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一模 2024-05-19 1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陕西文物资源丰富,为探明何以中国,揭示文化传统,讲好中国故事,陕西考古人孜孜不倦。

陕西省文物局近日发布最新成果——黄河流域发现百万年连续古人类文化遗存。新发现拓展了黄河流域古人类生存演化的时空框架,更加有力地实证了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说。

多年来,陕西持续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石峁遗址、半坡遗址、秦始皇陵等11项考古项目入选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踏入三秦大地,游客可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寻找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青铜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修复现场观看被历史磨损的文物重现光彩……

华灯初上,夜游西安,大明宫含元殿辉煌再现,玄奘西行地图徐徐展开……在大唐不夜城,只需戴上AR眼镜,这些绮丽景象便会呈现在眼前。大雁塔南广场丝路曼舞正在上演,忧若敦煌飞天降临人间,大雁塔下的古诗词街,灯火阑珊之时,诗词璀璨满树,移步易诗,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上演中国式浪漫。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开放三秦,用厚重的文化和蓬勃的发展邀请八方来客,共赴千年之约。

(摘编自《人民日报》《陕西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材料三:

在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沿线,汇聚着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历史景观和文物瑰宝,是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运河文化特色,取得明显成效。如今,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九龙泉里九龙戏水的景观重现,公园布设的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以龙泉禅寺为建筑主体,通过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轴,展现运河源头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充分讲述运河源头的故事。北京段长城是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工程最复杂的段落。古北口长城是京北长城中最为精华的部分,镇域内现存长城主要包括司马台、五里坨等五个城段。为将这些长城点段更好展示给民众,古北口镇结合区域资源先后打造了胜利之路、国歌长城、壮美山河三条主题旅游线路。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之一,自然风光灵秀天成,文化遗产厚重密集,文化脉络贯通古今。如今,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承载之地,北京市石景山区推进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等一批类博物馆建设与培育,多元展示石景山区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的特色。三山五园艺术中心落户三山五园腹地——畅春园西花园旧址,目前该中心已进入布展阶段,包括海淀历史展、沉浸式数字展、文物引进展等,将对公众开放;首钢园区昔日的工业遗存正在焕发活力,成为网红打卡地,而以新首钢为引领,巴威——北锅、石热等京西八大厂全面复兴……一系列建设成果,彰显古都新韵。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古都风韵彰显,三条文化带点亮北京城市文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C.三秦大地重现文物光彩,上演中国式浪漫,邀请八方来客赴千年之约,主要得益于多项考古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D.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将对公众开放,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建设成果点亮北京城市文脉,彰显古都新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一观点。
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谈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点,不过二者论述的切入点并不相同。
C.材料三开门见山,指出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D.材料三认为,古北口镇精心打造主题旅游线路,目的是将这些长城点段更好的展示给民众。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开始栽培粟和黍,研究烧制陶器,用于存放、蒸煮等食物。
B.北魏第一个洞窟—259窟中,中原的人字批顶和印度融入西域的中心塔柱雏形和谐共存。
C.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到之处没有杀戮、抢劫,而是给各国送去茶叶、丝绸等礼物。
D.从距今至少3600年的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字形和读音的演变皆有迹可循。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A.在历史长河中,虽然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但是中华文明却能断而再续,复兴传承。
B.在时间1期间,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以修复遗迹、举办展览、深耕文旅产业为主。
C.在时间2期间,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汇聚文化资源,擦亮古都名片。
D.在时间2及以后的时间里,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创新展览方式必将代替传统展览方式。
5.龙年春晚《山河诗长安》中,李白跨越千年,乘鹤而来,古今对饮,千人齐诵经典。分镜头串连丝路花街东市、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场景,呈现长安文脉,演绎盛世山河。请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节目燃爆全网的原因。   
2024-03-29更新 | 54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瞳孔里的古城

王鼎钧

我并没有失去我的故乡。当年离家时,我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床干净土,我就可以把故乡摆在上面,仔细看,看每一道褶皱每一个孔窍,看上面的锈痕和光泽。

故乡是一座小城,建筑在一片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我看见水面露出的龟背,会想起它:我看见博物馆里陈列在天鹅绒上的皇冠,会想起它,想起那样宽厚、那样方整的城墙。

