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宁夏 高三 三模 2024-05-08 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范围更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宋代改,设有江南东、西路。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是指广义的文学,则是指与书籍撰写、制作、流通、存藏有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发现、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人的过程。

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

对于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以降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然而,作为重要文化符号的的研究与开发,还有不小的空间。

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的书籍不断向东亚与世界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自中古以降即是书籍生产、流通、存藏的重要区域,造纸、制墨、制笔以及活字印刷、饾版工艺的产生与改进皆与江南地区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一方面,书籍生产依赖于造纸,江南繁茂的竹、木、藤为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

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乾隆年间,四库七阁,江南独有其三。这既是朝廷对文化江南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刺激了江南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是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我国的书籍通过江南这个区域向整个东亚传播,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王勇先生所说的东亚书籍之路

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说明在唐代人眼中,江南吴中的代表元素便是万卷图书十洲烟景。乾隆年间朱象贤《闻见偶录》云:专以鬻书为业者谓之书坊,江南、江西、浙江省有之,他处则无,偶有店铺,亦此三省人也。此皆足以说明,无论是实际的情形,还是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都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含义丰富,包括地理位置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和文化江南,其中“文化江南”一词指江南区域有其特有的文化品格。
B.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宋代设有江南东、西路,“路”就是由唐代的“道”改变而来的行政区域名。
C.“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山水的价值的过程,也是山水融入主体,滋养、形塑人的过程。
D.江南的竹、木、藤和水资源为江南书籍业的繁盛提供了物质资源,而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江南书籍业的繁盛提供了文化资源。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从江南的概念解释引出文化江南的概念,然后明确提出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的观点,论点明确,开门见山。
B.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江南的概念,然后说地理江南政区、经济江南,最后着重叙述文化江南。
C.作者在论述时特别注意概念的明确,比如对“江南”“路”“诗”“书”等概念,都很清楚地加以说明。
D.作者在论述或说明时,采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至迟”等表达形式,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严谨周密的特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任何依据某一时代的江南情况而作出的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的理解与阐释,都可能是片面的。
B.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江南”的内涵是人们探求“江南是什么”的结果,包含着人们对江南的某种期待。
C.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促使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有了它,就有了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的情形。
D.中华文明要想走向世界并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可以借助中国书籍向外传播,因为中国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2024-05-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介呈现出技术先进、平台众多、信息海量、互动性强、传播即时的特点。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接触较多的媒介有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设备,调查显示,将近80%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维持在30分钟到2小时,而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接触和使用媒介,将近90%的小学老师缺乏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指导。

青少年日常接触和使用的媒介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含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其中,娱乐是他们使用媒介的主要动机,他们通过使用媒介消磨时间,获取没有特定目标的快乐,如和同学朋友网络聊天等。

青少年对媒介的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的心理。另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这些都容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很多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他们很难把握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界限,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甚至可能会全然相信媒介世界的内容。由于不具备鉴别能力,青少年容易形成单一化的思维模式,且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想影响其三观的养成,影响日后社会建设的参与。

如今,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参与媒介信息的浏览和评论,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比如明显欠缺创造高质量内容表达自我,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

社交媒体环境下,出于娱乐放松和信息获取等需求,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多元形式主要表现为使用手机等,其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与青少年同行,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梯队,开发可落地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道德素养和接触使用习惯。

(摘编自程瑶《社交媒体视阈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材料二: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这对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媒介认知能力与使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从业者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速度都发生了变化,新闻从业者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播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控制权,根据受众的新闻需求传播相应信息,让更多受众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社会热点。此外,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高度认同感,积极挖掘并报道吸引力强、具有时代感的新闻,促使受众关注并转发新闻,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

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更要具备新闻价值判断力,能够发现新闻线索与呈现新闻价值,切实保障新闻信息质量。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却将实事求是的精神抛之脑后。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博取关注,不惜违背职业道德,捏造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内容,这不仅挑战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底线,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要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专业判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实现良性循环。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交互性等大大增强,这拉近了新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

对社会大众而言,新闻媒体不再高高在上,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并且可以参与社会热点、国际局势等新闻的互动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需要履行自身使命,深入研究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传播符合社会大众需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闻信息,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能量感染他们,并促使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

受新媒体信息量不断增长的影响,海量信息中掺杂着不少虚假信息,新闻从业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甄别信息真伪,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传统媒体需要从多个维度培养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新闻事实,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

