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新疆 高一 期末 2024-05-06 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我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学理论园地里盛开的一朵绚丽的奇葩。美学大师宗白华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在浩瀚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试图给意境作以界说,但大多数人都失于偏颇。在综合比较了几家说法后本人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的观点: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审美内涵很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②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论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南宋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要求诗歌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认为诗歌善之善者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书画同源,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这里的实境,是指具体的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体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③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这样评论石涛作品的妙处: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有画处。又在无画处。这风雨归舟图虽然没有画风,但我们从堤柳迎风弯曲状上可以看到风威;明明没有画雨,可我们从渔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上可以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悟到雨势。收无中生有之效,这是典型的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例子,真正做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

(摘编自赵晶涛《虚实相生——浅谈意境的一个美学特征》)

材料二:

①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②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

③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为主,为从,是基础,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像本身,而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的范畴,导向的领域,以有限的,表现无限的,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

(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审美内涵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B.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邹一桂认为诗歌具有“实境”和“虚境”,“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
C.由于切入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
D.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价值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其创作以“实”为基础,以“虚”为重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
B.大凡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功的诗作,就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且能诱发读者创造性阅读。
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
3.下列选项,能体现“虚实相生”的一项是(     
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C.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D.无名氏《芣莒》:采采苯苜,薄言采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艺术。
5.“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简要赏析《扬州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返回路上

刘醒龙

孙四海和张英才走拢去,见余校长拄着一根树枝靠在路边石头上。

余校长苦笑着说,他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到家,天就黑了,返回时,路过一处田垅,明明看见一个人在前面走着,还叼着一只烟头,火花一闪一闪的。他快走几步,想撵上去找个做伴的。到了近处,他一拍那人的肩头,觉得特别冰凉,像块石头。他仔细一打量,果然是块石头,不仅是块石头,还是块墓碑。他心里一慌,脚下乱了,一连跌了几跤,将膝盖摔得稀烂。

余校长说:“我想等个熟人做伴,回去看个究竟。”

孙四海说:“我们去看看,你丢下什么没有。”

张英才知道这风俗,人走夜路受到惊吓,一定要赶紧回去找一找,以免有魂魄失散了,人会大病一场。

回去一找,果然是座墓碑,而且还是老村长的。界岭小学就是当年老村长拍板,让全村人勒紧裤腰带修建的。过去余校长常叹息说,若是老村长在世,学校也不至于像现在这种破样子。叹息归叹息,大家也都体谅老村长的为难之处,他自己的大女儿生下来就是女苕(湖北方言,愚蠢之意)。老村长却不承认,非说是读书少了。这也是老村长坚持要在界岭修建小学的重要原因。老村长在位时勉强张罗将女儿嫁了人,生了叶碧秋。叶碧秋过了启蒙年纪,九岁才报名上学。

这时,孙四海开口说:“老村长,你爱教育爱学校我们都晓得,可你这样做就是爱过头了,你要是将余校长吓出毛病来,事情就会非常糟糕。您老的外孙女叶碧秋早就上学了,书也读得很好,我们都有信心,觉得她一定能够考上大学。你要想爱得正确,就请保佑我们这些民办老师早点转正吧!”

余校长在一旁说:“孙主任,你可别像邓校长,为了转正,不论是神是鬼,见到了就烧香磕头。”

孙四海苦笑一声:“我这是开玩笑。”

余校长说:“人家死了多年,你还敢与他开玩笑,这也怪老村长当初太宠你。他将你从别的村弄过来当老师时,大家都以为是招上门女婿,两个女儿由你选哩!”

孙四海说:“老村长如果真的开口,说不定我会答应他,那样的话,我也算有个家了,不至于到现在还是一个人睡觉,全家人做梦。”

余校长说:“这话又说过头了,小心有人听了心里难过。”

于是大家又说起墓碑的事。老村长的坟墓早就在这条路上。当年下葬时,余校长还站在新坟前亲自念过祭文。怪就怪连余校长都会在视觉上出错。余校长说,这种事山里常发生,不用大惊小怪。

大家刚刚平静下来,墓地里忽然传出一种像是女鬼的笑声,说哭不是哭,说笑不是笑,听起来很近,找起来很远,最恐怖的是,每一声响到最后,都会在一种狰狞的感觉中变得虚无缥缈。

从来只将鬼神当成笑谈的张英才,下意识地一把搂住孙四海的腰。孙四海也没有沉住气,同样一把搂住余校长的腰。余校长站在最前面,冲着黑糊糊的墓地吼了一声:“我们都是知识分子,你就不要用这一套来吓唬人了!”

