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演练(三)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三模 2024-05-18 3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上多种语言并存,这是一种人文生态环境。优胜劣汰是一种规律,协同进化也是一种规律。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曾说:应该说,协同进化的观点比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进化论,在反映自然进化时更全面、更准确。这个观点也适用于我们观察当前世界的语言关系。

没有众多语言的并存,几种强势语言也难以形成和发展。汉语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汉语在历史上不知吸收了多少其他民族的语言成分,才得以严密和丰富起来。汉语如果不是通过佛教从印度语言中汲取大量营养,就不会有如下一些佛教典故的成语熟语,如一知半解”“对牛弹琴”“闭门造车”“空中楼阁”“五体投地等。傣语与壮语、布依语属于同一个语支,由于傣语吸收了大量的巴利语词,壮语、布依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因而各自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如果有一天世界上只剩下一种语言,它将因缺少外来资源而粘竭。那将应了施菜哈尔的预言:语言生命经历了产生、成长的阶段,而走向死亡。但施莱哈尔的语言生命学说是错误的。上帝可以把建造巴别塔的人们的语言分化,但谁也没有力量把五彩缤纷的语言同化为一种。只要世界政治是多极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世界语言就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我们对世界语言的前途不必过于悲观。但当前的事实是世界语言在迅速减少,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力保护面临危机的语言,使其在未来的时代继续显示自身的价值,因为它们是各自民族千百年来适应特定环境的宝贵文明成果。

多语言的共存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幸运。只懂得自己母语的人,眼界必将受到限制。18世纪的普遍唯理语法的代表们只看到一种拉丁语,把拉丁语奉为一切语言的语法的典范。这种谬误后来为历史语言学纠正了。20世纪前期博厄斯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更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到萨丕尔写《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的时候,他已注意到语言成分表达的各种类型的可能性,而且明确指出:各种类型又可以无尽地互相组合起来。像英语甚至拉丁语这样比较简单的语言,只能有限度地说明这些理论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我们从庞大的语言仓库里找例子,不只从我们较熟悉的语言里找,也从陌生的语言里找,我们会发现几乎没有一种可能性不是实际上用到的。

先进”“落后的标准来评判语言,这是一种短浅的眼光。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是有人类以来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现存语言间存在的差距是极其微小的,现存的语言都是完善的语言。首先,每一种语言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都能表达出来;其次,每一种语言对于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单凭想象的东西,也能表达出来;第三,每一种语言根据自己语言的逻辑,都可以推理出未来的世界。在本质的意义上,语言之间不存在进步和落后的差别。现有的差别,诸如使用面的宽窄、使用频率的高低、人群覆盖面的大小、拥有信息量的多寡等等,都是社会、文化的原因造成的。只要社会条件具备,每种语言本身所拥有的能量即它的表达和应用功能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结构上的差异、风格上的差异、气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现在还无法作优劣的判断,目前,使用面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这只是一定时期内社会优势的选择,而不是语言构造本身价值的选择。

(摘编自张公瑾《语言的生态环境》)

材料二:

放眼世界,语言文字生态的主要情况可以这样描述;英语在国际交流、新闻舆论、教育、学术等诸多领域都独占整头,在语言技术和互联网上的垄断力更为强盛。英语的一语独大,在帮助国际社会的语言沟通上有积极意义,但是也对语言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构成严重威胁,形成对世界语言的第一波语言压力。其他一些有国际影响的语言,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文、阿拉伯语、俄语、日语等,一方面更加重视国际语言传播,希望在第二语言方阵中获得更多利益,另一方面也在自己本社团内加强语言规范和语言统一,以稳住后方,但也把来自英语的语言压力向其他语言传导。语言压力的层层传导,引发各个层面的语言竞争和语言矛盾,并使得弱势语言更快地走向濒危。印刷术的出现本就大范围地改变了语言生态,一些没有文字的语言被严重边缘化;广播、电视的普及加速了有官方地位的语言及国际大语言的传播,其他语言几乎失去了竞争能力;网络与语言智能的发展为濒危语言保护提供了希望,但是另一方面,也只为少数语言保留了国际应用的空间,且更进一步助长了英语的强势,多数语言只能在小范围内发挥交际作用,甚至最终退出交际领域,只发挥文化作用和用于学术研究。若无有效措施,语言矛盾、语言濒危将充斥着世界语言生活;一些语言、地区和人群将因得不到语言技术的支持而更加边缘化;语言技术用于战争等非和平目的的情况需要引发世界关注。

