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期末 2024-03-20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验”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子倡导的“体道”,王弼提出的“体无”,朱熹强调的“体认”,他们所说的都是“体验”。“体验”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超越一般的语言概念层次,直抵个人的心灵世界,在心中再现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实现与他者的通融,达到一种内外冥合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就是根植于这样的思想文化土壤,“体验”也成了其基本的方式。

强调通过批评主体的内在体验抵达作品的内在世界,这几乎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强调读者的“体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此外,在传统文学批评史中,还出现了系列与“体验”相近的术语,比如唐代虞世南的“神遇”、张彦远的“心契”、宋代沈括的“神会”、杨时的“体会”等。这些批评观念认为,读者如果只是停留在字句的阐释中,是无法把握作品意蕴的,因为作品的意蕴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去体验去把握。

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并没有消失。除了批评家的自觉选择之外,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作为一种民族审美方式的积淀,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在地制约着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无论是早期对传统文学批评自觉进行现代转化的王国维,还是鲁迅、茅盾、李健吾、沈从文等新文学批评家,在他们的批评文字中,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学中“体验”的影子。他们把自己了解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内化为对作品的体验与分析,在评价作品时调动一个批评家特有的审美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结构、色彩、音响、节奏,以及主题、氛围、情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健吾。李健吾注重批评文本的灵魂和作家作品灵魂在精神上的契合,由此把握作品的意蕴与精神。他指出:“一个批评家……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深处。”在他看来,批评是一种体验与叙述,体验作者的经验、快乐与痛苦,并以直观印象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相遇。

然而,现代文学批评家那种以“体验”为基础,然后再寻找一种合适的批评方式对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归纳与阐释的批评路径,在当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尤其是自新时期以来,随着各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涌入,大多数批评家都被“理论”裹挟,在他们看来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失去了对当代文学的阐释能力。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它们从新的角度打开了文学文本的世界,文学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理论方法使用的合理性。但那种以“理论”为重心的批评同样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那就是批评者过分关注批评理论的运用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文本成了验证理论的材料,而不同的理论往往只侧重于文本的某一方面,因此文本的整体性被肢解,文学的意义也被简化为理论或者逻辑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世界被消解。

其实,文学是一种特殊意义的话语文本,是一种体验的对象,因此也就决定了文学批评不是单纯记录作品中包含的信息,也不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它们进行技术解剖,而是把批评主体投入其中,在作品与作者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回应,从而获得作品的审美与意义。文学批评中的“理论”应该基于文学,以恰当的方式面对文学,因为文学的意义不是客观赋予的既定知识,而是需要读者带着阅读经验与人生经验去体验,其意蕴才能被激活与生成。

意蕴隐藏于文本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形式、布局谋篇、节奏安排等背后,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是文学批评不可缺少的“技巧”,因为它们为作品感性特质提供了直观的表现方式,但把握技巧的根本目的在于捕捉文学作品中的意蕴世界,那个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深度世界。这种意蕴可能是一种格调,一种气息,也可能是一种澎湃的生命意志,一种绵密的叙事节奏,一种浩荡的辽阔境界。这种意蕴在体验中拔节,在体验中让我们念兹在兹。

对流行的“理论批评”进行反思,通过“体验批评”对其进行一定意义的补充与修复,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的放弃,而是重建理论与文本之间的有机关联。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体验”不仅能够让批评家与作家有效地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也能激发读者对作品意蕴的创造性理解。在文学阅读中,我们能获得文化、伦理等各种维度的价值——这也是批评的角度,但这些价值不是文本客观赋予我们的,而是从体验中获得的。文学的意蕴是一个丰富又不确定的世界,每个人的“体验”都有其限度,都可能留下空白。正是这种空白,能击中我们的阅读感受,又让我们意犹未尽,这是“理论批评”难以达到的。从“理论批评”到“体验批评”,是向中国传统诗学话语的回归。这不是简单的“古为今用”,而是融合现代的“推陈出新”,这是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建构当代文学批评中国话语的有效路径,也是使文学批评成为审美世界建设力量的一种重要社会实践。

