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2 齐桓晋文之事随堂检测
全国 高一 随堂练习 2024-03-31 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

一、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的意思。
B.文中所说的“不为”和“不能”,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C.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
D.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孟子用比喻手法,以理喻之,并以情动之,表达仁政理念。
2022-02-07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01-2 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名校
2. 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2020-03-18更新 | 917次组卷 | 11卷引用: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训练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3.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你怎样理解孟子的回答在文中的作用?
2023-12-19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4. 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联系?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5.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这段话有何作用?
2020-02-26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6. 《齐桓晋文之事》 作者选取“为长者折枝”的事例与《诗经》中的一段话,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2023-12-19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7.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请从上文赏析孟子论辩技艺之妙。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8. 请赏析以下内容:“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9. 请赏析以下句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020-02-26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0. 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他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内容?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小阅读
10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1,2,3,4,5,6,7,8,9,10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小阅读
1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课内
20.65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课内
30.65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理解句段含义及作用课内
40.65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课内
50.65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课内
60.65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课内
70.65理解句段含义及作用课内
80.65理解句段含义及作用课内
90.65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鉴赏艺术手法课内
100.65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课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