黑暗中真的走出一个人来。在暗处发出怪笑的女人,竟然是叶碧秋的母亲,也就是老村长的大女儿。

余校长和孙四海晓得她是个女苕,也不好生气,只问她这么晚躲在这里干什么。

叶碧秋的母亲嘿嘿一笑,说自己想爸了,顺便将最近学会的一篇课文,背诵给他听。说话时,她很得意地亮了亮手里拿着的小学一年级课本。

哭笑不得的余校长让开路,由她先走。

余校长他们说着话,就到了邓有米的家。余校长在门外喊了一声,成菊出来答应,邓有米还没有回来。邓有米送学生的路最远,有个学生离学校足有十里。来回一趟整整二十里,三个人进屋去说了一会儿话,邓有米就在外面叫门。开门进屋,四人一凑情况,不由得吓了一跳。

真是蹊跷事不凑成一堆,就算不上蹊跷。邓有米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回家后,转身刚绕过一座山嘴,狼群就迎面冲过来。他吓得不知所措,站在路中间一动也不动。那些狼也怪,像赶什么急事,一个接一个擦身而去,连闻也不闻他一下。其中一只小狼,被两边的大狼夹着没路可走,竟然直接从邓有米胯下钻了过去。邓有米让大家闻一下。几个同事站在那里没有动,倒是成菊,弯下腰,真的往他裆里嗅了一阵。站直了时,见孙四海在笑,她也忍不住笑。邓有米跑了二十里山路,出了许多臭汗,分不清是狼臊,还是人臊。

邓有米先前对张英才说成菊的丹凤眼被狼舔成疤痢眼,因为张英才的疑问改口说不一定真的是狼,也可能是野狗。这一次他又说遇到了狼,张英才马上认真地说,以界岭这片大山所存在的食物链,不太可能繁衍出一群狼。邓有米遇上的野兽,顶多是从小就没有人驯养的野狗。邓有米再次认同了张英才的话。

孙四海一听就说起风凉话,界岭小学的教学计划应该修订一下,增加对指狗为狼或者指狼为狗这一新典故与新成语的专题教育。

说到这儿,大家都在笑。

成菊揉着泪汪汪的眼睛说:“真是应了老古话,穷光蛋也有个穷福分。”

(选自长篇小说《天行者》,题目为临时所加,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余校长看到一个人叼着火花一闪一闪的烟头在前面走,这是他受到惊吓后出现的错觉。
B.余校长察觉到老村长的大女儿就在附近,所以就劝孙四海不要再提老村长和她的事情。
C.叶碧秋的母亲来到老村长坟前背诵新学的课文给他听,这一情节紧扣当年老村长的心愿。
D.成菊闻丈夫身上气味以确认邓有米是否遇到狼群的情形,使异常沉闷的气氛轻松起来。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和张英才等民办教师的群体形象,他们身上既有从教者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B.当听到恐怖的“女鬼的笑声”时,张英才搂住孙四海的腰,孙四海又搂住余校长的腰,这一细节真实再现了两人受到惊吓的情形。
C.邓有米送学生到家返回途中遇到狼群一事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掀起了一个小的高潮,可见小说在叙事技巧上非常讲究。
D.孙四海“你这样做就是爱过头了”,余校长“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张英才“食物链”等,这些人物语言给人以身份代入感。
8.小说写余校长夜撞老村长墓碑和人们夜闻“女鬼的笑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有读者读完《天行者》后评价说,小说表现了民办教师的艰难、善良与责任,语言质朴无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②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众狙皆寤。

③其夕,相与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④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①狙:猴子。②部分:部署分配。③寤:同“悟”。④术:权术。⑤道揆:法度,准则。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公所______________
②相与狙公之寝______________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楚有养狙以为生者       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B.使老狙率以山中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不给,则加鞭棰焉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
D.言未,众狙皆寤       出,得其船
12.翻译句子。
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1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注】,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托物言志,以墙头一枝独自盛开的红杏,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愁苦。
B.诗人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不免生出些许伤感和遗憾。
C.尾联诗人联想到长安的杏花,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D.诗篇从眼前的杏花写到往年长安的千万树红杏,两相对比,更显今日凄凉。
15.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