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一模 2024-03-12 9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在隐与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方面。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理想在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渊明算是达到了这个理想。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士,尽管有侠气,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

②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种田不能过活,他不惜出去做小官,他坦白地自供做官是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也不像一般求官者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他索性便求邻乞食,以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丑事。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可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他很有儒家的精神。

③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他的母亲年老,据颜延之的诛文,他的出仕原为养母。他出去没有多久,就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他对于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恋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

④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惟稚子”“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随便拈几个例子,就可以令人想象到渊明怎样了解而且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渊明的长子初生时,他自述心事说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见其属望之般。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寥寥数语,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是何等心肠!它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那两句诗都可以摆在释迦或耶稣的口里。

⑤总之,渊明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这就是说,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的《时运》诗序中最后一句话是欣慨交心,这句话可以总结他的精神生活。他有感慨,也有欣喜:惟其有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惟其有欣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他对于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但是也有它的刚毅果敢的一方面,从不肯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攒眉而去、却退檀道济的礼物诸事可以想见。他的隐与侠都与这方面性格有关。

⑥我们解释了渊明的人格,就已经解释了他的诗。他的诗正和他的人格一致,也不很单纯。我们姑择一点来说,就是它的风格。一般人公认渊明的诗平淡。陈后山嫌它不文,颇为说诗者所惊怪。杜工部赞美陶谢不枝梧,却又说,观其著诗篇,颇亦恨枯槁。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总不免如黄山谷所说的血气方刚时,读此如嚼枯木。阅历较深,对陶诗咀嚼较勤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但不枯,而且不尽平淡。苏东坡说它质而实绮,瘫而实腴,刘后村说它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姜白石说它散而庄,淡而腴,释惠港引东坡说,它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都是对陶诗作深一层的看法。

⑦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练过的。所以在做人方面和在做诗方面,都做到简练高妙四个字。工部说他不枝梧,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

⑧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渊明如秋潭月影,激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渊明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确有许多类似,但是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

(选自朱光潜《陶渊明的人格与风格》,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不是具有妙玉那样性格的隐士,也不像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他让我们觉得亲切,是“我辈中人”。
B.陶渊明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为人简练,性格大体冲和。
C.陶渊明写信告诫其子,所派遣的助其薪水之劳的工人,亦人之子,应善遇之。从中可看出陶渊明具有深广的同情心。
D.陶渊明的“欣慨交心”是指感慨欣喜交集于心,那种感慨使得欣喜不止于浅薄的嬉笑,那种欣喜可以给感慨适当的调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后山嫌陶诗“不文”,杜工部虽有赞美,却又“颇亦恨枯槁”。可见,陈、杜二人均认为陶诗有不足之处。
B.从“读此如嚼枯木”的评价中,可见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而阅历较深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枯也不平淡。
C.刘后村“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姜白石“散而庄,淡而腴”的评价,与作者对陶诗“恰到好处”的评价基本一致。
D.作者认为陶渊明不如屈原沉郁,也不如杜甫阔大,但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地位很崇高,很少有人能和他比拟。
3.下列诗句,与陶诗“适得其中”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4.请简要梳理第七段的行文脉络。
5.年级将举行“陶渊明·人格”读书交流会,作为学生代表,请根据文本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天大风

海明威

那条路出了果园,直达山顶。山顶有小屋,门廊空荡荡的,烟囱里冒着烟。屋后是车库,鸡棚,二茬树像堵树篱,挨着后面的林子。①他放眼望去,上空的树给风刮得远远倒向一边。今年秋天还是头一遭刮大风呢。

尼克走过果园上面那块空地时,小屋的门打开了,比尔出来了。

“哎呀,威米奇。”他说。

“嗨,比尔。”尼克说着走上台阶。

屋里,壁炉生着堆熊熊烈火。风刮得炉火呼啦啦响。比尔关上门。

“喝一杯?”他说。他到厨房里,拿来两个玻璃杯和一壶水。

尼克伸手到壁炉架上去拿瓶威士忌。“行吗?”他说。

“行。”比尔说。

他们坐在火堆前,喝着兑水的爱尔兰威士忌。尼克伸出腿,搁在炉边,鞋子在火堆前冒起水汽来了。

“最好把你的鞋脱了。”比尔说。

“我没穿袜子。”

“把鞋脱了,烤烤干,我去给你找找看。”比尔说。他上阁楼去了,尼克听见头顶上有他的走动声。楼上房间敞开,就在屋顶下,比尔父子和他,尼克,有时就在楼上睡觉。后面是一间梳妆室。

比尔拿了一双厚羊毛袜下来。“天晚了,不穿袜子不能到处走动。”他说。

“我真不愿再穿上。”尼克说。他套上袜子,又倒在椅子里,把腿搁在炉火前的屏风上。

“你要把屏风搁坏了。”比尔说。

尼克把两腿一翘,搁到炉边。“卡斯队打得怎么样?”他问。

“一天连续两场比赛都输给巨人队。”比尔站起身,去拿威士忌酒瓶。他的大手伸出老远去斟酒,把威士忌倒在尼克端在手里的酒杯里。

“这辈子休想看到了。”比尔说。

“哎呀,他们要气疯了。”尼克说。

比尔伸出手去拿那本扣在窗下桌上的书,刚才他到门口时顺手就放在那儿了。他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拿着书,背靠着尼克的椅子。

“你还有什么我没看过的书?”尼克问。

“你看过《坚忍不拔》吗?”