(摘编自明飞龙《激活传统文论中“体验”的力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道”“体无”“体认”“神遇”“心契”“神会”“体会”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体验”。
B.“这几乎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之中”中的“这”,指的是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
C.鲁迅、茅盾、李健吾、沈从文等一批新文学批评家,都自觉地传承了“体验”这一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
D.文学批评固然要赏析作品直观的表现方式,但把握作品技巧的根本目的在于探寻文学作品中的意蕴世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体验”便成为基本的鉴赏方式。
B.因为作品的意蕴隐藏在文字背后,所以如果只是停留在字句的理解和阐释中,是无法把握作品真实意蕴的。
C.随着各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涌入,当代文学批评家被“理论”裹挟,流行一种反传统的错误的“理论批评”。
D.文学作品本身并不能客观赋予我们文化、伦理等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需要读者从对作品的体验中获得。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通过体验‘抵达作品的内在世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王爷爷带孙女一起读《沁园春·长沙》时,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和战友参加革命战斗的生活和场景,不由得感受到诗人昂扬的革命激情。
B.在学习《芣苢》一诗时,轩轩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相关参考书目并下载了网络资源,了解到“重章叠句”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C.张雷准备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论文,买了本《杜甫传》来了解杜甫的生平,对诗中杜甫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D.莉莉在读《故都的秋》时,想起去年和父母一起在金秋十月游玩北京的场景,再次被文中浓浓的秋意和作者郁达夫深情的笔触深深吸引。
4.相较于“体验批评”,“理论批评”有哪些短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激活传统文论中“体验”力量的必要性?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4-02-1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咆哮了的土地①(节选)

蒋光慈

革命军并没有如一般人的期望那样很快地就到来了。一直到昨日的下午,革命军到了的消息,才由进城卖柴的刘二麻子很确实地说出来。

刘二麻子是在乡间做散工的,有工作的时候,他为人做工,没有人找他的时候,他便打柴到城里去卖。一则因为他很年轻,二则因为生活很艰难,所以他也就很热心地希望革命军的到来,虽然那革命军能不能给他以好处还是问题。

也许是因为奔跑,也许是因为太兴奋了,①他脸上的麻子今天特别红得发亮。凡是在路上遇着他的人,一定都要惊异到他的那种不寻常的得意的神情。在路上每逢遇见一个相熟的人,不问对方愿意听与否,他便叨叨不惮烦琐地将革命军的形状描述一番:他们戴着什么样式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军服,甚至于说到有一个军官的口上生了一颗黑痣……

现在好了。革命军到了,我们穷人们不愁得不到好处。这是他向人报告了后的结论。

这一种欢欣的,为乡人们所久待着的消息,即刻传遍了全乡间,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尤其是青年人一听到这种消息,便发生了无限的庆幸。在太阳还未落土的时候,在东山的脚下,聚了五六个青年,有的手中持着锹锄,有的手中持着扁担,有的空着手——他们开始谈论起关于革命军到来的事情。②在金黄色的夕阳的光辉之下,他们的面孔上同闪动着一种愉快的波纹……

现在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另一个生着黄头发、扁鼻子,没有大门牙的青年这样搔起后脑勺说。

一时的默然。

夕阳愈扩大自己金黄的轮廓,眼见着它的形影即刻就要隐蔽起来。夜幕快要展开了。从山那边传来了抑扬的牧童的晚歌……

怎么办?最后,坐在草地上,抱着曲起来的双腿的一个青年开始说话了。他的名字叫作王贵才,身体生得很短小,人家都称呼他为王矮子,可是他很能干,差不多是这一班青年们的领袖。只要他一张小口,转动一下秀长而放着光的眼睛,青年们便要集中注意力而听他的话了。我看,还是去找张进德去,看他怎么样说。我们一定要去和他商量一下。

王贵才说着立起身来了。大家很机械地随从着他的动作……

这时夕阳已经消逝了金影。村庄,树林,河流……渐渐为迷蒙的夜幕的暗影所吞食去了。③在广漠的深蓝色的天空里,开始闪耀着星光,而在静寂的土地上,也同时开始现出来几家微小的灯火。

青年们在路上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想着关于革命军的事情……在年轻的心灵里,活动着光明的、希望的波浪。当他们走到吴长兴的门口时,张进德已经和吴长兴夫妇向桌子坐下吃起晚饭来了。厨房和饭厅是连在一起的,甚至于张进德的卧室也在这同一间房里。五六个年轻的客人,当然不能在这间房子里都寻着座位。一半进入了门内,一半不得已只好留在门外。

