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湖南 高三 一模 2024-05-07 56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数字人(亦称“数智人”)概念于2001年由美国科学家联盟提出。所谓虚拟数字人,就是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也可以说,虚拟数字人是基于语音合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全息投影、实时传输等数字技术设计制作出的仿真式数字形象。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动作捕捉、声音合成等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现在的数字人可以实现对人类形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高度还原,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在数字世界中的表达和交互能力。虚拟数字人可以是现实世界里某位具体人物的数字孪生形象,例如与周杰伦同台表演的“邓丽君”、央广主持人王冠的“分身”数字人;也可以是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并具有感知、表达、互动、娱乐等能力,例如虚拟歌手“初音未来”“洛天依”,或抖音平台上很多虚拟主播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做出部署,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如此密集的信息发布,传递出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的决心。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博物馆推进数字化转型,是由内而外、脱胎换骨地蜕变。这正是我国博物馆在硬件条件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2年7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虚拟数字人“艾雯雯”通过短视频正式和观众见面。“艾雯雯”名字寓意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展示对文明、文化、文物的喜爱,对文博工作的热爱。“艾雯雯”身穿的“新青年”T恤,字样来源于国博馆藏的《新青年》封面,展示了新时代新青年的精神信仰。

不难发现,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都相对简单,以视频展示为主,尚未真正做到与观众自由交互;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后续发展乏力,亟待资金、技术、内容策划等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人应用集中在“宣传展示型”代言人和“观众服务型”引导员的虚拟人应用场景上,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数字人给博物馆带来的新型服务功能,以及其背后存在的问题。

作为博物馆数字人,既需要美观的皮囊,又需要有趣的灵魂。现实案例中,博物馆数字人外形趋同,依旧没有脱离“美女主播”“美女讲解员”的传统形象思维。真正实用的数字人应该是“智慧”的。博物馆在数字人应用探索中应关注美丽外表背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对话中的意图、槽位、语料等设计,专业语料库的建设,等等。数字人的“智慧”问答体现在对每个意图设计和问法语料的丰富程度上。专业语料越充沛,人机对话效果越好。然而,市面上没有一款专门为博物馆或文博单位定制的成熟产品。配套的基础数据不足、导致博物馆数字人只有“颜值”,缺乏“内涵”。技术公司的探索固然重要,但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知识研究与积累、解读更重要。在内容构建中,博物馆要开展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给智慧模型进行“信息投喂”。所谓“博物馆知识”信息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交通信息、开放信息、服务设施等服务型信息;二是展览信息、展品信息、历史等知识型信息。这其中,既有通识,又有专业知识。这些信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收集、整理、解读等处理,并对非结构化的自然语言进行结构化处理。整个数字人智慧模型构建的过程,需要专业的智能化内容生产平台和智能对话管理平台等技术支撑。虚拟数字人的制作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还需要结合大众审美,融合多门学科知识,如心理学、艺术学等,是跨学科的挑战。博物馆数字人组织建设是系统性建设工作,需要博物馆多个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不仅是技术部门,还需要展览策划部门、社会教育部门、开放服务部门、文创开发部门等相互配合。例如,文博专业知识语料库建设,需要将晦涩难懂的内容解读得通俗易懂,需要研究员的基础性研究,讲解员的讲解词撰写,还需要非结构化到结构化的自然语言转化。基于博物馆真正业务的底层需求,打造专属的数字人服务模式,才能使应用场景创新落地。

