者乐观主义革命精神的突出体现。
C.材料二中,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句,形象准确地描述出“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极见功力。
D.材料三第一段中,毛泽东从红军长征的时间之长、路程之远、跨越之大等角度,表明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一场暴风雨”“汇成一股激流”“雨哗哗地下着”等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点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异曲同工。
B.材料二中,作者用“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侧面烘托出老山界高远险峻以及红军队伍不惧困难的坚强意志。
C.材料二中,“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一句,作者巧妙运用比拟与象征的手法,借以谴责国民党当局置大义于不顾的愚蠢行径。
D.材料二中,作者直抒胸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满是豪情。
8.请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9.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校文学社将在校刊中陆续刊登优秀作品宣传红军革命精神。请你以校刊编辑的身份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其一,为之撰写一段推荐文字。
2024-03-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材料三: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

王曰:“诺。”

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

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

王曰:“未谕也。”

于是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王曰:“可知矣。”

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王曰:“善!”

(《说苑·善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请A损之B月攘一C鸡D以待来年E然后F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与成语“日行一善”中的“日”用法相同。
B.“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中的“速”含义不同。
C.“明日见”与现代汉语中的“明天见”含义不同。
D.“于是更应曰”与成语“改弦更张”中的“更”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在梁国为相,听信了别人的谎言,认为庄子要来梁国取代他的职位,于是就很惶恐,在全国搜寻庄子,整整搜了三日三夜。
B.庄子见到惠子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性情高洁的鹓鶵绝对不会为鸱爪下的腐鼠而动心,巧妙地表明了自己对于世俗的名利的蔑视。
C.有人劝说梁王,惠子善于使用譬喻来说理言事,大王如果不让他使用譬喻,他就不能够清晰地表达事理,大王接受了他的建议。
D.惠子巧用举例论证,以“用不用譬喻”来解释“弹”会有不同的结果的具体事例,明晰准确地说明了譬喻的重要作用。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2)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14.请运用材料三的信息,谈一谈材料一中孟子巧用譬喻的作用。
2024-03-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二)

韩愈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养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15.请依据《说“木叶”》中提到的“暗示性”,判断下列各句与本诗中的“柳”含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
B.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王维
C.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
D.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李白
16.本诗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在艺术手法与语言风格方面多有异同,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填写下表中的三处空白。

相同点不同点
语言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其一侧重于描写。通过描述对春雨和春草细致入微的感受,展现初春的优美景色,进而抒发春带给人的欣悦之情。
其二运用借代,用“江头柳色”来代指春天来临。
2024-03-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