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5-05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真正的艺术精品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应生活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总书记的讲话,对文艺与真善美的必然联系,对文艺传递真善美的重要作用做了全面阐述,深刻揭示了文艺的特性和文艺的核心本质与功能。艺术美作为人的创造,细加分析,我们就会看到它实际上是由作品的情、意、象所蕴涵和传达的真、善、美而显示自身的价值。文学艺术形象总寄托和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情感。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形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别人”。我国古代典籍《尚书·尧典》所说的“诗言志”,“志”在古代也包含思想与情感的意思。艺术中表现的思想情感,一般地说,主流都是向善的,是有益于使人类变得更善良、更美好、更崇高、更进步的思想情感。真与善,只有通过美的艺术形象的表现才能格外感人,格外使人动心,使人受到春雨润物般的熏陶和感染。这是文艺胜于、区别于哲学或伦理著作的所在。正是情真、意善、象美的统一,形成文学艺术形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心理机制,使读者和观众产生美的愉悦感。

对于文学艺术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前人也有过许多的论述。我国古代的《毛诗序》论到诗歌的作用时就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很多外国作家也都认识到这一点,古希腊时期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其剧本《蛙》中,就借埃斯库罗斯之口提出:“教训孩子的是老师,教训成人的是诗人。”雨果也说:“为艺术而艺术固然美,但为进步而艺术则更加美。”文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化人”的功能,也即道德熏陶和教育的功能。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都跟文艺的真善美密切相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在当今时代,文艺必须反映这个时代的真、体现这个时代的善、创造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美。我们的文艺家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主导的光明面,表现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必须看到社会中善的精神的主导作用,表现善必将战胜恶;必须帮助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人们心灵中的美,并通过典型的集中、概括,创造出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理想的美。

(摘自杭迪《习近平: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材料二:

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对新时代文学做出了全方位的展望和期待,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崇高风格的重倡与张扬。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是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深度论述崇高风格的文论家。他认为崇高首先表现为一种大美或壮美,这种美来自主客观的融合: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使人感受到宏大与超迈;人生来就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加上自然界的崇高事物对人的潜移默化,使人逐渐养成向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热爱崇高的审美情趣,培育出由丰富的思想和激动的感情所形成的伟大心灵。在郎加纳斯看来,“崇高”的基本内涵,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就文学而言,崇高之美是通过文学风格体现出来的,即崇高风格。郎加纳斯的崇高美学阐发了文艺的普遍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崇高风格有着久远的传承。庄子散文的崇高风格基于其哲学的滋养,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通过自然万物的宏大形象以传达理想精神的崇高风格。屈原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崇高风格的美学魅力,折射出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国之衰微、民之疾苦的沉痛忧患。司马迁曾言“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也回应了郎加纳斯的观点:言辞的伟大来自思想的深邃。杜甫诗歌亦具崇高之美,诚如刘熙戴所论“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诗的崇高之美,不惟来自对大自然阔大形象的捕捉与抒写,更来自对人生理想的追寻和对国运沉沦的忧愤。杜诗无疑诠释了崇高美学的根本特征: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美学在当代文学的演进中不仅失去了主导地位,而且似乎越来越变成了“禁区”。新时期以来理论者虽然“成功”解构了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但并没有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时代诉求的震撼人心的崇高美学。理论者从中国传统的作品中汲取英雄主义元素,并让人物经历古代或现当代事件,将其组构为“新的”崇高美学,这样的美学不可能蕴蓄思想的深度与博大,更不可能是作家“伟大心灵的回声”,所以,这样的美学是伪崇高美学。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文学更与崇高美学无关,郎加纳斯指出,一个作家如果被金钱和享乐的贪求所腐蚀,“他们灵魂中一切崇高的东西渐渐褪色,枯萎,以至于不值一顾”。当崇高美学丧失,各种文学的“丑书”便出笼,当代文学的不良倾向到了不能不扭转的时刻。

