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三模 2024-05-16 10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相关论说,曾引起画坛的轩然大波。随后不久,吴冠中的老朋友张先生以《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予以回应,与吴冠中的文章形成争鸣之势。这场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官司”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但这场争论在AI5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再度被提起,提倡创新者觉得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中国画迎接世界性的改造,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创作,而有些创作者则坚持认为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

对中国画基本问题的探讨,实际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到了五十年代,对新国画运动(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传统国画的改造)及中国画教学方法也有论辩。每一次时代变革发展的现实因素被带入,都会引起有关中国画的争论。中国画在创作上看似容易操作,其他画种包括现代技术都能直接参与进来,似乎笔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吴冠中当年“笔墨等于零”的感慨是针对“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而言,并不是对中国画笔墨的完全否定。其实吴冠中本身精通水墨,笔墨的点线面被他在江南水乡等画面上发挥到了极致,他将笔墨线条运用到了自己的油画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气韵。

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韩拙《山水纯全集》),“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笪重光《画签》),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形成了江潮涌、百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火干的波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中国画本身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国式的笔墨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性,是不可改变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在当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影响的今天,中国的艺术家无意以中国画改造别国的画种,其他的画种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画的特质和本性,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不应改变对方最根本的特质。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画代替不了西画,西画也代替不了中国画。几千年形成的审美观念及语言形式,已经融入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在创作观念上我们是开放包容的,但在核心的理念中,我们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自信,这种传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现代精神。

(选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墨官司”是指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画坛的画家吴冠中和张关于中国画“笔墨价值”的争论。
B.吴冠中精通水墨并在作画时将笔墨的点线面发挥到极致,但他反对脱离具体画面孤立地追求笔墨技巧。
C.中国画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今已形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为世界艺术创作提供了经验。
D.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需坚守不移;脱离笔墨的创作,就不是中国画了,也会让我们失掉文化自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一场“笔墨官司”引出话题,并提出“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以吴冠中本人的创作特点为依据,指出“笔墨等于零”这个观点存在的不足。
C.文章第三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述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D.文章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由特殊到一般,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和5G技术的发展也影响到中国画的创作理念,部分创作者认为中国画应充分利用新技术等与世界接轨。
B.从20世纪初到如今,只有三次关于中国画的论争,而每一次都是由被带人的时代变革发展的现实因素引发的。
C.中国画历史悠久,意蕴丰厚,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国别称呼且保持独立性的画种,笔墨是其最鲜明的体现。
D.我们既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创作观念,与世界上其他画种进行交流互鉴,又要坚守中国式笔墨语言这个底线。
2024-05-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所谓:“一日三餐,人间烟火。”活着就需要食物来滋养,以往我们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可以直接或者间接食用的自然资源,比如谷薯、蔬果、肉蛋奶和菌藻等。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饮食,你可有想过在未来某一天,我们的食物可能是被造出来的吗?

人造食品又叫仿生模拟食品,顾名思义就是用科学手段把原料制作成类似天然食品口味的新型食品。人造食品并不是假冒伪劣食品。提起人造,不少人会联想到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制造的伪劣食品,比如此前报道过的用塑料制作的大米和紫菜。人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具有可食用性和营养价值,区别就在于获取的途径不同而已。所以,人造食品的安全性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人造食品的制造是仿生学原理和现代科技的结合。首先,需要确定需模拟食品的外形和结构,尤其要考虑到食品的用途、口感、色彩等多个方面因素。其次,根据需求准备相应的原材料,如植物纤维、糖类等,并进行筛选和处理。再则,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制造食物,例如3D打印技术和微生物发酵等。

以人造肉为例,可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人造肉又称植物蛋白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而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细胞培养肉,用这种技术获取的肉类更受关注。

2012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科学家马克·波斯特博士,终于在全球首次成功培育出了细胞培养肉。他首先在活着的动物身上提取一小块肉,然后将他拿到的肌肉组织进行过滤,把它分离成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再把需要的肌肉细胞放置在培养皿中,加入血清进行培养。

血清会给肌肉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他命、碳水化合物等,给细胞营造出仍存在于活体组织身上的感觉。细胞利用培养液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进行自我复制与增殖,细胞增多后,会形成带状,就像自然的肌肉细胞在活体组织中形成纤维,最终的组织就如同处理过的无骨肉一样,最终就获得了我们想要的细胞培养肉。

与人造肉不同,人造牛奶使用的是3D打印技术。首先将奶牛的DNA序列打印出来,然后插入酵母菌的DNA序列中。再通过酵母菌的发酵获得了酪蛋白、乳蛋白和乳球蛋白。然后再将这些蛋白质与植物营养物质及脂肪进行混合,最终获取与牛奶相近的液态食品。合成的牛奶与普通牛奶营养价值相差不大,但保质期比普通牛奶明显要长许多。

受地理、季节、气候等条件限制,传统食品获取存在一定限制性。比如,即便再高产的水稻,也要受气象条件和病虫害的影响,产量也无法做到稳定。人造大米则不同,利用食用菌对粗粮进行发酵加工,可以不分春夏秋冬,也不用在乎雨雪冰雹,只需3到4个月就可以获取人造的大米。