张进德看见他们走来,一面态度很沉静,一面立起身来,放下饭碗,很亲热地招呼他们。吴长兴的老婆坐着没动,而她的丈夫随着张进德默然立起,也没有什么表情。

青年们很兴奋地报告了来意。一切的视线都集中到张进德面孔上,他们急切地等待着从他的口中所溜出来的话语。听了青年们的报告之后,吴长兴的老婆的穷苦面相上,似乎隐隐地起了一层欢欣的波纹,而在黝黑的、沉郁的吴长兴的面容上,似乎也有点放起光来。一个是因为听说革命军是主张男女平等的,丈夫不能打老婆;一个是因为听说革命军要解放农民,从此以后可以不交租了……

在张进德的面孔上,并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欢欣的痕迹来。他低下头来沉吟了一会,复举起放着锐敏的光的两只圆大的眼睛,向青年们很镇静地说道:

这件事情,我不能即刻答复你们。我打算明天到城里去看看情形,回来之后,我才能告诉你们怎么办。

在微细的闪耀着的星光下,青年们摸着漆黑的,然而为他们所熟悉的乡间小路,各自走回自己的茅屋去了。

④在遥相应和的山歌的声中,零乱地起了嗥嗥的犬吠的声音。

1930年

(有改动)

【注】①张进德是一无所有的矿工,因加薪风潮被推为矿工代表,后渐成矿工领袖,宣传革命思想,被公司忌恨,遭到反动军警追捕,不得已躲到乡间表姐夫、贫苦佃农吴长兴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进城卖柴的刘二麻子得知革命军到来了,便急切地把这个喜人的消息告诉路人,带回乡间。
B.身材短小的王贵才有一定号召力,村里青年们基本听他的话,这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听说革命军来了,张进德和乡村青年们一样激动、兴奋,连忙放下饭碗,与青年们商量如何行动。
D.吴长兴夫妇对青年人来访无动于衷,但听到革命军主张男女平等、解放农民时便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对刘二麻子的外貌描写,生动表现他对革命军的热切盼望,也表现了他自私、狭隘的一面。
B.句子②用夕阳的光辉映照青年们的面孔,突出他们得知革命军进城了的消息时激动、愉悦的心情。
C.句子③中“闪耀着星光”“微小的灯火”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寓示革命的火种即将燃到乡村。
D.句子④中遥相应和的山歌声是青年们期盼光明、希望的体现,嗥嗥的犬吠声则是严峻形势的象征。
8.对于革命军的到来,刘二麻子、青年们、吴长兴夫妇心里各有盘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就小说标题丰富含意展开讨论,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2-1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厚,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①。而自肆于山水间。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

材料二: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苑论榜第进士。又试博学宏辞,授校书郎,调蓝田县尉,累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善,二人引之谋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用,值叔文败,贬邵州刺史,半道,有诏贬永州司马。遍朝士书言情,众忌其才,无用心者。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同谪,得播州,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具奏以柳州让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有为请者,遂改连州。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食至今。公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推仰之。工诗,语意深切,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司空图论之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②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今诗赋杂文等三十卷,传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①涯涘:水的边际。②退之:韩愈,字退之。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议论证据A今古B出入C经史百子D厉风发E率F常屈G其H座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厚,讳宗元”与成语“讳莫如深”“直言不讳”中的“讳”词义不同。
B.“例出为刺史”与《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词义相同。
C.“遍贻朝士书言情”与《师说》“作《师说》以贻之”两句中的“贻”词义不同。
D.“咸推仰之”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才华横溢,成绩斐然。年少即精明聪敏,成人后精通典籍,公卿显贵争相想将他纳入门下,对他交口称赞。
B.柳宗元怡然自乐,开朗旷达。虽遭贬谪,却并未意志消沉,反而寄情山水,更加专心诵读,写诗作文,徜徉其中。
C.柳宗元重视友情,体贴朋友。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认为播州条件太艰苦,上奏请求互换任地,得到朝廷批准。
D.柳宗元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参与革新,失败被贬邵州,任职不久后又被贬永州担任司马,转徙柳州,直至终老。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14.材料运用侧面描写手法刻画了柳宗元的形象,请从两则材料中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2024-02-1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皎夜光①

《古诗十九首》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②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③。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④。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注】①此诗为诗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所作。②玄鸟:燕子。③翮():代指鸟的翅膀。④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悲秋起兴,从秋景写起,以时节变易引发对人情如纸、世态炎凉的感慨。
B.前八句描写秋景,中间四句直陈事实,后四句抒发内心感慨,三部分互不连属。
C.“昔我”八句由悲秋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慨叹,连用比喻,失意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D.“南箕”二句中“斗”与“牛”与《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一样,都是指天上的星宿。
16.本诗与《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