(摘编自李宇明《当前的语言生态——序<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多语并存这一语言生态环境中,强势语言能通过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成分使自己严密和丰富起来,从而不断发展。
B.每一种语言都是各自民族千百年来适应特定环境的宝贵文明成果,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的结果,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风格与气质。
C.处于第二语言方阵的语言除了更加重视自己在国际上的传播外,还在自己本社团内加强语言规范和语言统一,以应对来自一语独大的英语的语言压力。
D.广播、电视的普及和语言智能的发展在进一步助长了国际大语言的强势的同时,也为那些被严重边缘化的语言保留了国际应用的空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语言濒危,不过前者对语言这一生态危机更乐观,后者谈到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B.萨丕尔知道人类“庞大的语言仓库”是无穷的宝藏,单有英语或拉丁语的知识,就看不到语言的表达包含着那么丰富的内容。
C.英语只是世界上现存成千上万种语言中的一种,它的表达和应用功能和其他语言是相同的,所以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见得比别的语言优越。
D.基于英语在诸多领域都独占鳌头以及对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的现实,我国的外语使用能力和研究水平还亟待增强和提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以英文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和书籍日益主宰世界学术体系。
B.英语现在是世界上学习者最广泛、使用最广泛的第二语言。
C.中国有许多青少年非常崇尚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
D.中国某大学不再将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作为学位授予条件。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弱势语言濒危的原因的一项是(     
A.来自英语等大语言的压力引发了各个层面的语言竞争和语言矛盾。
B.印刷术的出现使一些没有文字的语言被严重边缘化。
C.网络与语言智能的发展没有给弱势语言提供保护。
D.广播、电视的普及加速了国际大语言的传播,其他语言几乎失去了竞争能力。
5.““优胜劣汰’是一种规律,‘协同进化’也是一种规律。”关于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之间的“协同进化”,你有哪些思考?
2024-05-2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演练(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地震前,县里正规划把云中村开发成一个旅游点。大学毕业考上县里公务员的仁钦回村里来说,县旅游局还挂着一张打造云中旅游点的规划图。他说,上山的机耕道要全面加宽,铺上柏油。入村的磐石旁那棵松树要命名为迎客松。旁边要建游客接待中心。里头卖茶和咖啡。田间小路要加宽,要硬化,要方便游客到果园里去采摘,去体验。仁钦说到这里,马上就有人反对。我们进村的路绕那么大个圈,就是为了不占用土地,为了多种一些庄稼。仁饮可以解释,但他懒得解释。他说:那还只是个规划,项目真要上马,县里会派人来讲。我不讲了。

回到家里,妈妈要他对乡亲们耐烦一点。

仁钦说:刚说到要修路,他们就反对。现在的村民,什么都反对,怎么对他们耐烦?阿巴说:乡亲们就是心疼田地嘛。仁钦说:他们不高兴,我还烦着呢。妈妈说:你都是干部了,你有什么好烦的?

仁钦说:我回来看妈妈和舅舅,倒先让他们搞烦了。好了,我不烦了,妈妈给我做最爱吃的!

妈妈就和面,妈妈就从木桶里捞酸菜,切牛肉丁,仁饮自己去地里摘来刚泛红的辣椒,做成一锅酸酸辣辣的汤,把擀好的面片下到汤里。一碗下肚,就把仁钦吃得满头大汗。

仁钦在大学学的文秘专业,他想给领导当秘书。这样进步才快。可工作了几个月,县领导还连话都没对他说过一句。每次有县长副县长在的场合,人们前呼后拥,他都站在十米开外。没有随领导开过会,没有随领导下过乡,更没替领导写过讲话。他主动跟办公室主任表示过愿意做些事情。主任说,不着急嘛,先熟悉熟悉情况,多学习学习,来日方长嘛。

地震了,仁钦的进步比天天给县长写讲话的人还快。

地震中走了的妹妹,还不知道仁钦已经是瓦约多的乡长了。

今天,阿巴要专门去看妹妹。

他沿着云中村这个半山小平地临着峡谷的边缘行走

当年去磨坊的人要走这条路,去沟里砍柴和采药的人要走这条路,把牛羊赶到沟对面草坡上放牧也要走这条路。这条路一多半被柳树、桦树遮住了阳光。潮润的路面上总是布满了脚印。人的,牛羊的。有时候,还会有大型走兽的。现在,这条路上什么脚印也没有。草从两边往路中央蔓延。草不慌不忙。草先让柳树的叶子,桦树的叶子落满路面,去年的压着前年的,今年的压着去年的。草等这些层层叠叠的落叶腐烂,让被云中村人躁了上千年的坚硬路面变得松软,然后,才把根伸过去,才把种子落在上面。最多再过两年,草就能把这条路完全掩没了。阿巴踩着那些落叶往前走。两匹马跟在后面。铃声叮当,在树影四合的路上回响。

