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4-05-07 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食类网络文艺在生活节奏全面加速的当下广受欢迎,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青睐它内部呈现出的的内涵。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境实则是人们对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体现出一种更具现代性话语特征的家味叙事。

主创者在关注食物的同时,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挚情感,借美食的味道讲述情感的韵味。风餐露宿、不辞辛劳的食物供给者与大自然相融,将大自然的原生样态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他们对着镜头开怀大笑,展示自己捕获的战利品,每一张笑靥背后都是对现有生活的满心欢喜。这承载着他们劳有所得的成就感、自我认可的获得感和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的幸福感。《风味人间》通过微观视角深度诠释幸福的味道。夫妻店和老字号等常常出现在镜头里,简单的食材在店家们手中变为吸引四方来客的美食,他们的打情骂俏和彼此揶揄成为另一道风景,这是超越美食本身的默契和信任,也是家和万事兴的真实写照。

天地精华孕育万物生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游子们寻觅家乡美食来怀念家乡的人与物,相似的味道让他们实现精神回乡,乡愁得到短暂治愈,思念得以片刻缓解。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与向往还能使散落各地的同乡人相聚,在陌生的城市空间中获得家人般的陪伴。食物成为子女与父母、个体与群体、家乡与异乡的情感联结,是最具地域特色和情感属性的生活符号,并在艺术手法的加持下更具人文气息。

(摘编自郝静静《一句好好吃饭,几多乡思涌上心头》)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入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新故事,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紧密融通,实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消弭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历史距离、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传统文化类短视频通过故事情节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不断引导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定位为中国式的热血与浪漫的某视频账号主打国风+剧情+特效变装,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在主人公与其所扮演的孙悟空、关羽、赵云等角色之间的联结中,传播自强不息、重义轻利、家国情怀等传统价值观,在互联网上获得了众多年轻群体的青睐与追捧。正如一位用户评论道:希望总要被燃起,给每一个努力的人加油!

此外,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还具有文化传播与价值观传承的功能,通过对传统文物的介绍、对古代文明与传统价值观的应用,在镜头的讲述中增进用户的理解与认同。央视系列短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五分钟时间,介绍每一个国宝背后所蕴含的往事。《鹰顶金冠饰》一集,在诙谐幽默的讲解中提升了用户对厚重历史文化的接受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将传统价值观寄托于每一则生动的故事里,在这样的对话中拉近了沉淀上千年的文物与年轻观众的心理距离,实现传统文化的软着陆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形成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从而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因此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传播当下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节奏的生活与美食类网络文艺的“慢”的内涵广受欢迎之间的情境,实则是人们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
B.游子们在异乡的城市谋生,寻觅与家乡有关的美食,相似的食物可以让他们的乡愁得到短暂治愈。
C.内涵丰富、受人青睐的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其传递的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当年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D.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先预设受众群体,再制作相关视频,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食来自劳动者的辛苦,网络视频呈现了食材采集过程,劳动者辛苦的背后有着收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B.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要从人民生活中挖掘新故事,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制作,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才能焕发生命力。
C.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增长迅速,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大 众”走向“分众”。
D.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时间层面上将过去与现在相连,在社会层面上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美食是舌尖上的历史,美食文化是文化长河中一支波澜壮阔的生活欢歌。
B.《寻味顺德》节目通过真实的视觉和听觉、营造的味觉和触觉虚构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家乡场景。
C.美食类网络文艺是一种将美食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寻找食物中独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的文艺。
D.徽州臭鳜鱼是取一斤半左右的鲜鱼,净身抹精盐,码进木桶,压上青石腌制几天制作而成的。
4.当今时代,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破圈”传播?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某美食博主在异乡定居,工作之余,在街头拍摄各地美食的相关视频,视频让观众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被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团长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两边地里的秋庄稼,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湿润的香味。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摞下几丈远。等我紧赶慢赶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儿,他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背向着我。我着恼地带着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他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

我们到了包扎所,得知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得向老百姓去借。所以我请了通讯员,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儿,我手里抱得满满的,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向里“大姐、大嫂”地喊。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我又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这条被子是那位年轻媳妇唯一的嫁妆。通讯员皱起了眉:“把人家结婚被子借来了,多不合适呀!……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摸出两个馒头,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攻击,要付出多大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慰劳了我们几个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一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百姓死封建”,语言描写,既表现通讯员因未借到被子而不满于老百姓的保守,也为他后来得知事情真相而自责、不安作了铺垫。
B.小说对新媳妇神态、动作的描写极其传神。“不笑”“瞅着”既写出了新媳妇对共产党的敬意,又活画出她借与不借被子的矛盾心理。
C.插叙“我”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以想象再现家乡的习俗、童谣,营造和平生活的美好氛围,既增加了小说的抒情性,又衬托了战争的残酷。
D.以第一人称写人叙事,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子、献被子等情节自然地衔接起来,使小说结构谨严有序。
7.关于小说结尾几段中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表现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擦身子,一改先前的忸怩羞涩,可见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已不重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意识占了上风。
B.“一针一针地缝”“依然”“还是”,在这沉默得近乎执拗的行为里,既有痛惜、伤心,也暗含着借被子时给他钉子碰的自责、懊悔。
C.“劈手夺过被子”“气汹汹地嚷”,新媳妇对卫生员意气用事、使小性子,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外在表现恰恰说明她内心的痛苦无法遏抑。
D.她把自己的唯一嫁妆——有着喜庆色彩的枣红色被子,用来包裹战士遗体,这加重了事件的悲剧色彩,体现了作者“以乐写哀”的美学追求。
8.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除了让“布片”这个细节反复出现外,还借助不同的小意象来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逐一分析。
9.李关元在《论茹志鹃的创作》中写道:“《百合花》请英雄走下了神坛。”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蘖,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预、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B.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C.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D.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隋文帝开皇二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
B.出:在文中指任命官职。除、拜、授等也有任命官职之意。
C.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如:僭越、僭妄、僭伪(封建王朝称割据对立的王朝)。
D.再拜:指拜了两次,是最高礼节。也就是先跪下,磕头三次,然后起身,整理着装,接着再跪下,磕头三次,起身。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叫再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办案细心,关心百姓。在担任河东交兵使期间,在五原冤案久而不决的情况下,他到任后立马公正判决,被当地百姓称赞。
B.颜真卿胆大心细,高瞻远瞩。当他预料安禄山定会叛乱后,假托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之名,一面挑选丁壮,增加人手,一面充实府库,准备物资。
C.颜真卿刚正守礼,敢于弹劾。广平王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方才骑上。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
D.颜真卿忠贞不渝,视死如归。李希烈威逼他屈节,颜真卿宁愿赴火自焚也不改其忠贞的志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14.在安禄山发动叛乱的过程中,颜真卿有哪些值得肯定的行为?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秀野种粟韵

朱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雨遍平畴万顷中。

旧喜樊迟知学圃,今看许子快论功。

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

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

【注】①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秀野:朱熹朋友刘韫的别号。②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③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④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手种粟而后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用“阿香”“丰隆”等古代神话传说,抒发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
B.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迎来了耕种的时机。
C.诗人曾为儒家弟子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为朋友耕耘的丰收在望而喜悦。
D.尾联说自己虽年老却身体好,表达漫步田间小路,尽享无穷兴味的愿望。
16.本诗的“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两句颇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