(摘编自孙芮英《文博数字人创作与应用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是利用多种计算机手段创制的具有多重人类特征的综合产物,在技术支持下,可以拓展人类在数字世界中的表达和交互能力。
B.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博物馆在数字时代的转型做出明确指示,我国博物馆必将彻底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C.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内容策划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无法完全满足宣传展示和服务观众的需求。
D.数字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博物馆要打造专属的数字人服务模式,驱动应用场景创新落地,为观众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数字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在某音等短视频中,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交流的人物可能并非真实的人。
B.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发生巨大改变的必然产物,“艾雯雯”的出现体现了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C.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尚未真正做到与观众自由交互”,是因为专业语料库建设不足,配套的基础数据无法予以“信息投喂”。
D.数字人能为博物馆的服务和展览提供有效支持,未来博物馆数字人创作与应用需要重点关注内容建构、组织建设等方面。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博物馆数字人“有趣的灵魂”的一项是(       
A.“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数字人“岭梅香”很精致,她的服饰材质、布料暗纹、表情形态甚至毛发鬓角都经过了精细打磨。
B.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文物科普工作者“仝古今”知识更新快,语言标准,发音自然,音色恒定,形象不走样,服务不受外界情绪干扰。
C.虚拟数字人主播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作为娱乐主播可以广泛搜寻互联网信息,并自动生成关于明星的八卦信息吸引观众。
D.中国国家版本馆推出的数字员工“沁沁”,“能听”又“能说”,既能为游客实时解答相关信息,又能带领游客沉浸式游览展馆。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表格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部门名称展览策划部门开放服务部门技术部门
配合工作博物馆展览大纲、展品背后的故事挖掘与撰写等讲解词撰写、通俗化解读、观众反馈的汇总与分析等开放服务信息,包括交通、开放、服务设施、餐饮等信息
相关专业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
A.根据材料内容,①处指的是“社会教育部门”。
B.根据材料内容,②处可填“对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提供技术支撑等”。
C.博物馆数字人建设以技术部门为核心,着力搭建专业技术平台。
D.博物馆数字人建设涉及诸多部门和专业,需要多部门联动进行分工合作。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4-05-07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湖与港

周拥军

①黄茅港就像扎着马步在村口的土墙上写标语的亚叔随手写的一捺:深深地锲进陆地的是捺的起笔又细又窄,只能放得下一口水井;靠湖的那头是捺的收笔,宽一些、阔一些,可以并排放得下四五条大货轮。那里连着湖。港外,一湖的水在那里奔着流着。港口,一条矮矮的土堤隔开了湖,也把一湖的奔流隔开了。奔流的湖没有留意港,它太忙碌,有太多的目的地在等着它。目的地很远,动不动就是大码头、大商埠,它得铆着劲跑。港太普通了,还无法引起它的注意。

②没有人知道港从哪里来。这一代的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上一代或上一代的上一代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了解港的人都进了族谱,族谱像湖一样有很多支汉,一个支叉一巴掌大,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写着几代人,要从那里找出港的历史太难了。泛黄的古老的县志里提到过港,但每提到港时,总跟一场洪水或一场饥荒有关。一涉及洪水或饥荒,古老的县志里的文字,不是模糊了,就是欲说还休,让你只能去猜。就像很多族谱里的黄茅港人一样,他们出现,随后就在一场洪水中消失了,族谱里找得到他们的名字,他们最终的归宿,则需要去猜想。

③在黄茅港,所有的离别都和湖有关。

④湖撞进村庄的那个清晨,田在水下、地在水下、房子也一半在水下的黄茅港人只能选择远行。

⑤远行还是只能选择走水路。逆着湖奔涌的方向,一只只摇摇晃晃的船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离开了黄茅港。鼓荡的风如一根根的缆,牵引着这些茫然的船。水在流,岸在移,船在晃,离开时,他们还是青涩少年,归来时,已是满头银丝。最不幸的是村里的汉爹。中年丧妻的汉爹,洪水后,他揣着家里仅存的一瓶酒,挑着一担行李,踏上求生路,一趟远行,从此不知所终,抛下一大堆儿女在泥泞中顽强地生长。每年的清明,他的家人,总要在湖堤上插几朵纸花,倒一瓶酒,声嘶力竭地喊几声,让一个漂泊的灵魂记起来时的路。