花楸树出现了。花楸长着羽状的叶子。春天开白色的花,秋天结白色的果。传说花楸枝头繁密的浆果是熊酿制果酒的好材料。熊攀到树上,用这些浆果把胃塞得满满当当。熊的胃就是浆果发酵的酒缸。熊吃饱了浆果,就一动不动呆在树上,睡在树杈中间。等肚子里的浆果发酵,变成酒。等酒劲冲上头,它们就快乐地拍打胸脯,摇晃树枝。最后,从树上掉下来,在树下昏睡,呕吐。那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阿巴没有见过。但他相信这样的故事。再后来的年青人,到了仁钦他们这一辈,都不爱听这样的故事了,说这是胡说八道。

就在这时,阿巴看到了那道裂缝。地震发生那年,就出现在村后山上,使得泉水干涸。现在,这条巨蛇还在缓慢蠕动身体。在这里,它转身向下。巨蛇在划出界限。

云中村重生的希望三年多前就已破灭。为此,他爬到山上的祭坛前,仰望着雪山,责问过山神阿吾塔毗,怎么忍心把云中村从他怀抱中推开。雪山却一动不动,阿吾塔毗没有说话。

现在的阿巴只感到安慰。根据巨蛇划出的界限。云中村消失的时候,曾经推动云中村水磨的溪水不会消失,压在巨石下的水磨房也不会消失,妹妹可以永远留在山上,就在曾经的云中村旁。

阿巴扶着巨石,走到磨房门口的方向。岩石已经被太阳晒热了,有些烫手。他心头一热,轻轻地叫了一声:妹妹,我看你来了。

没有声音。只有溪水在几十米外飞珠溅玉,奔腾喧哗。

他把额头抵在岩石上,泪水流出眼眶,滑下脸腮。手摸着的岩石热乎乎的,额头抵着的岩石也热乎乎的。阿巴说:妹妹,这是你吗?这是你吗?

其实他知道,这只是太阳把岩石晒热了。阿巴平静一下自己。

草地有些潮湿。他铺一块毡垫,坐下。然后把裕裤打开。他在原来磨房开门的方向,摆上了苹果和罐头。他说:这是仁钦给妈妈的。

他又摆上茶叶、盐和楷粑。他说:这是我带给你的。

他说:我想喝一口酒,你也用一点吧。他把碗里的酒浇在石头上,把剩下的留给自己。他把从仁钦那里拿来的照片靠在岩石上。镜框里的妹妹,就是云中村妇女普通的样子,是瓦约乡妇女普通的样子。她刚用梳子蔽着清水梳理过头发。梳好后,还抹了头油。不是商店里卖的头油,带着隐约的香气。她抹的是用动物油脂自制的头油。散发着动物身上的某种气味。在云中村人的鼻子闻来,这是好闻的气味。但这种气味到了移民村就不行了。现在云中村下去的女人用头油时,都到超市去买。她们都不用这种头油了,免得自己身上散发出跟别人不同的味道。

阿巴对着照片说了那么多话,他说了云中村会消失,说了云中村人全体移民到远处去的情况。他说:只有三家人没去。你知道的,觉珠丹巴家,和咱们的仁钦一样,两个娃娃争气,好好念书,地震还没有来,两口子就到城里去了。还有栽缝家,还有祥巴家。还有率嘎家,一家人都死了,就留下那个爱跳舞的央金姑娘,断了一条腿,可怜的姑娘。我们其余人,都到移民村去了。我也去了。都有三个多年头了。