“好书,”尼克说,“那书里写他老爹一直在找他。你还有沃尔波尔的作品吗?”

“《黑森林》,”比尔说,“写俄国的。”

“他对俄国懂得什么啊?”尼克问。

“我不知道。那些家伙可说不清。也许他小时候在那儿。”

“我倒想见见他。”尼克说。

“我倒想见见切斯特顿。”比尔说。

“我真希望他眼下就在这儿,”尼克说,“咱们明天就可以带他上夏勒伏瓦去钓鱼了。”

“不知他想不想去钓鱼。”比尔说。

“当然去,”尼克说,“他一定是钓鱼老手。你还记得《短暂的客栈》吗?”

“‘天使下凡尘,赐你一杯羹,受宠先谢恩,倒进污水盆。’”

“一点不错,”尼克说,“我看他这人比沃尔波尔强。”

“哦,没错儿,他是强一些。”比尔说。

“不过沃尔波尔写文章比他强。”

“我不知道,”尼克说,“切斯特顿是个文豪。”

“沃尔波尔也是个文豪。”比尔坚持道。

他从地板上站起身,伸手去拿那瓶威士忌。尼克将酒杯伸过来。②比尔斟酒时,他两眼直盯着。

“我现在就有点醉了。”尼克说。

“你没醉。”比尔在杯里斟了半杯威士忌。

“还有酒吗?”尼克问。

“酒可多的是,可爹只肯让我喝已经启封的。”

“那当然。”尼克说。

“他说喝新启封的酒会成为酒鬼。”比尔解释说。

“一点不错。”尼克说。他听了印象很深。他以前倒从没想到这点。他一向总是认为只有独自喝闷酒才会成为酒鬼呢。

他们坐着,一边望着炉火里边。

“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

“我想柜子里还有一瓶已经启封的。”比尔说。

他在墙角柜前跪下,取出一瓶廉价烈酒。

“这是苏格兰威士忌。”他说。

“我会多兑些水。”尼克说,他又出去,走到厨房里。他用勺子从桶里舀出阴凉的泉水,灌满水壶,回起居室时,走过饭厅里一面镜子,照了照。他的脸看上去真怪。他对着镜中的脸笑笑,镜中的脸也咧嘴回他一笑。他对着那脸眨眨眼睛就往前走了。③这不是他的脸,不过这没多大关系

比尔把杯子斟满。他们在炉火前两张大椅子里坐下。

“你非常聪明,威米奇。”比尔说。

“你什么意思?”尼克问。

“同玛吉那档子事吹了。”比尔说。

尼克一言不发,酒意全消。他只知道自己从前有过玛乔丽,又失去了她。她走了,他打发她走的。那是关键。他没准儿再也见不到她了。大概永远不会见到她了。一切全过去了,全完了。

“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

比尔斟酒,尼克泼了一点水进去。

“忽然一下子,一切都结束了,”尼克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我没法子。正像眼下连刮三天大风,把树叶全都刮光一样。”

“得了,都结束了。不必多说了。”比尔说。

“这是我的错。”尼克说。

“是谁的错都没关系。”比尔说。

“不,我认为不是这样。”尼克说。

玛乔丽走了,大概他永远也不会再见到她了,那才是大事。他跟她谈过他们一起到意大利去,两个人该有多开心。谈过他们一起要去的地方。如今全过去了。

“咱们拿枪到岬角那儿找你爹去吧。”尼克说。

“好吧。”

比尔从墙壁架上取下两支猎枪。他打开子弹匣。尼克穿上厚呢短大衣和鞋子。他的鞋烤得硬邦邦的。④他还醉熏熏的,可是头脑清楚。

“你感觉怎么样?”尼克问。

“不赖。我只是刚有点儿醉意罢了。”比尔正扣上毛衣的纽扣。

“喝醉了也没好处。”

“是啊,咱们该上户外去。”

他们走出门,正在刮大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尔怕尼克把炉火前的屏风搁坏了,表明其对尼克不爱惜自己家的财物感到不满,而从尼克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以为意。
B.比尔和尼克都喜欢读书,他们也都有着自己喜欢和支持的作家,尽管意见有分歧,但二人对对方的喜好还是给予一定的理解。
C.比尔的父亲担心儿子变成酒鬼,只肯让他喝已经启封的酒,既尊重儿子喝酒的意愿,又加以适当约束,体现一种有节制的自由。
D.文中反复提及“全过去了”,这恰恰表明尼克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过不去”,体现他内心的伤痛和想摆脱而不得的心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他放眼望去”交代小说从尼克的视角进行叙述,“大风”贯穿始终。
B.句子②中“他两眼直盯着”表明尼克此时想要适可而止,不想继续喝太多的酒。
C.句子③中“这不是他的脸”暗示尼克深受感情问题的折磨,只是表面云淡风轻。
D.句子④中“可是头脑清楚”突出尼克经过与比尔的交谈后,情感已经有所变化。
8.比尔与尼克交谈,直到最后才提及尼克的情感状况,这种谈话方式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文本具体分析。
9.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请分析本文中描写“大风”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涂宗浚尝四为县令,并著贤声。后召拜御史,风裁凛然,所至急民疾苦。万历二十九年,升大理寺侍丞,继擢大理寺右少卿、左右少卿。三十四年,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屡立边功。修学宫,创书院,建文塔,改武庠。又创镇志,俱称不朽。修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并撰《镇北台记》。擢兵部尚书。

