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期末 2024-04-01 1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人的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上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

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从而决定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

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

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

(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
B.黄、陈去世后,受两人的创作和严酷政局的影响,再加之当时诗歌基本定型,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C.“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
D.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的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B.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也是此时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
C.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
D.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和以生活、情感作为表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       
A.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B.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
C.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D.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分别体现了黄庭坚什么样的创作理论或方法。

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于笔墨间欤?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鱼鹰·鹰帮

李木生

与旭日一起,山庄村的鹰帮出发了。不大的铁壳机动船,拽着七八只小溜子①,每只小溜子上都有一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或蹲或站。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每只溜子仿佛一只张着翅膀的大鸟。

鱼鹰们大多缩着脖,将头向后插进翅腋里,犹如没精打采的家鸭,只是光滑的羽毛黑里泛着亮闪闪的宝石蓝,小小的眼睛则冒着绿莹莹剑般的寒光。而那些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们,个个戴着或黑或灰或蓝的棉线无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缩脖抄手,和船舷上的鱼鹰一起与湖融为一体。

终于停船,解缆,七八只小溜子自由地散浮在湖面上。小溜子上的“老者”们不经意间各自拿出一把青黄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便一只一只为鱼鹰们扎好了嗦子。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绒服,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骤然爆破!

静悄悄的独山湖②刹那惊醒。

雄性的吼鸣与呐喊,恰如急骤而又激越的鼓槌锣槌,敲击着原本寂然的湖面,如惊雷行天、野马奔地。吆喝与呼叫,吼鸣与呐喊,这是对百十只鱼鹰战斗精神的呼唤。

劳动开始了!

十分钟左右,百十只鱼鹰就已迫不及待地飞翔于湖水的深处了。跃起,收身,箭一般射进水里,此入彼出间,鱼鹰们的大嘴与伸缩力极强的嗦子里,便会鼓鼓囊囊着捉到鱼。逢到大些的,杈形的鱼尾就会在鱼鹰的嘴巴上甩动着、摇晃着,还带着湿淋淋的湖水,水珠上就闪着阳光碎成的星星,眨个不住。

原本又蔫又老的汉子们,早已成为意气风发的英雄。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倾,昂俯有致,一划一收间,像极飞翔时的俯冲。随着昂俯划收,小溜子便像流星般向着噙满鱼的鱼鹰冲去。或从船舷顺手牵鹰,或抄起竿头缠有网兜的长竿,迅速将鹰捞到船上,一手掰开鹰嘴,一手轻搦鹰嗦,三两条小鱼或一条七八两的半大鱼就会吐进船舱里。

鹰,争相入水叼鱼;人,东奔西突地抢鱼。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原本静悄悄的湖,此呼彼应,热气腾腾得让人心潮澎湃。

最是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条大鱼被它们缠住。四五斤,八九斤,有时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鱼。鱼大劲便大,在水中更是让力道放大数倍,而竟能一条一条败在体重只有六七斤的鱼鹰喙下,其中必有门道。仔细观察,其景象紧张异常。两三只或三四只鱼鹰,喙叼如急雨,且次次叼在要害处:眼睛或呼吸用的腮处。还能心照不宣,团团围定,轮番进攻,一只失嘴,另一只或两只立即叼住。

这时,我才后悔将其当成家鸭的念头。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

几乎就在鱼鹰们兜头疾行的当口儿,就会有一只小溜子飞一般冲上前去。这时的摇桨人,两目放光,身子压得极低,一起一伏,人船一体,几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咙里同时发出兴奋的呼叫。一旦临近,闪电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会将鹰与鱼拖上船来。这样的大鱼,一般是微山湖③闻名全国的四鼻鲤鱼,铜钱般大小的鳞放电似地闪着光彩,而金黄血红的尾巴犹如独脚,弹起身躯跳着鱼之芭蕾,敲击得船舱“嘭嘭”如战鼓在叫。这时的摇桨者,并不稍怠,又将身子俯压着飞翔一般,快速地摇向新的目标,只是眼梢扬起着收获的喜悦,而紧抿的嘴角还凝着战斗刚刚开始的庄严。

只有鹰帮的帮主、六十四岁的屈庆金,独驾一只小溜子,似乎超然于这种热火朝天之外。他快捷而匀速地摇着船桨,在鱼鹰与众小溜的外圈转悠,满脸的皱纹每一道好像都是一只眼睛,能够看穿湖下的一切: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看似杂乱的场面,却有一个纲在,这个纲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转移,什么时间转移,全看他与他摇的那只小溜子。开铁壳机动船的小伙子屈云华小声告诉我们:他的压力比谁都大。

