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期中名校好题汇编-高二下-文学类双文本阅读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4-04-22 80次 整体难度: 较难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文本一:

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③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地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④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适!”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⑤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是那个女孩子。

⑥女孩子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生下她后不久就去世了。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⑦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⑧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⑨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⑩“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⑪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⑫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⑬茶峒山城只隔渡头一里路,买油买盐时,逢年过节祖父得喝一杯酒时,祖父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文本二:

①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②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③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④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⑤“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⑥“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⑦“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⑧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⑨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⑩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⑪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即湘西边境附近的小山城,作者以此为题,旨在表现“边城”所保持的一份清新秀美的风光和淳朴自然的民风。
B.爷爷的歌声和翠翠的竹管声,凸显出周围环境的热闹与富有生机,渲染了祖孙二人相亲相和的安闲快乐心境。
C.文本二“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中的唢呐声,可能勾起了祖父对翠翠母亲的回忆,而孙女翠翠也到了唢呐送嫁的年龄,这些让他忧喜参半。
D.小说中的黄狗是老船夫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它不仅是好帮手、好伙伴,更是忠诚的化身,寄托着沈从文对善良人性的褒赞。
2.下列关于小说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寥寥数笔,既交代了边城的位置、环境,又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语言自然简洁,明白晓畅。
B.文本一第⑫段中,作者运用“懒懒”“缓缓”“低低”等词语,准确刻画出翠翠作渡船夫时懒散懈怠、天真贪玩而又娇羞可人之态。
C.文本二第⑧段划线句子,巧用拟人,化实为虚,将二人的内心情感波澜写得韵味悠长,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D.小说刻画人物既使用了“蛮好”“溜刷在行”等方言土语,也运用了“镇日长闲”“横溪渡人”等典雅之词,用语可谓亦俗亦雅。
3.小说中,一再描写渡口迎婚送亲的场景,有何用意?试简要分析。
4.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结合选文,试简要分析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进谏

麦浪闻莺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前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大晋哪!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我大晋哪,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不仅将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还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少姬纳入了宫中。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图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下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吗?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哇!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嗬,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啦,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严重,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横颈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呢?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哪,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搡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飘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的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啖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使之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十三枚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少姬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哪!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哪!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将倾难收哇!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楚齐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层高台就是。

文本二: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都表现着对固有历史记述的超越态度,他们都不那么迷信历史和历史人物,都把历史和历史人物当做过去时代的现实人物来理解、来把握,来描写,来表现;在历史与现实关系上,他们都更重视历史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历史知识的广博和学问的宏富。是他们驾驭着历史,而不是历史驾驭着他们。在艺术手法上,这时的历史小说都有着一种特有的活泼气象,不仅取材自由,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且形式自由,有写实性的,有抒情性的。从正史而来的历史小说,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居功自傲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衬托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异常恐惧,在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下,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6.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B.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映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怨恨。
D.以大臣之忠心与君王之残暴作对比,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7.《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中提到:“从正史而来的历史小说,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8.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为人臣子,有谏言君王、匡正厥失的责任。如何规劝别人接受谏言是一门学问。前有邹忌进言齐威王,后有荀息说服晋献公,请分析二人劝谏成功的相同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年3月26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爱国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轻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了家庭衰败没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希望他“碰了钉子”,到“一字不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的爱前后矛盾。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勾勒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冷清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密不可分。
D.小说语淡而情浓,事与事之间看似分离,但又以共同的主题和情感串联和聚合,从家族沉浮中窥见民族命运。
11.“树”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寓意。
12.请根据文本二中关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评论,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被雨淋湿的歌声

沈念

①一场雨迎接我们的到来。

②暮色四合,车在弯弯的山路上缓慢地驰行。天空开始飘雨,雨落在山野和道路两旁认不出面貌的植物身上,听不到声音,雨在窗玻璃上拼成奇怪的字符,如果记录在册,那将成为上天创造的黎族文字。

③湖南今年的天气异常,已经连续三个多月没有下雨,洞庭湖水位持续下降到了百年历史的最低位。从湖南来到海南,一下车,雨在夜里发出银色的光、扑簌的声音,我顿时生出一种久旱逢甘霖的莫大欣喜,想要把听到的雨声、落在身上的雨水都带回去。

④抵达什寒村后,雨越来越大,雨声也响亮起来了。有另外的声音藏在雨声里。我隐约听到悠远的歌声。在光一村遇见的那位非遗传承人王进明,也跟着上山了。他可是黎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怀大的弟子,琼中著名的民间歌手,多年来收集、创编了许多传承黎族文化的歌舞,如《簸箕舞》《跳锣舞》《拾螺歌》《摇篮曲》,据说每年都唱响了琼中三月三的欢乐舞台。

⑤长廊的屋顶铺盖着厚厚的浅黄色棕叶,雨从长长的棕叶尖落下来,像珍珠在流动。长桌宴喝的当地酿的紫色米酒,酒过三巡,摇身一变,从婚礼中的主持回到现实中的王进明又有些羞涩地唱起来。他唱了一首没法译成汉语的歌,又唱了一首男女热恋的情歌。歌调古朴粗犷,又情深意切,声音从他的身体奔向雨中,那些雨滴都没有了声音。歌声是雨夜唯一的声音。

⑥黎族的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喜庆的日子到来时,日常的生产劳动中,唱歌既是开心的娱乐,也是劳作的鼓舞。王进明说起九十五岁离世的老师王怀大,说起脍炙人口的《叫侬唱歌依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也》,眼神里闪动的是崇拜和敬仰。这位黎族歌后目不识丁,却能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对象编创新的歌词,编词作曲音乐性强,一千余首歌曲随编随唱,无人能出其右。