无论是人造牛奶、人造肉还是人造大米,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传统食品的营养成分组成和味道,采用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进行复制与模仿。不但绝大部分营养成分与传统食物一致,而且可以根据人类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变更,以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和使用价值。

人造食品和传统食品都将是我们餐桌的主要营养来源。即便人造食品的营养成分与传统食物差异较小,同时也有望在未来进行低成本和批量化生产,但在风味以及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饮食文化方面仍无法取代传统食品。

食物中成分和功能的认定需要时间和过程。随着现代食品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对食品中某些成分及其功能尚未完全深入研究。例如,以往我们认为膳食纤维是人类无法吸收和利用的“垃圾”,但随着对肠道微生物重要性的认知,膳食纤维其重要性也逐渐清晰,乃至于被归结为第七大营养素。

以人造牛奶为例,很多人认为牛奶中87%是水,剩下的就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实际上除了基本营养物以外,还有很多含量极低但有生物功效的活性物质,如具有生物活性的B-乳球蛋白、ax-乳球蛋白、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等。目前,我们的科学研究尚未完全搞清楚牛奶中到底有多少种生物活性物质,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从这个层面而言,人造奶只能做到对牛奶的简单模仿,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替代和超越。

正如电影《流浪地球》一般,当太空旅行时,后勤补给问题最为严峻。人造食品可以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十分有限的空间内,利用有机物和无机物制造所需要的食物。无论是主粮、肉类还是奶类都能够解决。既满足了营养,又能够提供适宜的口感,最重要的是方便供给,可以实现在特定环境下生产。试想,在翱翔于太空中喝一杯热牛奶,吃一块三明治,欣赏外太空的星星点点是不是也是一件美事呢?

人造食品的制造还有一定的壁垒,短期内还无法大量供应。以细胞培养肉为例,证明了利用肌肉在无菌状态下体外增殖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规模尚小。虽然我们可以模仿细胞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并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但体外培养的细胞的稳定性仍较差。细胞的代谢、自我修复功能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所有的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一些变化。

不过,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可能存在双面性,在利用的同时,更要很好把控。前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在科幻小说《永生粮》中有这样的描述,未来人们利用菌类制造出了“永生粮”,只要放在空气里,受阳光照射,就会通过合成氧而生长。而且,吃起来有果酱的味道。饥饿问题解决之后,却带来了其他问题。“永生粮”到处滋生,导致粮食价格大跌,农民破产。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造食品技术在未来大行其道的同时,是否会对传统食品行业产生影响,也当提前考虑。

(摘编自张宇《太空旅行吃什么?人造食品或成未来主流》,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谷薯、蔬果、肉蛋奶和菌藻等都是自然界的天然食品,可以被直接食用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
B.人造食品是一种与天然食品并无差别的新型食品,是仿生学原理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产物。
C.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细胞培养肉,因为更接近天然肉类,所以这类肉比靠大豆蛋白制成的植物蛋白肉更受好评。
D.食品中以前被认为是人类无法吸收和利用的某些成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功能可能会被重新定义。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人们所熟知并习惯了的饮食情况切入,用一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B.文章列举人造肉和人造牛奶的例子,说明不同的人造食品采用的相应技术手段也略有不同。
C.文章讲述马克·波斯特成功培育出细胞培养肉的过程,增强了科普说明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D.文章最后一段启示我们面对人造食品,需要保持理性和审慎的态度,既要看到其价值,也要看到其潜在的风险。
6.相比传统食品,人造食品在制造和使用方面分别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地响着!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写于1959年,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富有暗示性,如杜老头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用精练节省的文字,巧妙地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
B.小说借客店妇女之口道出勘察队年轻人的变化,虽是寥寥数语,却展现了新中国早期建设者的风采,富有浪漫气息。
C.小说反复写到杜老头解放前摆渡时的“不声不响”,凸显他的谨慎与坚毅,也与解放后的“大声大响”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杜老头将老渡船比作历史见证人,虽然渡船会随着时代发展失去摆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8.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功能。
9.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

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才为己任。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

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有删改)

材料二:

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颍水之湄。

(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书A成B奏C御D旧E制F惟G列H官I最J高K者L一M人N公O官P高Q当R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B.处士,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C.“未尝以矜人”中的“矜”与《陈情表》“犹蒙矜育”中的“矜”意思不同。
D.“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中的“与”和《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贤淑,认真教导欧阳修。夫君逝世后,她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让欧阳修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学习作诗。
B.欧阳修学习刻苦用功,才能出众。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于读书,早年展露写作才华,更因为自身文采斐然、生性耿直刚正而“名重当时”。
C.材料一描述了欧阳修读书、参加科举、保全孙觉等事情,属于记叙,语言平实质朴,表达了对欧阳修的赞扬之情。
D.材料二论述欧阳修的气质、见识、学术、才干等,抒发对欧阳修的赞美,因此多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2)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2024-05-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