⑥湖水终于退了,像丧夫的寡妇,哭着,喊着,跌跌撞撞,一步一回头地极不情愿地退回了湖里,昔日的浓妆艳抹被秋风剥去,它被还原成一条一掐就断的水带,像一个弃妇一样龟缩在湖心。

⑦水退后,湖安静了,堤开始热闹起来。堤也是岸,但它不是古岸,是全新的岸。岸已没有多少了,湖水冲击一次,岸就后退一点,退到湖都忘记它了,它就安全了,湖再也不来打扰它了。它也不再是岸了,有人急急忙忙地在它身上栽上了树,种上了庄稼,再后来,村庄也迁过来了,岸就正式结束了它作为岸的使命。尽管它的名字还带着岸的印记,但它和岸再也没有一点关联了。现在,岸的责任全给了堤,堤其实也不再是原来的堤,原来的堤化成了一堆污泥。替代的堤离原来的堤有一段距离,新堤的位置已到了原来的湖滩上。在这个位置修堤,堤内的那部分滩就不再是湖的了。了解湖的人都明白,夺属于湖的东西,这个决心很难下,但所有的黄茅港人都投了赞成票。湖夺去了太多属于黄茅港的东西,他们必须从滩上夺回来一些。滩是上好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收成,就有了跟湖斗的底气。这样的工程靠一家之力不行,靠一族之力也不行,得靠港内所有人的力量。

⑧冬天来了,雪大片大片地落下,遮盖了湖,遮盖了滩,也遮盖了堤。现在的湖像刚出生的猫一样温顺,但并不是没有任何戒备的温顺。现在,它失去了争斗的能力,只能在雪下窥探,紧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和人斗了一辈子,和堤和岸斗了一辈子,它知道,一点点放松,就会导致满盘皆输。人、堤和岸输了还有退路,不过是从头再来,但湖输了呢?它会比人、堤、岸更惨。湖输了,湖域会被一点点地收束、蚕食,只能像一个刚过门的小媳妇一样畏畏缩缩地活在阴影里。这不是湖的性格,一条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湖,从来没有忍让、迁就和屈服的习惯。

⑨它在等,等一个季节,等一场连绵不断的雨,等一次平山移路的山洪,它知道这道新堤拦不住它。历史上无数次破堤的记录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没有人愿意去翻这些历史记录了,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堤上,都在被堤圈起来的肥沃的土地里。

(有删改)

文本二:

①周拥军是“70后”,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年了。然而黄茅港的水稻和鱼虾养育过他,东洞庭湖的湖风引领着他。三十多年的阅读写作和社会阅历,让他把家乡浸进了自己的骨血,继而行走在家乡的历史长河中,站到一个新的高度审视理解了家乡。他将这些湖、苇、藜、台、岭、垸赋予生命,写出它们的前世今生,它们的沧海桑田。这沧海桑田就是一部东洞庭湖的自然变迁史,一部洞庭湖畔的社会发展史。

②周拥军对前世的叙写是独特生动的,有简笔画的笔法功力;写今生则在生动的叙述之外还选取一些特定场景作了特写镜头般的描画,有工笔画家的风格魅力。在这些自然从容的叙述中,不经意地就把作者对这一历史时段的思考体会呈现了出来。

③周拥军没有回避现代文明和外部世界对目前乡村生活的影响,他直面乡亲们的生存现实,入心入情地塑造他们。这些可亲可爱、挣扎着的农民兄弟生存状态,不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普通人经历的风霜雨雪和夕阳朝霞吗?他们的命运,无不与时代的曲折前行息息相关。

④著名诗评家戴本恒评价道:“周拥军先生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性刚毅而有大节,胸襟气识,具是不凡。”

(选自谌郅文《湖湘气息扑面而来—读周拥军散文集〈一条江的喊〉》,有删减)