城墙比河堤更高,把八百户人家严密地藏在里面;从外面仰望,看不见一角楼,看不见一根树梢,只见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阳光下金色灿烂。对这个矩形的图案,我是多么熟悉啊!春天,学校远足,从一片翻滚的麦浪上看它的南面,把它想像成一艘巨舰。夏天,从外婆家回家,绕过一座屏风似的小山看它的东西,它像一座世外桃源。秋天,我到西村去借书,穿过萧萧的桃林、柳林,回头看它,像读一首诗。冬天,雪满城头,城内各处炊烟袅袅,这古老的城镇,多么像一个在废墟中刚刚苏醒的灵魂。

故乡是一个人童年的摇篮,壮年的扑满,晚年的古玩。

据说,我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迁移来此。祖先们本来住在低洼近水的地方,那里盛产又甜又大的桃子。那时,他们家家正在桃林里摘桃子。不知怎么,他们的鞋子湿了。不知怎么,有些人的脚踝浸在水里了。一只黄狗从村中窜出来,游入桃林,望着树上的主人狂吠。有一个人,大概是祖先里面最果敢的人物吧,他高喊一声“快逃命啊!”

祖先们把旧家园抛在脑后,迈开沉重的脚步,踢起一片黄尘。

在那座小城里面,靠近南墙的一隅,有我的第一母校,一所小学。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是地方上的大事,老族长亲自来看新生的一代,银发飘摆,满座肃然。典礼完毕以后,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是老族长带着毕业生由东走到西,由南走到北,在每个有故事的地方停下来,述说先人的嘉言懿行。“天降洪水”的传说,就是从他老人家那里听来的。

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老族长已经相当衰老,但仍坚持那一年一度“毕业旅行”,他说,他要让这些即将长大成人并且可能离乡背井的孩子,对自己的“根”有清楚深刻的记忆。他一息尚存,必定亲临。

他叮咛校长:即使他一病不起,这个节目仍然要由活着的人年年举行,不可简化或免除,校长只好派人去找一轿子,我们跟在轿子后面出发,望着起伏跳动的轿顶蜿蜒而行。坦白地说,我们那时都没有多少历史感,我们爱东张西望,爱交头接耳,爱拧别人的耳朵,爱走出队伍去无缘无故猛敲人家的大门。

老族长的声音喑哑微弱,他的精神已经不能贯注我们全体,所以我们是散漫的、不经心的。老族长说些什么,我大半没有听,不过有一件事我永远不忘记:他带我们去看祖先挖成的第一口井。

好久好久以前,祖先们以劫后余身,漂流旷野,寻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安身立命。终于来到这块高地。祖先们先挖一口井,看看能不能挖出水来,如果有水,那就是天意。

破土之前,他们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当开井的人全身湿淋淋地爬出井口,大叫“有水、水很甜”时,四周有几百人同时诵念叩拜。

井水上升,水中出现了一组又一组人影。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影子轮流倒映在井水里。

但是,我们来时,井水已涸,只有井旁一棵老槐树依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那天天气炎热,我们都往树荫里挤,都站在井旁,看清楚了荒草间有一个黑黝黝的破洞。我也看清楚老族长一脸的虔诚。

古井虽涸,祖宗英灵不昧,当初憔悴褴褛的先人如今已繁衍成衣冠楚楚的大族,荒凉的土丘经营成坚固安全的城堡。站在宽可驰马的城墙上内望,望不尽鳞次栉比的瓦脊檐,望不尽结满知了麻雀的槐柳。那飘着歌声的地方是我们的学校,年年有人在这儿长大,年年有人从这儿跟着族长绕行全镇,认识自己的历史,走在街心,吸两旁门窗散发出来的气味。

烤红薯的香味:

腌肉的香味:

青菜的香味;

陈年老酒的香味。

倘若命运的轮盘就此停住,我们赢定了。②可是轮盘要命地转着,转出一个久久不雨的夏季来。

这时,我在故乡三千里外,道路多坐,亲朋无字,早突的消息是得自零碎模糊的传闻。我听说整个夏季,③故乡的天气异常晴朗,晴朗得可以敲出声音来。我听说池塘干涸了,所有的井也都干了,家家到西郊的小河里挑水。我听说在这要命的时刻,族人疯狂地挖井,挖出来的只是飞尘。当初祖先们惊魂甫定,满脑子都是水灾的恐怖,没料到后世子孙受这般无情的煎熬。

