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周周限时练2-1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4-05-01 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名篇名句默写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年少时读书,特别热衷于寻找某个简单的结论,觉得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千头万绪,归结为一句话。书读多了,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要不得的肤浅读书习惯,是带着中学时代总结中心思想”“找关键结论的应试惯性。真正的读书,需要戒除那种找简单结论的简化诱惑,而是要读到复杂性。深刻的读书过程,应该总能在掩卷之余在脑海里盘旋这句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那么,问题又来了!

所谓认知肤浅,就是对世界的了解冻结于某个简化的结论。读一本书,如果读到的仅是某个简单的结论,说明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知仍停留于薄和浅的表层,没有对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种冲撞、侵犯、挑战,它只是既有认知区中某种熟悉而愉快的确证”“未增加新知的浅阅读,没有在冲撞已知上飞跃到未知的未知。很多时候我们貌似读书和思考了,实际上只不过是重新整理了一下既有的偏见、狭隘,强化了一种闭环中的偏执。这个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就是一个越过简单结论的过程,抵制某种未经思考、未经论证之结论的思维行动。

比如我读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就是一个看见思想史之复杂性的过程。起初也是想找到中国思想史的一根线,一个结论,一个可作为规律的因果脉络,可这本书告诉我们,思想史不是在历史时间中制作思想路程的导游图,当书写者在其编撰之初将历史脉络化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思想史的原生状态。真实的历史不是连续的、线性的,所谓的历史的原因常常是后来的、选择的、理性的解释,它们需要把很多偶然的事情淘汰出去才能成立或凸显。跟着这本书的思想钩沉,打捞那些被淘汰的偶然,重新去熟悉化,了解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就是一个看见复杂传统的思想历程。好书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让头脑变得复杂起来。

复杂是什么?就是跳出粗糙而简单的是非,看到事物内在的多元、矛盾、张力、褶皱、弯曲和肌理。将问题置于某种冲突的语境中去思考,才能看到问题的复杂性。我们经常听到问题意识这个词,实际上,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敏锐地意识到某个问题中所包含的复杂性的问题直觉。它须具备这些特性:这类问题没有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这类问题的内部必然充满了张力;这类问题没有终结,对这类问题的释放,将意味着迎接更深层次问题的到来。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问题越来越多,虽然未必存在一个答案,但能在思辨中把你的思考推向新的思想层次。

判断不能那么丝滑,只有放到张力场中才能呈现它的复杂性。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矛盾冲突的张力场,它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

(摘编自曹林《读书要读到复杂性》,《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从思想史的叙述形式上说,也许是因为天才思想的缺席,使习惯于过去按照思想家来分配章节的撰述者觉得无从措手,于是使思想史不得不出现空白:从思想史的叙述观念上说,也许是因为进化论的乐观主义使思想史家相信,这只不过是可以省略的时段,他们的责任是把思想史写成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大链条;从思想史的写作心情上说,也许是这个时代的平庸难以激动历史学家,千人一面的沉闷打消了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可是,这一方面是由于由今溯古的思路,今人预设它是空白,往往是因为先已在心中预存了一个对思想历史的价值判断尺度,另一方面是因人设岗的写法,撰写者断定没有足够设置到章节的思想家,于是把这些二三流的思想一概忽略不计,于是,思想史仿佛有了断裂,有了空白。

可是,如果换一种思路,也许空白恰恰是一种有意思的内容,而断裂恰恰是一种有意义的连续。在中国书论画论中有一种据说是最中国化的理论,就是画的空白处也是画,字的笔断处即见精神。纸上未曾着色的地方,可能是云天水色,也可能是需要阅读者以体验补充与想象的地方,蕴涵了最富有包孕性的内容,飞白恰恰特见意趣。笔笔丰润饱满,可能就有夯实之嫌。问题是,思想史并不是艺术性的书画,它不能总是一笔带过,去指望阅读者自己想象和填充思想史的空白,照理说,思想史不仅要写那些充满变异的时代,而且要写那些平缓地绵延的时代,历史阅读者和艺术欣赏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不能随意想象空白处的历史。

可是,似乎思想史写作者很看不上那些平庸和停滞的历史时段,于是思想史也留下了一些空白,然而这些空白并没有像书画中的空白和飞白那样,给人深刻的意味,却使得思想史显得上气不接下气。这可能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思想的历史常常在保持存在与改变存在之间来回摇摆,表面上看来有起有伏有张有驰,所谓稳定秩序和改变秩序之间的紧张,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打破固有的社会架构之间的紧张,每一个思想时代都被这两种倾向所笼罩,时而寻求保守既定的文化秩序,思想史表现出平庸似的稳定,时而努力寻求创新的文化形式,思想史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跳荡,在变异绵延”“凸显蛰伏之间,思想始终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因而,在那种似乎停滞的年代,思想的历史恰在前行,空白的背后,其实写满了未发表的文字。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结中心思想和找关键结论的阅读方式是一种肤浅的读书习惯,找到的结论往往也是简单的,不利于形成深刻的思想。
B.复杂性的“问题”具有尚无明确答案、内部充满张力、难以被答案终结等特点,这些“问题”能使思考往纵深处推进。
C.某些时代缺少天才的思想家,而历史学家习惯按照思想家编排的范式进行思想史的书写,于是他们就直接选择了跳过。
D.历史常常在“变异”与“绵延”之间来回摇摆,这让思想的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给我们书写思想史带来了一些困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把问题置于某种“冲突的语境”中去思考,才能跳出粗糙而简单的是非判断,最终达成问题的彻底解决。
B.材料二认为思想史的写作者如果只是按照一种既定的习惯认知进行思想史的书写,将不利于呈现思想史的真实面貌。
C.材料二中提到每个时代都有保守和变革两种思想倾向,并会或强或弱地左右这个时代的思想走向,这是历史的常态。
D.两则材料均谈及认知的“复杂性”,读书要意识到得出结论过程的复杂性,书写思想史要意识到思想史发展的复杂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划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集权统治,打击不同政见,奉行实用主义,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
B.唐代思想从隋代直接跳至中唐,存在两百年的空白,思想史的发展停滞不前,思想的开创性不足。
C.反映明末剧变的历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英文版书名翻译是“1587年,一个没有重要意义的年头”。
D.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改名为《新青年》。
4.结合材料一内容,对于“判断不能那么丝滑,只有放到张力场中才能呈现它的复杂性”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后得出结论是一件复杂且困难的事情。
B.实际的阅读过程可能会对“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种挑战。
C.值得阅读的好书应该具各相当的矛盾冲突。
D.通过阅读对某些复杂问题形成判断,也是阅读的应有之义。
5.材料二在谈论“思想史写作”时,隐含着三个不断“将思考推向深刻”的问题。据材料二内容,概括推动作者深刻思考“思想史写作”的三个具体问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夜来听雪晓来看

朱敦儒

夜来听雪晓来看。惊失却尘寰。摇撼琼林玉树,心疑身是仙官。

乘风缥缈,凌空径去,不怕高寒。却被孤鸿相劝,何如且在人间。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夜里听风吹雪,晨起看雪,“惊”字从侧面写出雪势之大之广。
B.白雪皑皑,树林一片银装素裹,置身其中,词人恍若自己已是仙人。
C.词人欲御风逐雪,离开尘世,却被孤鸿哀鸣声拉回到苦闷的现实中。
D.本词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显得真切而自然,令人心驰神往。
7.同是咏雪之作,本词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所写雪景的特点及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4-04-16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