等到下午一时许短暂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已在五个小时里持续不歇。

开始时的兴奋与搏击,还好理解。而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的强大释放,暗暗震撼了我。我记下了这些鹰户:屈庆纯六十一岁,李居连六十二岁,熊光和五十八岁,李喜云六十六岁……不仅下午还要继续上午一样的强力劳动,明天、后天更是日复一日,从农历的十月直至来年的农历二月,五个月里不停不歇。累到什么程度?一旦回到家里,晚上睡觉双手都无力上举脱掉身上的毛衣。这支鹰帮的渔民们,已是四辈结合在一起,生生世世与这片湖、与这些鹰为伴,不离不弃。屈帮主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等到他们真正老了,微山湖上的鹰帮也就会绝迹了。满脸纵横着深的皱纹的屈帮主说:“苦不怕,最焦心的是每年都要闲上六七个月(天一热,鱼活跃了,鹰就逮不住鱼了)。闲的这些日子里,全靠买鱼来喂,可是上边每年每只鹰还要征收八十块钱的管理费,小青年谁还愿意干这个营生?”

会有买鱼的机动船从远处驶来,船舷上站满着也在歇息的鱼鹰的群溜,就会静静地移过来。二十多条大鲤鱼与半舱银色的草鱼,就被分别装进大筐过秤,大鲤鱼四块钱一斤,半大草鱼两块钱一斤。望着称秤与一张张点清七百二十元票子的过程,让我想起家乡开镰割麦时的喜悦与怦然心动。加上下午近四百元的收获,鹰户们这一天每人分到了一百一十五元。

       等到鹰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个六十岁上下的人收工的时辰。夕阳就枕着不高的独山,静静地落着,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

明天,这片静悄悄的湖上,还会响起激动人心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的吆喝声么?

等到微山湖上的鹰帮消失的那天,这些已经老得干不动的曾经的鹰户,还会爆起星星点点的生命的火花来么?

相信,点起这火花的必定是这与生命共始终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有删改)

【注】①小溜子:方言,小船。②独山湖:在今山东微山县,取湖中独山为名。③微山湖:位于山东微山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电似地”“鱼之芭蕾”“战鼓”等词语突出了微山湖鲤鱼的肥硕,衬托了渔民收获时的欢欣与喜悦。
B.“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否定了将鱼鹰当成家鸭的想法,写出了鱼鹰凶悍的一面,表达了对鱼鹰的赞叹。
C.文章写鹰户收工时,用夕阳“静静地落着”渲染出了落寞的景象,“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更是充满了象征意味。
D.本文以时间串联文本,记录了山庄村的鹰户们“出发”“劳动开始”“休息”“收工”这一天的捕鱼生活,内容丰富鲜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鱼鹰和鹰帮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如通过“我”的震撼心理来衬托鹰帮捕鱼时的激情。
B.文章善用对比。既有纵向的对比,如“我”对鱼鹰前后看法的对比;也有横向的对比,如鱼与鱼鹰的对比,鱼鹰与鹰帮的对比。
C.本文写人注意点面结合。如写鹰帮的渔民们意气风发的战斗是“面”,写帮主屈庆金看似超然于外实则统筹全局为“点”。
D.本文善于描写场景,如写开始劳动的场景,运用传神的动作和恰当的比喻将捕鱼的场景写得血脉贲张,很有感染力。
8.文中画线句,作者详细罗列了鹰户的年龄,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揭示其多重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唯积至诚A用大德B以结乎天心C使天眷D其德E若慈母之保赤子F而不忍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统一,这与《阿房宫赋》   “四海一”中的“一”字词义相同。
B.盖,大概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盖”词义不同。
C.制,制服,这与《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制”词义不同。
D.去就,取舍,这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2)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14.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廷

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陈平计: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②贾谊言: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并控制单于。

15.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写大汉君王一直在思念着昭君,并且派遣专使准备好黄金去探问昭君的状况。
B.白诗语言浅易平实,如“莫道不如”等词。刘诗则清新明丽,如“敢惜”等词。
C.刘诗擅长使用典故,“陈平计”与“贾谊言”等表达了作者对两人才华的认同。
D.白诗与刘诗中均用到“妾”字,可见两诗三四句都借昭君自述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16.《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各自“出己意”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___________ ”。

(2)《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这两句指出《离骚》描写的事物虽平常但意旨博大,事例浅近但表意深远。

(3)在《屈原列传》中,屈原用“________”这两句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

(4)《过秦论》中“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5)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后威慑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过秦论》中贾谊认为,九国之师各有顾虑,谁都徘徊不敢前进,这使得秦国“____________”,合纵就这样解体了。

(7)在《伶官传序》中,作者以“_________”这两句告诫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防微杜渐,不要沉迷钟爱之物。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五、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8.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于辞令(熟练);②六世之余烈(奋起);③争宠而心其能(迫害)
B.①秦人开关敌(迎击);②空以身草野(滋润);③竿为旗(举起)
C.①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②犹忧也(离开);③故业(蒙受)
D.①抑其成败之迹(还原);②虞常果张胜(牵拉);③其文(简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