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4-04-29 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失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计,全年的帐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手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是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用法相同。
D.殇,“殇”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5.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箪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生A鲁国之士B然不以卫之C褊小D犹步玉趾E而慰F存之G愿H有赐于寡人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文中指总是、常常,与成语“持之以恒”的“恒”意思相同。
B.审,文中指知道,与《促织》中“审谛之”的“审”意思不同。
C.祖考,文中指的是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泛指父祖辈的人。
D.屈而无辞,指理亏而无言以对,与成语“理屈词穷”意思相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原因在于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根据名声,而是要根据实际能力,并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而他们的后人,即如今的鲁国和卫国的国君,却不一定圣贤;与此相同,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
10.子思向鲁穆公和卫国国君进言时各有何侧重?这表现出子思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见,其可已矣!”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不好仁义,不可也。”五往而得也。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六》)

材料二

国家悟乱而良臣见。鲁国大乱,季友之贤见。僖公即位而任季友,鲁国安宁,外内无忧,行政二十一年。季友之卒后,郝击其南,齐伐其北,鲁不胜其患,乞师于楚以取全耳。僖公之性,非前二十一年常贤,而后乃渐变为不肖也,此季友存之所益,之所损也。夫得贤失贤,其损益之验如此,而人主忽于所用,甚可疾痛也。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宋殇公、鲁庄公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友,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伸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桓公:“善。”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注】①孔父:人名,宋国贤才。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曰A管仲之贤B不得C此D三权者E亦不能使F其君G南面H而霸矣。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何哂由也”的“夫子”意思相同。
B.见,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的“见”意思相同。
C.亡,与贾谊《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亡”意思不同。
D.以为,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以为”意思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没有听从身边大臣的劝阻,前往五次终于见到了想见的小臣。齐植公的这种行为受到天下诸侯的赞赏,他们纷纷前来朝拜齐桓公。
B.鲁僖公任用季友时,鲁国内外无患;季友去世后,鲁国国内动荡,外患严重,不得不向楚国求援。由此可知,贤才对于国家是极其重要的。
C.酒在酒器中放坏,肉在砧板上放烂,这样奢侈的生活会不会对称霸造成危害?齐植公对此有所担心;管仲认为,这不会对称霸造成危害。
D.宋殇公、鲁庄公在使用贤才的问题上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而齐桓公满足了管仲的三个要求,任用管仲,使得齐国大治,并由此称霸天下。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友,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15.国君应该如何对待贤才?请根据两则材料进行概括。
2024-04-06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公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蓬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兮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大写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管仲A相B桓公C霸D诸侯E攘F夷狄G终其身E齐国富强。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认为,与《劝学》中“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的“以为”意思相同。
B.无以,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同。
C.徒,同类的人,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徒”意思相同。
D.固,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充分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齐国富裕强盛的功绩,同时也以具体事例指出了管仲未在死前推举贤才的过错。
B.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询问他宰相人选,苏洵认为管仲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并通过一系列分析指出管仲是一个不懂得治本的人。
C.晋国承袭晋文公的余威,依凭老成可靠的臣子,继续做各国的盟主一百多年,这就是苏洵所说的君主贤能而臣子不英明的情况。
D.史䲡生前不能举荐贤才和罢斥宠臣,所以有死后的规劝,萧何在临死之前推荐曹参替代自己,苏洵通过这两个事例来表明大臣的用心应该是怎样的。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0.本文是苏洵针对管仲所作的人物评论,其中涉及齐桓公,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苏洵对齐桓公的评价。
2024-01-22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平高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粟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吏分职受事名曰。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士虽骄之,而已愈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注释】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2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桓公下A匹夫之士B将欲忧C齐国D而小臣不行F见小臣之忘民也。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贤主则不然”的“然”与《送东阳马生序》“烨然若神人”一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D.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不同。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齐桓公欲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随从之人劝其放弃,齐桓公以不能看轻王霸之业为由对随从进行反驳,并最终见到了小臣稷。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
(2)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
25.材料一认为齐桓公不懂仁义,材料二认为他足以称霸。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4-01-28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

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

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

【注】①晏子:晏婴,名婴,字仲,谥平,世人多称平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言语行事的书,鲁国孔鲋撰。孔鲋,字子鱼,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

2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期年A孔子去B鲁之C齐D景公E不纳F故困G于陈蔡之间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指抵挡,与《登泰山记》中“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句的“当”意思相同。
B.阴,文中指私下里,与《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一句的“阴”字意思不同。
C.荆,古代常指九州中的荆州,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别称,文中此处指楚国。
D.称,文中指提及,与《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一句的“称”字意思相同。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担心孔子做鲁相对齐国不利,晏子就设计让孔子既不被鲁国重用,又不被齐国接纳,使其困于陈蔡之间。
B.墨子引用晏子和景公的对话,说孔子曾经鼓动楚国臣子以下犯上,弑杀国君,孔鲋认为这是诽谤,用事实进行了驳斥。
C.齐景公想称霸诸侯,晏子认为还不具备条件,他认为即使孔圣人也需要弟子们的劝勉,齐君要称霸也应有相应的辅佐官员。
D.曹明说自己当初觉得墨子诋毁孔子的言论有点可疑,经孔鲋有理有据的陈述,就不再怀疑孔子了。
2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
(2)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
30.孔鲋认为墨子是在“谤毁圣人”,孔鲋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后车载之。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人固难全,而用其长者,当举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