(摘编自廖培煌《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提升媒介素养策略研究》)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青少年对媒介的认识需要多方努力,要让他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对媒介的使用更加深入,不再只是浮于表面。
B.时代的进步,让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变得可移动化,同时技术的先进也让青少年对这些媒介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甚至崇拜。
C.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实事求是,保证产出新闻的真实可靠性。
D.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制造、发布、传播新闻,难免会有虚假新闻发布,所以媒体人更需要守住新闻真实性底线,提升媒体公信力。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媒介用途媒介了解媒介辨别媒介参与
青少年使用媒介主要用于网络聊天、游戏等,也有用于获取信息。青少年缺乏对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的认识,觉得媒介神秘,依赖甚至崇拜媒介。不少青少年被网络不良信息欺骗,有些青少年甚至全然相信媒介内容,转发以为是热点的虚假信息。青少年大多能够熟练地使用媒介浏览并参与评论信息,也有少数人为博取关注捏造没有价值的媒介内容。
A.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偏娱乐化,容易影响学习。
B.青少年对媒介常识认识不足,觉得媒介很神奇
C.青少年对媒介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
D.青少年能够积极参与媒介内容创作,但存在为博取关注而制作虚假内容的行为。
6.《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身为当代青年的你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如果你将来选择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又该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4-05-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制琴记

阿占

话说那天下午,胡三背着琴,像侠客佩剑一样,行于当街,去琴行与韩五见面。胡三亮出了琴——一把手作小提琴。琴体的造型和构造比照了欧洲制琴巨匠鼎盛时期的风格,整体弧度圆润。雕工很有自信。琴腰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位置不偏不倚。琴表油漆均匀,不太硬也不太软。琴箱内部处理得同样细致,没有留下任何工具的痕迹……真是一把有样貌的手作琴,韩五心中暗暗叫绝。

爷们儿,你代理的那些机械琴不利于天才琴童形成个人风格,机械琴看上去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饰物,手工琴却是艺术品。我有匠人手艺,你有音乐资本,不如我们一起做琴吧。

是年,胡三五十初叩天命,韩五三十恰逢而立。

胡三看上去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头顶是谢的,常见油光,一张凡夫黑脸。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四十九岁那年,首届国际小提琴节在家门口举办,胡三走了进去,结果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镇住了。太美了!他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那年春节,他用两瓶茅台换回来两摞小提琴图纸,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满地,逐步分解,归纳笔记。二月初二,开凌梭鱼上市的时候,胡三取料、晒料、刨料,继而打眼、锯榫头、组装,把自己放在半成品、木屑和工具之间,一边琢磨一边敲打,不分昼夜。终于,樱花盛开的时候,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当然,第一把琴的音色不均、不圆、不润,自然也就不美。胡三很不服气,他决心一把一把地做下去,于是便有了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到了第五把,胡三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搭档了,于是想起了韩五,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段当街背琴疾行。

与野生的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戴眼镜,不高,偏瘦,食草动物的眼神,一介书生的白面。大学毕了业却没脱下满身的学生气,韩五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知道如何顺着琴的性子捋。没几年,琴行就有了口碑。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性格孤僻,音乐学养却是极高的,侍弄乐器很有道道儿。知音难逢,大多数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直到胡三的闯入,让他预感到,一些期待已久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就这样,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德式老房子中,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韩五这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武一文,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做一把琴至少需要三十五天,而每做完一把琴,胡三都会给自己一个彻底的放松——通常是休息整整二十天,望天、听海、穿风,各种出神。

只有一次,胡三做完琴之后没有休息。韩五去上海参观国际名琴展了,琴作坊里一下子没有了敲打木头的声音,胡三感到很寂寞,便把北墙上的老琴取了下来。这是一把被虫蛀了的老琴,千疮百孔,声音已经喑哑,一直被韩五当镇店之宝供着。

刚修了两天,韩五回来了。

胡三,你疯了!你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你不应该自作主张去修它,你应该先问问我。因为你不了解这把琴对一个家族意味着什么,它是我祖父用命换来的。1914年秋天,日军占领青岛,祖父护送一个叫希姆森的德国建筑师一家乘船返回德国。希姆森将小提琴托祖父保管好,说是家传之物,日后来取。20世纪中期以后,祖父的苦难日子就没有间断过。祖母自缢,父亲和两个伯父因为家庭成分不能上大学也不能参军。祖父把能烧的书都烧了,琴总是藏得很好。最后一次,他从抄家人手中夺过这把琴,跳下二楼的阳台,摔成了残疾。

为了一把琴,去跳楼?

人人都说祖父傻,为了一把琴赔了后半生。

胡三发誓一定要修好这把琴。前前后后修了一年,果然,重生后的琴音绮丽饱满,也沧桑沉郁。韩五感激胡三,胡三倒不好意思起来。

琴作坊开业的第七年,十一岁的小满来了。买不起手作琴的小满经常偷偷跑到琴作坊,只为看一眼漂亮的琴。一天,小满又来了,但他的左臂上戴着孝,黑色布纱像一个死寂的静止符。忽然,胡三说:小满,你想试琴吗?有好几把琴等着你试呢。小满很难把泪水一下子咽回去,可他的眼睛被点亮了。他拉起了布鲁赫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即便是难度最高的第三乐章,小满仍能从容地使用双音技巧,他似乎已经懂得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

小满,你进步太快了!