⑦没有文字,民歌就是黎族重要的心灵交流方式。他们的情感不是说出来,而是唱出采的。隔看高山低谷唱,隔着茂密丛林唱,隔着遥远的时间唱,唱出波浪起伏,也唱出爱恨情仇。对没有文字的黎族人民而言,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语言表达。传达思想、情感,传递经验、技艺的民歌,便是语言和艺术的精彩结合。

⑧半夜醒来,雨打屋顶檐角,也打在阔大的芭蕉叶、高耸的槟榔树上。我的心却格外宁静,似乎也变成了山里的一株植物,经受风霜雨雪而依旧自我生长。什寒村植物众多,那棵有千年历史的荔枝树,两年开花,三年结果。它是时间里的抵抗者和坚持者。当地林业工作者考证,有26种植物缠绕在树上,如野生石斛、桫椤、芭蕉等,被什寒村民视作村中神树。每一棵树每一株草,也许都是一首独特的民歌,在天地之间用不同的生命形式传唱衍续的生命。

⑨雨水淋湿什寒村的每一寸田地,也淋湿那些灵魂歌者的歌声。

(有删改)

文本二:

五指山的锦

沈念

①她坐在地上,双腿和腰背绷直,面带微笑。人坐成了一把直角三角尺。

②传统的织机平铺腿部,横木棍和卷木棍一前一后,红青白黄黑,五色丝线拉直,她手指动作迅速,一根根经线,一根根纬线,一把摩挲得发光的木条自由穿梭,在时间的流淌中,织着天上的云霞,也织着世间的繁花。

③我在五指山下的初保村遇见她。这是一座保存古貌的黎族村寨,也是被列入省级非遗的黎族杆栏建筑生态自然村。十余座茅草屋依山就势,上下交错,外形像海上漂泊的船。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船型屋也因此得名,也为历史的想象提供了一种物证。

④二十多年前,她嫁到这里,生活在其中的一座屋子里。那是她阿公在更早之前盖的房子,盖屋的原材料有格木、竹子、红白藤、茅草。地上立六根柱子,柱子上端砍成树权状,竹木搭骨架,以此支起屋梁。阿公亲手铺叠的茅草,拱起船篷形的屋盖,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就在这条上。屋顶留一处可以开关的大窗,光从这里照进现实、照亮生活,屋里的人也从这里仰望星空、邀游天宇。

⑤日子随四季而变,几年前,新村搬到了山上,她住进统一盖建的砖瓦新屋。也有不变的日常,没有农事的时候,她仍然席地而坐,一丝一线地织着黎锦。五指山的崇山峻岭之间,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生长着野生麻、培植麻、棉花等纤维类植物。黎族的男人就是从这些柔韧的纤维材料和麻类植物中,为女人提取出纺织的主要原料。棉花纺纱,丝线织锦,五指山的草木,在斑斓锦色中完成一组组基因编码。

⑥手中的那块织锦耗时两个月了,已然有了云霞的色彩。黑色的底布上,精美艳丽的纹图是一点点铺展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这些繁复的技法,写实、夸张、变形,那些流变的图案,最后都变成了一床被褥、一条漂亮的筒裙、一件嫁娶的织物。一块黎锦,是时间的流逝,也是时间的合成。如夜晚般无边无际的黑布,在她灵巧的手作之下,如点燃夜空中爆裂的焰火。所有的焰火,都带着华丽的光芒。

⑦经纬日夜。她编织的一经一纬,就是一日一夜的生活。漫长的时间之下,一毫一厘,一寸一尺,世上所有细小的劳作,都是走向伟大的每一步。黎锦光辉艳若云。山区野生植物中诞生的鲜艳染料,赋于棉线、麻线、丝线灿若烟霞的色彩生命。《洞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折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不得不说,五色丝线给了黎锦生命,黎锦里有自然的爱意,神明的美意,时间的诗意,也有世间美好的寓意。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将雨在窗玻璃上拼成的字符看做是上天创造的黎族文字,意在与后文“没有文字的黎族人民”形成呼应,从而将“雨”与“歌声”联系起来。
B.文本一中写“那些雨滴都没有了声音”、“歌声是雨夜唯一的声音”,表明作者听到的黎族民歌清晰洪亮,声响盖过了屋外的雨声。
C.文本二描写黎族妇女织黎锦的姿态时,写其“坐成了一把直角三角尺”,通过形态描写表现了其认真工作的状态。
D.文本二引用古文“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既说明了船型屋的名字来源,又增加了文本的古风古韵。
1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⑧段一开始写雨打在房屋、打在树叶上,是以动衬静,目的是衬托出琼中雨夜的宁静之美。
B.文本一把“雨”作为行文线索,以“雨”开篇,又以“雨”结文,首尾呼应,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C.文本二中作者极赞黎锦之美,实际上是通过这一艺术臻品,表达自己对黎族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D.文本二以小见大,通过对织锦妇女这一个体的描写可以展现出黎族妇女这一群体的形象和品格。
15.请分析文本一中非遗传承人王进明在文中的作用。
16.文本一和文本二均选自沈念的《海南日记》,这是他应邀参加“走进黎族”大型文化纪实采风活动时写的,采访时他说“近距离体验黎族的人文历史和风俗风情,感受非常丰富”,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4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4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4沈从文(1902-1988)  《边城》文学类-双文本
5-8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9-120.4萧红(1911-194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13-160.65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双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