材料二: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岂有能大而不能小乎?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性有宽急,故宜有大小。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以实理宽急论辩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节选自《人物志·材能》)

3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卫之去A齐B不远C君D不若使人问E之F而固贤者G也H用之未晚也。
3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指完美、十全十美,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全”词义相同。
B.任车,文中指装载货物的车,与下文宁戚乘坐的“后车”意思不同。
C.权,衡量、比较,与《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权”词义相同。
D.治,指治理,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中的“治”词义不同。
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尺长的树木必定会有节结,一寸大的玉石必定会有瑕疵,即使古代圣贤——尧、舜、禹等,也有受人诋毁之处。
B.君子得到人民拥护,不贤的人失去亲情,其根本在于要求不同,君子用义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一般标准要求别人。
C.齐桓公没有接纳群臣的建议,不调查宁戚品行就准备对他加以重用,是因为担心会查出宁戚的小恶从而失去人才。
D.材料二将性情宽宏的人与急狭的人进行对比,认为前者意义价值更大,因为性情宽宏的人能统筹大事,治理郡国。
3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2)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
35.学校将举行模拟招聘会,请从招聘者或应聘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材料对你的启发。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矣!’”太宗谓征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节选自《道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3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A既安B则恣情C肆欲D甘乐E谄谀F恶G闻H正谏
3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诏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席而谢”中的“谢”字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字意思不同。
B.“则社稷不危矣”中的“危”与《赤能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中的“危”意思相同。
C.“避席”是古代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当今通常的离座起立以表敬意的礼节就是古代避席之礼的转化。成语“萧曹避席”的意思也与之相同。
D.“黄门侍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诏令,汉代以后沿用此官职,明清时为从二品官员。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能够平定高昌,是因为高昌失掉了作为臣子的礼节,也由此得出了自己在今后治理国家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B.魏征认为古代帝王在创业之时能做到谦言慎行,察纳雅言,等到天下安定后,则忘乎所以,恣意妄为,
C.魏征引用齐桓公和鲍叔牙的对话,是希望唐太宗谨记平民时期的忧患意识,不厌恶逆耳忠言,并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D.魏征在回答“何为明,何为暗“时,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反面举例论证,最后作出总结,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
(2)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40.联系两则材料。请你思考作为仁君,如何做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知度》)

材料三:

文王问太公曰: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节选自《六韬·文韬·举贤》)

4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臣A皆宜B其能C胜D其官E而莫怀F余力G于心H莫负I兼官之责J于君
4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文中指善于、长于、擅长,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不同。
B.亡,文中指灭亡,与《苏武传》中“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意思不同。
C.务,文中指致力于、从事,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的“务”意思相同。
D.举,文中指推举、选拔,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举”意思相同。
4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韩非认为明君使臣下的职事不扰、职责分明,能够各展所长、各立其功,那么就不会争斗角力、互相伤害,从而达到治世的最高境界。
B.材料二中工匠建宫室的比喻,论证了君主善于用人的道理;夏至日想让夜长、射鱼冲着天想射中的比喻,则形象论证了不善用人的情况。
C.材料三太公认为国君如果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人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人为不贤之人,就会导致党羽多的得到提拔,党羽少的遭到黜退。
D.三则材料均谈论到选才用人的问题,材料二认为应该任用并讨好厨师、渔夫、仇人等,材料三太公认为让官员的能力与官位相符,才是举贤之道。
4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2)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
45.选才用人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在选才用人方面不同的观点。
2024-04-07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大小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材料二:

世人多,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萧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

(节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①自上下下:地位高的人谦虚地对待地位低的人。②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这几人最初身份都很低贱。③释:放弃,这里指不重用。④干莘,是桀的谀臣。恶来,纣王臣子。赵高,秦朝宦官。⑤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学问,称孔子为东边姓丘的。
4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朝无贤A人B犹鸿鹄C之无羽翼也D虽有E千里之望F犹不能G致其意H之所欲至矣。
4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指流传,与成语“名垂千古”“永垂不朽”中“垂”的意思相同。
B.霸王,在文中是称霸天下的意思,与现在常说的“霸主”意思、用法均不同。
C.蔽,文中指昏聩、是非不分,与《赤壁赋》中“旌旗蔽空”中的“蔽”意思相同。
D.祭酒,指酹酒祭祀或祭奠,文中指主管学务的官员;陶渊明曾做过江州祭酒。
4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要尊重贤人并谦恭地对待士人”,接着使用引用、比喻、举例等多种方法进行论证。
B.材料一认为不重用亲人不是故意疏远他们,任用厨师、钓屠、仇人、奴仆并不是讨好他们,是掌握政权、建功立业的目标使然。
C.材料二以鲁人把孔子叫作“东家丘”、虞君轻视宫之奇的劝谏为例,论证世人重远轻近,对身边的贤士哲人缺少礼貌尊敬。
D.丁觇身份普通,虽然才华出众,却不受身边人重视,军府里的人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他的为人,都追捧王褒。
4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2)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
50.萧子云关于丁觇的言论包含哪两层意思?
2024-02-29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10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2
作家作品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50.65论说文
6-100.65论说文
11-150.65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论说文
16-200.65苏洵(1009-1066)  论说文
21-250.65韩非子(前280-前233)  《韩非子》  《吕氏春秋》  论说文
26-300.65论说文
31-350.65吕不韦(前292-前235)  《吕氏春秋》  论说文
36-400.65论说文
41-450.65韩非子(前280-前233)  《韩非子》  《吕氏春秋》  论说文
46-500.65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论说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