爸爸走了以后,我一直拉这个曲子。妈妈外表坚强,其实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瘦得很厉害。教琴的老师说这首曲子经常被心理学家用来给病人解除痛苦,我就不停地拉,希望对妈妈有用……

是的,是的,音乐可以救人。小满,你要拉得更好一些。

琴作坊开到第八年,订单越来越多了,胡三、韩五爱挑剔的毛病却越来越厉害——挑剔订单的数量和时间,挑剔琴主的品性。

琴作坊开到第九年,人们说胡三、韩五越来越矫情了,琴做完了当年不卖,放一放,为了声音更好听。

秋天,月亮升了起来。城里的儒商林先生亲自来琴作坊,说:十把手作琴的订单,加拿大的朋友拜托我把这件事办好。请两位老师配合一下。价格翻番儿,时间紧。

胡三接了一句:做不了,情绪上不来。

这两个怪人,一个抬头看着月亮,痴痴地、傻傻地、呆呆地不动。另一个笑了,伸出手指,弹了一下月光,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他们似乎同时想起了那个孩子——小满,还有北墙上的老琴。

小满应该可以参加维尼亚大斯基世界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了吧?

他需要一把好琴。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琴”为线,内涵丰富,既体现出胡三、韩五二人的知音之情,又体现出胡三、韩五、韩五祖父、小满的人性之美。
B.小说人物描写生动细致,如第四段将胡三的外貌与连续动作形成反差,突出他外表粗糙、内心细腻、手艺高超的特点。
C.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向前发展。
D.小说叙述中融入关于音乐的精妙表达,如“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构成了小说散文化的审美维度。
8.小满收到胡三、韩五为他量身定做的琴,并向他们写了一封信。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从小满的角度,将下面的信补充完整。
敬爱的胡三叔、韩五叔:

真心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如果不是你们的善良,我无法仍站在琴声悠悠的舞台上,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至今。

……

除了无私的善良,你们身上各种闪闪光亮,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那一把老琴,是恪守诺言的可贵品质;____________……

我想,这些不仅是我茁壮禾苗所需要的营养,更是当下,很多人都需要的立世良方。

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幸运的小满

9.本文是如何传达出“古典审美追求”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024-05-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鲜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①,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卧荐以为马草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至洛阳,大为延誉,侃遂通显。

(节选自《智囊(选录)·闺智部·陶侃母》)

材料二:

陶侃母得古正之道,发人伦之本,将示教于天下。谓朴散俗坏,乐溃礼,有子不教,不至于道。若失大训,不可登于伟望。乃求师傅,延英茂,终日迫于用,不欲子却客。俄而车盖载止,筑馈并竭。苟失其人,子将不进。计划始成,确然独断。谓发可弃,训不可失。乃金刀既止,黰髪云散。怡然无咨嗟之色,俨若待宾之具。上恐不足以显恭,下未可谓训子。顾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学,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焕乎贤者之业。且礼信仁义,君子之事,妇人何得而知?盖世道大丧,其俗已乱,故妇人贤者得以行其事。千古之下,厥行独明,当时为人之父,为人之母,见斯行,闻斯举,得不激厉乎?苟天下皆如陶母之志,则天下皆陶之子也。盖人谓子幼而蒙稚,不致精训,致悖大乱人纪,良可惜哉!铭曰:发也者,为养之具。宾也者,致教之英。(宗仪)因读唐皇甫持正先生文集,见陶母碑不觉泪数行下。追惟先她拳拳于教子,真陶母之志。是故今翰林承旨蜕庵张先生翥所撰墓铭,有曰:夫家贫,劬力纺续,以给诸子。无废学之辞,自顾不肖。不克勉于学,以成令名,罪莫大焉。

(节选自元陶宗仪《辍耕录·陶母碑》)

【注】①髲,音,假发。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斫诸屋A柱B悉割半C为薪D剉卧E荐以为马F草G遂具H精馔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是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始于西汉,东汉张衡和西晋李密都曾被举荐为“孝廉”。
B.悬磬,材料中意为“极贫困”。磬,本为一种石制打击乐器,状如盘碗,中空无物。后以挂起的磬喻极贫困。
C.阙,本义是古时宫殿前两边的建筑,材料中指帝王的住所,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阙”的意思不同。
D.“翰林承旨蜕庵张先生翥”在材料中是对墓志铭撰写者的称谓,“翰林承旨”为官职,“蜕庵”为号,“张先生”为尊称,“翥”为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逵带着众多人马投宿陶侃家,湛氏将头发剪下卖掉,买来几斛米招待范逵及其仆从,范逵对湛氏非常赞叹。
B.在陶母竭尽所能培养孩子的做法上,陶宗仪看到了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拳拳之情,并被这种情感感动。
C.材料二分析了陶母对待孩子教育方面的情况,既表达了作者的赞同之意,也指出了陶母做法的社会意义。
D.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本应由父亲担当,但由于陶家境况不好,而陶母又十分贤惠,才有了“陶母教子”之事。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
(2)无废学之辞,自顾不肖。不克勉于学,以成令名,罪莫大焉。
2024-05-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