他们中间有一个人,经过祖先留下的那口废井旁边,又看见那棵槐树。古槐已经枯死,那时,城墙里面所有的树都成枯枝。这人大概是族人中间视力最好的一个,他看出老槐似乎又带几分绿意,他用指甲去挖树干,挖掉表皮,里面滑溜溜,黏答答,藏着生命的讯息。

他大叫一声,飞驰而去,完全不顾他要损失多少水分。他说服了那些奄奄一息的壮男来淘这口溜井。他相信井下有水。大家忍死工作,惊恨地说,倘若徒劳无功,他们要杀死提议淘井的人。

这口古井是一个奇迹,它果然冒出水来,复活的泉,大自然的秘密精力,放活了老槐树,救活了全城全族。忽然看见水,人们多么疯狂,多么满足!妇女们把水桶装满,手浸在里面,把婴儿浸在里面,④先是嘻嘻地笑,后来呜呜地哭。

我想,这次大旱,一定给故乡留下许多烙痕,等着我去凭吊、抚摩。可是我不能,我在三千里外,只能捕捉一些道路传闻。

故乡,对于我,又进入传说的时代!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小城建在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从外面仰望是看不到城里的楼和树的,但是一年四季都能引发“我”美好的联想。
B.“我”的祖先因为居住的地方低洼近水,遭遇洪灾,不得不舍弃旧家园,以劫后余身源流旷野,艰苦跋涉,寻找安身之地。
C.毕业典礼后,老族长带领学生们“毕业旅行”,讲述先人的嘉言懿行,但孩子们对老族长的乡土观念和陈旧思想不感兴趣。
D.在旱灾肆虐的时候,有个族人从古槐的绿意中推断出废井可能有水,他们淘出的井水救活了全族,给故乡增添了神奇色彩。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紧承上文内容,是作者对故乡的形象表达,而且单独成段,表达情感强烈。
B.句子②“要命地转着”意在突出时序更替、季节变换,自然引出下文对旱灾的叙述。
C.句子③运用顶真和通感的手法,突出故乡那年夏季异常晴朗、干旱无雨的天气特点。
D.句子④用“嘻嘻”“呜呜”两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写出人们找到水后情绪波动之大。
8.作者回忆故乡时,花费大量笔墨写井,对此你如何理解?
9.有评论说,这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时空的距离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文学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有删改)

【注】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儿子:小孩儿,

材料二: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汉五年,即皇帝位,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节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后A世B贤C师D吾俭E不贤F毋为G势家所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意为封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意义不相同。
B.绝,意为渡过,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义相同。
C.石,表单位,文中表示俸禄的多少,与《五石之瓠》中的“石”意义相同。
D.适,意为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宝物的认知与世俗之人不同,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不要接受大王赏赐的肥沃富饶的土地。
B.伍员在逃亡中得到一位撑着船正在打鱼的老人的帮助,寻而不得后每次吃饭前都要祝祷那位老人。
C.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越精细,就像小孩、贤者;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越粗陋,就像鄙人。
D.汉五年,刘邦登皇帝位,萧何因功劳最大,被封酂侯,却选择在穷苦偏僻的地方置办田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2)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14.材料中提到“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孙叔敖的“道”体现在“以不利为利”,因而能够长久占有土地。那么“丈人”“子罕”和“萧何”的“道”分别是什么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陈瓘

碧空黯淡同①云绕。渐枕上、风声峭。明透窗纱天欲晓。珠帘才卷,美人惊报,一夜青山老!

使君留客金樽倒,正千里琼瑶未经扫。欺压梅花春信早。十分农事,满城和气,管取明年好。

[注]①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空黯淡同云绕”与“孤帆远影碧空尽”都用其他意象来衬托“碧空”的辽阔。
B.“美人惊报”与“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都通过旁人的视角写室外的景物。
C.“使君留客金樽倒”与“丰年留客足鸡豚”,以不同形式体现了主人待客的热情。
D.“欺压梅花春信早”与“春信未来梅已知”都以梅花的开放作为春天将至的信息。
16.这首词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写“雪”,请选取三处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