当是时也,鞑虏先是虏王撦力克死,素囊与卜失兔争立,忠顺夫人三娘子又与五路台吉等构兵,大同巡抚汪可受遂告急,奉旨促宗浚赴任。宗浚闻,特疏起用大将军王威。三十九年,至镇定营,制练火器。擢副将戴延春、贺世贤、张总等官,虏谍探而畏之。四十年,三娘子数遣使邀求分外增赏,宗浚不之答,故传演火器示之。虏惧,奉命受封。四十二年,加宗浚太子太保。特疏辞不许辞本兵疏凡十一上,四十三年,乃得请以病归籍。天启元年六月,东事急,言者交章言宗浚熟边事,可大用。至新城,病大作,饬家人办衣棉等物为殡携之以行。抵京师,病剧。时命侍儿进所佩剑,摩挲之,叹曰:病至此,负国多矣!陛见日已不能成礼,受事未几卒。

(节选自《山西提学副使南居益为沈藩王重刻涂宗浚<续韦斋易义虚裁>做叙》,有删改)

材料二:

涂宗浚家世贫,父某,攻木为神像以自活。宗浚习其业,尝随父居僧寺,日雕镂,夜读书,无膏油,乃执书坐佛膝上,就神灯吟哦,误触琉璃堕地碎,僧怒詈之。宗浚拂衣归,就其里蔡氏学,蔡氏辄衣食之。及宗浚为大司马予告归,亲扫蔡氏之墓,岁时致祭,必恸哭,每过读书之鸭湖庙,必欷歔不忍。先是,其祖苦贫,尝拾遗金约重十五镒,待之道左。数日无至者,乃密藏之。三岁,偶于肆中闻客谈遗金事,就问之,信,遂举以还客。久之,乃生宗浚焉。当宗浚为御史时,朝鲜为关白侵暴,来乞师,朝议不允。乃抗疏曰:朝鲜我属国也,急而求救不应,失远人心,且非春秋教灾恤患之义。大学士张文端韪其议,赞从之,朝鲜以安。

(节选自[清]蒋士铨《涂宗浚轶事》,有删改)


[注]①延绥:军镇名,明九边之一。②关白:日本古代职官,太政大臣,这里指日本。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特疏AB不许CD本兵EF凡十一G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指不久,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同。
B.具,指用具,与《鸿门宴》中“具告沛公”的“具”意思相同。
C.去,指离开,与《苏武传》中“与武决去”的“去”意思相同。
D.越,指经过,与《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的“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涂宗浚有心报国,抱病进京。到京城时,病情加重,仍然抚摩佩剑,感叹自己辜负国家,到觐见皇帝时已不能完成礼仪。接受职务不久就去世了。
B.涂宗浚曾随父在寺院学习雕刻,白天雕刻,晚上读书,没有灯油,就拿书坐在佛像膝上,靠近油灯诵读,后来因不慎将油灯碰碎在地上而被赶回家。
C.涂宗浚跟随蔡氏学习,蔡氏给他衣服穿,给他饭吃。涂宗浚告老回乡后,每年到蔡氏坟墓祭奠,一定痛哭,每次经过读书的鸭湖庙时,便长叹不止。
D.朝鲜在被侵犯时,向大明求援,没有得到允许。涂宗浚上书力争,认为作为藩属国的朝鲜遇到危急时向我们求救,朝廷不答应将会失去远人之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偶于肆中闻客谈遗金事,就问之,信,遂举以还客。
(2)大学士张文端韪其议,赞从之,朝鲜以安。
14.大同告急,涂宗浚采取了哪些措施安定边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

王庶山水

虞集

蜀人偏爱蜀江山,图画苍茫咫尺间。

驷马桥边车盖合,百花潭上钓舟闲。

亦知杜甫贫能赋,应叹扬雄老不还。

花重锦官难得见,杜鹃啼处雨斑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王庶山水”和“蜀人偏爱蜀江山”可以推断王庶是一名画家,而且是蜀地人。
B.“咫尺间”的画面有胜景、马车、钓者等,且不失苍茫之感,可见王庶绘画技艺高超。
C.从“亦知”可见,颈联运用了典故,是指杜甫对扬雄到老都不能回乡而感到叹息一事。
D.“花重锦官”化用杜甫的《春夜喜雨》,既说明杜甫曾居蜀地,又体现出精巧的构思。
16.请简要分析结句“杜鹃啼处雨斑斑”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