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期末 2024-04-15 20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回应了中华民族如何能在一起的时代追问。基于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协同协作、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存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超然客公众号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协同意识、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遥远的五帝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协和万邦"观念,《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协和,意味着协同与公平公正,意味着人民和睦相处,各邦国友好往来。亲九族、和万邦,不仅要把家族、宗族治理好,还要把国家治理好,使各邦团结起来。在各民族长期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例如恤孤、济困、扶危等等。

尊王攘夷、崇尚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紧密团结,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向心力来自共同遵循的就是王道,就是尊王攘夷;凝聚力来自内心的,这个就是正统,就是崇尚一统。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大一统的观念就日渐深入人心。大一统的表述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其中解释《春秋》所言王正月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所谓大一统就是以一统为大;其中的是重视、尊重。大一统就是尊王,就是尊王道、抑霸道,就是天下诸侯皆统系于王。大一统不是强调所统辖疆域的辽阔,而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上的集中。尊王攘夷,崇尚一统,这是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民族共同体所必须的思想前提。

家国同构、大顺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可视为回家的哲学。中国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之类的观念,中国文化重视家庭,以家为本位,主张由孝悌出发培养爱和敬。儒学注重家风建设,把孝悌看成做人的基础,视之为为人之本。孔子极重亲亲之爱、尊长之敬,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儒学关注天下国家,既然把孝与悌看成人之本,因而把爱与敬看成政之本。儒家把家庭伦理与社会政治伦理打通,把父母对于子女的情感社会化,即进行社会化应用与理解,这就产生了家国一体观念。《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这就是身修、家齐与国治的内在关联。可见,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受社会认可的家风一定基于正确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适应、相协调。家与国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一个人心中有爱有散,懂得爱故,才能把这种爱敬推而广之;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造就和睦与和谐的社会。

(摘编自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孔子季刊》第46期)

材料二:

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尤为重要。

在近代抗击民族侵略和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试图以传统现代的价值决裂而实现民族图强和价值重构;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中华民族对现代文化的向往和对民族屈辱的憎恶同样强烈,但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能实现中国化,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文化精神契合了中国人集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促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中华民族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

在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中,我们要把握好三点:首先,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基因,要克服传统——现代文化理解的两极对立思维,切不可把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上割裂开来。其次,建立传统——现代价值评判标准。改变过去把传统等同于落后”“现代等同于先进的评价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构建,清醒认识西方现代性日益暴露的劣势并加以规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量。最后,建立传统——现代的文化话语。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我们需要自觉建立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兼收并蓄利用人类现代文明成果,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和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

(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光明日报》2021年07月14日)

1.下列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下形成,体现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
B.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尚书》《春秋》等著作中已经有了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和观念。
C.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不断积累并逐渐生成的,构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应关注时序向度
D.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打通传统与现代,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多方融合人类文明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提出的“大一统”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类似于今天的“大统一”,就是要实现疆域的完整。
B.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宣扬了一种家国一体观念,以家为本位,推“家”及国,从而实现家国同构。
C.晚清民国以来国人面对列强的入侵,向往现代,否定传统,没有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
D.由于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和价值取向,因而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蕴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是(     
A.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左传·襄公十一年》
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见梁襄王》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运用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连长正立在门外,像旗杆戳在雪地里。二班长挪步凑过去喊一声报告。连长收回望向远处的目光,回头看二班长一眼。二班长说:都准备好了。连长撸起厚重的迷彩大衣袖子,看看表说:还有七分钟,再等等。他不知道连长在等什么。连长不说,他便不问。

恰此时,红太阳出现在雪山尖上,彤光泼下来,一派辉煌的红在山谷中铺展开。雪地上银光闪闪,像是撒着无数碎钻石。

有发动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连长紧绷的身体松弛下来。一辆吉普车出现在来连队的路上,像是凭空从雪地里跳出来的,很快开到连队大门前。车刚停下,副驾驶一侧的车门便打开了,跳下来一个人,是楚副营长。副营长边系披风边说:加布沟给雪灌满了,一路都没敢跑快,差点没赶上。连长说:安全第一,我们也刚准备好,还有几分钟。副营长说:走吧,路上雪深,早点出发,要不天黑前赶不回来,今天我打头。说着就往操场走。