(摘自安涛《新时代文学呼唤崇高风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作品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B.文艺作品通过美的艺术形象传递真与善,这是文艺作品区别于哲学或伦理著作的主要表现。
C.在西方美学史上,郎加纳斯对崇高美学的论述既是最早的,也是最深刻的,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D.郎加纳斯认为,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对人潜移默化,因而决定着人们向往、热爱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情趣。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采用引证法来论证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的观点,材料二则运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论述文学艺术追求崇高风格。
B.杜甫诗歌崇高之美源于自然形象、人生理想、家国情怀的融合,清代刘熙载评价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
C.材料二第二段连续列举庄子散文、屈原诗歌、司马迁史传和杜甫诗歌四个例子,分析了中华文化中崇高风格的久远传承。
D.材料二第三段由正面论述转向对不良倾向的批评,集中批判了伪崇高美学和拜金主义等所催生的文学“丑书”。
3.“真正的艺术精品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下列对“真善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文学既重视反映生活真实,又强调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应生活的本质。
B.“求善”是文学艺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文学创作必须看到社会中善的精神的主导作用,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C.在艺术创作中,“真与善”,只有通过美的艺术形象的表现才能格外感人,格外使人动心,所以“情真、意善、象美”三者,“象美”最为重要。
D.解构者企望摘取、组构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元素而创造“新的”美学,因其缺少思想的深度与博大,恰恰无法体现“崇高之美”。
4.两则材料画横线的句子都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试分析其作用的不同之处。
5.文中说“当崇高美学丧失,各种文学的‘丑书’便出笼,当代文学的不良倾向到了不能不扭转的时刻”“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请结合材料谈谈,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践行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注](节选)

路遥

高加林把自行车放到路边,然后伏在大马河的桥栏杆上,低头看着大马河的流水绕过曲曲折折的河道,穿过桥下,汇入到县河里去了。他在这里等着巧珍。他决定今天要把他和巧珍的关系解脱。他既不愿意回高家村完结这件事,也不愿意在机关。

高加林伏在桥栏杆上,反复考虑他怎样给巧珍说这件事。开头的话就想了好多种,但又觉得都不行。他索性觉得还是直截了当一点更好。弯拐来拐去,归根结底说的还不就是要和她分手吗?在他这样想的时候,听见背后突然有人喊:“加林哥……”一声喊叫,像尖刀在他心上捅了一下!

他转过身,见巧珍推着车子,已经站在他面前了。她来得真快!是的,对于他要求的事,她总是尽量做得让他满意。

“加林哥,没出什么事吧!昨天我听三星捎话说,你让我来一下,我晚上急得睡不着觉,又去问三星是不是你病了,他说不是……”她把自行车紧靠加林的车子放好,一边说着,向他走过来,和他一起伏在了桥栏杆上。

高加林看见她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浑身上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顿时感觉有点心酸。他怕他的意志被感情重新瓦解,赶快进入了话题。

“巧珍……”

“唔。”她抬头看见他满脸愁云,心疼地问,“你怎了?”

加林把头转向一边,说:“我想对你说一件事,但很难开口……”

巧珍亲切地看着他,疼爱地说:“加林哥,你说吧!既然你心里有话,就给我说,千万别憋在心里!”

“说出来怕你要哭。”

巧珍一愣。但她还是说:“你说吧,我……不哭!”

“我可能要调到几千里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工作了,咱们……”

巧珍一下子把手指头塞在嘴里,痛苦地咬着。过了一会,才说:“那你……去吧。”

“你怎么办呀?”

“……”

“我主要考虑这事……”

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两串泪珠静静地从巧珍的脸颊上淌下来了。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桥栏杆,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找个更好的对象……加林哥……”

巧珍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里!

高加林眼里也涌满了泪水。

巧珍迅疾地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

他想拦住她,但又没拦。他的头在巧珍的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

她摇摇晃晃走过去,困难地骑上了自行车,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向大马河川飞奔而去了。

高加林也猛地骑上了他的车子,他骑到一个四处不见人的地方,把车子摔在地上,身子一下伏在一块草地上,双手蒙面,像孩子一样大声号啕起来。这一刻,他对自己仇恨而且憎恶!