(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5·12汶川地震后。②阿巴是云中村的祭师,也是仁钦的舅舅。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还没有发生时,云中村曾经被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地震之后,整个云中村都消失了。
B.仁钦本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小公务员,因地震受到提拔重用,却不愿意去祭墓因地震而死的母亲。
C.阿巴愿意相信花楸树浆果和熊的故事,表明了他对神秘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D.有几家人没去移民村,原因不是他们眷恋云中村,而是他们要么早就迁居城里,要么死了。
7.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仁钦之口详细介绍了云中村的旅游开发规划,是为了后面对云中村优美风景的描写做铺垫。
B.反复出现“这条路”,表明这曾是云中村的主干道;地震后,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借草的蔓延表现村子的衰败。
C.写溪水的喧哗和前文写雪山的静默一样,都是借大自然的无情、无言来反衬人们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
D.移民村的女人不再用动物油脂制作的头油,因为她们已融入现代生活,更爱卫生了,阿巴欣赏这种变化。
8.文章后半部分依照阿巴去看望妹妹的路径叙写,写了“临着峡谷的边缘”“花楸树出现了”“阿巴看到了那道裂缝”。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9.“‘告诉’,是瓦约乡的古老习俗。两个人在路上遇见,要是昨天才见过面,就互相把昨天以来的事情告诉一遍。”作者为什么安排阿巴对着妹妹的照片娓娓“告诉”?
2024-05-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演练(三)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楼玄字承先,沛郡薪人也。孙皓即位,出为会稽太守,入为大司农。旧禁中主者自用亲近人作之。或陈亲密近识,宜用好人。皓因敕有司,求忠清之士,以应其选。遂用玄为宫下镇禁中候,主殿中事。玄从九卿持刀侍卫,正身率众,奉法而行,应对切直,数连略意,渐见责怒。后人诬白玄与贺邵相逢,驻共耳语大笑,谤讪政事。遂被诏诘责,送付广州。

东观令华毅上疏曰:臣窃以治国之体,其犹治家。主田野者,皆宜良信。又宜得一人总其条目,为作维纲,众事乃理。臣夙夜思惟,诸吏之中,足委仗者,无胜于楼玄。玄清忠奉公,冠冤当世,众服其操,无与争先。夫清者则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如玄之性终始可保。乞陛下赦玄前愆,使得自新,擢之宰司,责其后效,使为官择人,随才授任,则舜之恭己,近亦可得。皓疾玄名声,复徙玄及子据,付交址将张奕,使以战自效,阴别敕奕令杀之。据到交址,病死。玄一身随奕讨贼,持刀步涉,见奕辄拜,奕未忍杀。会奕暴卒,玄殡敛奕,于器中见敕书,还便自杀。

(选自《三国志·吴书·王楼贺书华传》,有删减)

材料二: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魏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时李绩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绩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有删减)

【注】①或:指万或。三国时吴国重臣,曾官至右丞相。②隐太子:指李建成。唐太宗即位后,李建成被追封为息王,谥号隐,史称隐太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清者则心平A而意B直C忠者D惟正道而履之E如玄F之性G终始H可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又称禁宫,是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臣子等不得任意出入,故名。
B.正道,意为遵循正道,与“屈平正道直行”中的“正道”意义、用法均相同。
C.被,意为覆盖,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锦绣”的“被”含义不同。
D.伪拜,指假装接受朝廷的官职,文中指魏征被俘后假意接受起居舍人的职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玄曾任宫下镇禁中候等职位,受到孙皓重用,后因直言进谏触怒上意,更兼小人诬告,被贬广州。
B.华取表扬楼玄德才兼备、声名卓著,劝告孙皓知人善任,其针对性是明显的,但其建议未得到采纳。
C.楼玄感激张奕不忍加害之意,故能随军征战勇猛异常,对张奕也礼敬有加,最终得到张奕的信任。
D.魏征曾劝太子提防李世民,李世民掌权后非但不予责怪,反而委以重任,体现了政治家的胸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付交址将张奕,使以战自效,阴别敕奕令杀之。
(2)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14.楼玄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的品质?他们的命运为何不尽相同?
2024-05-1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演练(三)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五)

【唐】杜甫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共,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四毛斑。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为避战乱,流寓泰州。②阮籍:三国时人,有感于时局动荡,常独自驾车,至无路处恸哭而返。③庞公:东汉末年隐士。④东柯:指秦州的东柯谷。⑤镊鬓:古人出仕前常有以镊拔白发之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诗人避乱秦州,怀有忧愁幽思的情绪,这与陶渊明“心远地自偏”不同。
B.颔联描写“落木”之景和阴雨绵绵之景,据此推测此诗应作于乾元二年的秋天。
C.颈联表明作者既同情阮籍又欣赏庞公,暴露出思想上的矛盾和由此带来的痛苦。
D.尾联流露出诗人要在东柯谷避世隐居、不再过问政事的想法,消极中蕴含愤慨。
16.清代浦起龙评《秦州杂诗》:“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本诗体现了杜甫哪些“心事”?
2024-05-1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演练(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