连长说:今天我在后边,你去前面跟着楚副。二班长一脸疑惑,为难地看着连长,连长意味深长地说:去吧,把楚副照看好。

队伍出发了。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前行。

河谷蜿蜒狭窄,两侧是高高的山峦,一条白色的冰带像哈达一样缠绕在两山之间。河谷弯来弯去,太阳也跳来跳去,一会在山前,一会在山后,一会又消失不见。太阳消失不见的时候,河谷便猛然变得更冷了。一座雪山迎面而来,巍峨峻拔,棱角分明,像个怒目金刚。

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

冰河越来越瘦,如带,如缕,如线,终于消失了。

拐一个弯,眼前蓦然开阔,一汪晶莹的蓝跳跃出来。这是一个小小的高原湖,安静地睡在雪山怀抱里。湖呈圆形,已经冰冻。山风将积雪扫净,阳光摔在冰面上,像无数银针散射开来。冰面蓝得剔透,蓝得让人稍加注视,便想流泪。

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

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赶紧戴上护目镜。

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进入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

走了一阵,副营长回头问:守平,你还记得那头野驴吗?

二班长说:记得,就埋在那儿。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石头堆。

副营长叹口气说:估计它早就成了一堆骨头了。

二班长不知道如何接话。

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

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

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不是野驴,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

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之后,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

二班长现在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

戈壁上的雪被山风吹散,压实,变成浅浅的一层硬雪。雪面如同风吹过水面,层层波纹堆叠着流向远方。二班长用力踩在雪上,细细体味着雪下的戈壁反弹给他相同的力度。

二班长猛然撸下防寒面罩,露出一张石头般的脸。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两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雪沫打在二班长的脸上,有种微微的、又凉又热的痛感。二班长喜欢这种痛感。

太阳升到头顶时,队伍来到雪山下,进入一道狭长的山谷。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让列兵走开,看着连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朝副营长那边走去。

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二班长离开部队前,要在最后一次例行巡逻时跟“他的山”告别。这一次巡逻,让他内心感到沉重又抗拒。
B.连长听到发动机的声音,身体松弛下来,展现了他对楚副营长能否安全到达连队、按时参与巡逻任务的担心和紧张。
C.列兵程志此次巡逻时的种种行为,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不仅朝气蓬勃更是成长迅速。
D.二班长让列兵报告当前位置,是为了向连长炫耀自己培养的士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细节刻画人物,楚副营长和二班长的对话中,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的反应表现了他在即将离开连队、离开高原时内心的不舍。
B.文章插叙了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的情节,解答了前文二班长对连长让他和楚副营长一起走在前面的疑惑,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C.本文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写列兵出场,激起读者兴趣,突出人物特征,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运用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描绘了祖国雪域边疆的壮美景象,展现二班长等人巡逻行进路线的同时,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8.文章结尾处,二班长的“笑”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
9.读完本文,同学们计划做一个短视频来表现二班长作为边防老兵的英雄形象,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镜头脚本(二班长)       时长:20秒
配乐风声、踩雪声
远镜头
特写镜头
视频解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
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
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
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1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僧德殊家水帘求予咏[注]

王安石

淙淙万里落石颠,皎皎一派当檐前。

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

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

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

[注]这首诗是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满,回金陵老家探亲,路过白荡湖登临浮山时所作。水帘:水帘洞,在金谷岩西侧,即滴珠岩。因“常泻四时雨,别当一洞天”,故得其名,悬瀑奇观,当为国内罕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水帘洞,运用两个叠词表现了水的声音和亮度。
B.颔联运用比喻修辞,将太阳映照的瀑布比作蛟龙的涎水,增添了梦幻色彩。
C.诗人在描绘水帘洞之景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浮云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
D.诗人笔下的水帘洞景色奇异、秀美、壮丽,诗人赏景明心并言明归隐之意。
16.明朝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反之,结句好,谓之‘虎头豹尾’。”本诗的结句“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就有豹尾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