五天以后,高加林从刘家湾公社返回县城,就和黄亚萍开始了他们新的恋爱生活。

他们穿着游泳衣,一到中午就去城外的水潭里去游泳。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晒太阳。傍晚,他们就在东岗消磨时间;一块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或者一首连一首地唱歌。黄亚萍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很快把高加林重新打扮了一番:咖啡色大翻领外套,天蓝色料子筒裤,米黄色风雨衣。她自己也重新烫了头发,用一根红丝带子一扎,显得非常浪漫。浑身上下全部是上海出的时兴成衣。

有时候,他们从野外玩回来,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像故意让人注目似的,黄亚萍带着高加林,洋洋得意地通过了县城的街道……他的情绪当然是很兴奋的,因为黄亚萍把他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他感到新奇而激动,就像他十四岁那年第一次坐汽车一样。

他父亲和德顺老汉有一天突然来到他的住处,脸色都不好看。高加林把奶糖、水果、糕点给他们摆下一桌子,又冲了两杯很浓的白糖水放在他们面前。

他们谁也不吃不喝。高加林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了,就很恭敬地坐在他们面前,低下头,两只手轮流在脸上摸着,以调节他的不安的心情。

“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德顺老汉先开口说,“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你自己害了……”

“你还年轻,不懂世事,往后活人的日子长着哩!爸爸快四十岁才得了你这个独苗,生怕你在活人这条路上有个闪失啊……”他父亲说着,老眼里已经汪满了泪水。

高加林一直低着头,像一个受审的犯人一样。

老半天,他才抬起头,叹了一口气说,“你们说得也许都对,但我已经上了这钩杆,下不来了。再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我给你们买饭去……”两个老人看他们再说什么也不顶事了——这个人已经有了他自己的一套,用他们的生活哲学已经不能说服他了。于是他们就起身告别。

两位老人心情相当沉重地走了。

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德顺爷和他爸说的话,听起来道理很一般,但却像铅一样,沉甸甸地灌在了他的心里……

不久,一个新的消息突然又使高加林欣喜若狂了:省报要办一个短期新闻培训班,让各县去一个人学习,时间是一个月。县委宣传部已决定让他去。

他一晚上高兴得没睡着觉——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进省会,去逛大城市呀!

走的那天,亚萍和他一起去车站。他身上穿的和提包里的东西,全是她精心为他准备的。当汽车从车站门口驶出来,亚萍的笑脸和她挥动的手臂闪过以后,他的心很快就随着急驰的汽车飞腾起来;飞向了远方无边的原野和那飞红流绿的大城市……

(有删改)

[注]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在那个年代,年轻人除了上大学,很难跳出“农门”。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但后来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了,他只好回家种地。高加林的叔父从部队转业回来当了局长,高加林因为叔父的关系成了县里的一名记者,后被人告发,他又回到了高家村当农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把与巧珍分手的地点选择在大马河的桥上,而不是他和巧珍曾经生活的高家村或者自己现在工作的机关,主要是避免让巧珍难堪。
B.“我决不会连累你……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找个更好的对象……”,突显了巧珍的善良。
C.“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晒太阳……”“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等内容,展现了高加林不一样的生活和心情。
D.高加林父亲和德顺老汉来到高加林的住处,德顺老汉先开口劝说高加林,高加林父亲也苦口婆心,但最终都没能说服高加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话就想了好多种,但又觉得都不行。他索性觉得还是直截了当一点更好”,细腻地刻画了高加林此时无地自容的心理状态。
B.“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桥栏杆,哽咽地说……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巧珍在得知高加林变心后的反应。
C.“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你还年轻,不懂世事”等语言质朴自然,但同时也折射了高加林家乡人的守旧与固执。
D.“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不久,一个新的消息突然又使高加林欣喜若狂了”,前后形成反差,表明高加林的难过完全是装出来的。
8.请简要概括高加林的形象特点。
9.路遥的小说《人生》结局写高加林回到了高家村,而巧珍已经嫁人了。这样的结局在节选部分中已有暗示,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B.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C.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D.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水北山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北岸区域。
B.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锦绣,又借指平民百姓。
C.足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敢以烦执事”中“执事”也是如此。
D.平旦,指天亮时间,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旦日”表示的时刻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早年贫困,遭遇颇为不顺。他没能为吏,也不会经商,生活无着;参军后,在项梁项羽手下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投奔刘邦。
B.韩信料事如神,设计偷袭赵军。井陉口一战,他笃定赵军会中计,便趁其倾巢出兵时,派出事先埋伏的两千奇兵,一举占领赵军营地。
C.韩信胆略过人,诸将都很信服。他巧妙运用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气,使士兵们奋起反击,大获全胜,大家都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D.韩信爱惜人才,特意赦免广武君。他认为广武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传令军中将士活捉广武君,后来,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2)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14.韩信为什么可以取得井陉之战的胜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明星仙女。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最后四句描写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
16.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