6.下列关于文本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港的来历如今已无人知晓,留在县志中的港总是和灾祸相连,让人感慨万千。
B.在黄茅港,所有的离别都和湖相关,因此人们厌恶湖,要夺走属于湖的东西。
C.堤与岸的变化,其实是人与自然的不断交锋,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深刻的思考。
D.作者笔下的湖没有忍让、迁就和屈服的习惯,它等着在下一次的冲锋中重新争夺自己的领地。
7.下列关于文本一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横线部分以“一捺”为喻体,比喻黄茅港内窄外宽之形,湖与港就在这“起笔”和“收笔”间连成了一体,巧妙呼应了标题。
B.第③段承上启下,紧承上文所述洪水对当地居民的深刻影响,引出下文对人和湖的更具体和复杂的关系的描述。
C.第④段“湖撞进村庄的那个清晨”一个“撞”字极有动感,也点明了湖水肆虐的强大的力度。
D.第⑥段湖水“昔日的浓妆艳抹”指的是它夏日里泛滥时的浩瀚景象,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它当时的不可一世,让人无法怜惜它秋日龟缩姿态。
8.诗评家戴本恒评价:“周拥军先生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性刚毅而有大节,胸襟气识,具是不凡。”请以文本一第⑧段和文本二为例,概括分析哪些方面最能突出上述评价。
9.复兴中学文学小组想从文学体式、人文主题等角度编写一本阅读材料,已编写了以下两组,想把周拥军的《湖与港》加入其中一组。请作出选择并阐释理由。
甲组乙组
《边城(节选)》/沈从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茶馆(节选)》/老舍
《荷塘月色》/朱自清
《赤壁赋》/苏轼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2024-05-07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之道,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今夫水之胜火亦明矣,然而釜灊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今夫治之禁奸又明于此,然法守之臣为釜鬵之行,则法独明于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奸者矣。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大臣比周蔽上为一阴相善而阳相恶以示无私,相为耳目,以候主隙,人主掩蔽,无道得闻,有主名而无实,臣专法而行之,周天子是也。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

(节选自《韩非子·备内》)

【注】①末作文巧: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②复除:免除徭役和赋税。③釜篙:古代炊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臣比A周B蔽C上D为一E阴相善F而阳相恶G以示H无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治国之道”的“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治”含义相同。
B.“民无所游食则必农”的“农”与《过秦论》中“囊括四海之意”的“囊”用法不同。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即《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之一。
D.“人主掩蔽”的“掩蔽”与《陈情表》中“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体现的句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富有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百姓贫穷则不安于乡居、轻视家园、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可见“富民”十分重要。
B.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如果百姓放弃农业,那土地也就荒芜了,进而国家也就贫穷了。
C.徭役多,不仅让百姓困苦,还会让臣下势力发展起来,大臣权势强大,定会心生逆之念,这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D.违犯法律、大逆不道的人,大都是尊贵大臣,可是法律防备的、刑罚要惩办的,常都是卑贱之人,这让百姓感到绝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2)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
14.两则材料都提到“安民”,请简要概括“安民”的具体方法和通过“安民”要达到的目的。
2024-05-07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辛酉二月望日雨中作

丘崈

整整一冬晴,雨后不论朝夕。麦陇救得一半,莫妨他寒食。

试看天气定乘除,宽更待三日。桃李且须宁耐,有无边春色。

【注】①乘除:指世事的消长盛衰,词中指耕作时机。②宁耐:亦作“宁奈”,忍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标题,交代了此词的写作时间、自然环境,同时暗含了词人的心情。
B.首句先叠用“整”字,强调整个冬天晴朗无雨,再用“不论朝夕”凸显人们感受。
C.“试看”二句呼吁人们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安排耕作,体现了词人对农事的牵挂与担忧。
D.本词用语清新自然,在简洁明快的描写与叙述中表情达意。
16.本词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都运用了“桃李”这一意象,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词简要分析。
2024-05-07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