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开学考试 2024-05-22 7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要素是音韵与文字,画的要素是线条和色彩。这二者之间在题材上并无斗争和比较关系,但是在审美的立场上,二者确实呈现出极强的交叉和关联性。在中国美术史上,诗与画在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握手言和,共同成就了意境相生相谐的文人画境界,成为世界艺坛上独属于东方的文化奇葩。

诗画相谐是指诗歌和绘画能够和谐统一或者拥有平等的审美地位。这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不少的诠释。如苏轼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清代叶燮也有言曰: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在中国古典哲学兼融并包的境界以及文人画传统的影响下,这一概念强调了诗与画在抽象层面的完美统一。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出发,有学者指出:优秀的中国诗画本是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彼此包含的呈现状态,可称为本位即出位’。也就是说,在人们欣赏一幅优秀的中国画时,可以从画面的布局感受到诗的结构,在笔墨的游走中感受到诗的意象,从而体会出诗一般的情味。而当欣赏一首优秀的中国诗时,可以在诗的结构中想象到画面的铺展,在诗的意象中想象到画面的景色。言而总之,中国诗与中国画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存在着孰高孰低的论争,但是从艺术鉴赏的具体实践来看,人们的审美习惯往往将二者视为密不可分的两个艺术门类,互参互鉴早已深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美学中相互联系的范畴往往建立在对立之上,如悲剧和喜剧、美与丑等。因此,西方的诗画相谐观点也往往是建立在对立基础之上的和谐。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曾提出过类似诗如画的概念,原话是:诗就像图画:有的要近看才看出它的美,有的要远看。单独截取一句来看,贺拉斯确实表达了诗歌如同绘画的观点,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贺拉斯原意并不是指诗歌与绘画有着相同的审美功能和审美地位,而是说欣赏诗歌可以采用欣赏绘画的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去代入,从而发现不同的审美体验,并没有从二者的功能和地位出发阐述。但这确实也是诗歌与绘画这两个独立艺术门类被相提并论的源头。

与莱辛同一时期的温克尔曼则从古典主义美学标准出发,认为艺术创作要重现古希腊艺术的荣光,展现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例如,雕像中拉奥孔以冷静的面目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就是对人内在力量的美的显现。绘画也要追求这般诗学的意蕴,而诗则要追求描绘真实。由此可见,温克尔曼对于诗与画的讨论并非如莱辛一般,对诗与画进行高下判别,而是想要调和二者的美学特性,取长补短,从而达到重塑古典美的目的。

欧洲18世纪主张诗画相谐的代表人物是威廉·布莱克,他如米开朗基罗一样,既是画家,又是诗人。他与妻子合作,出版了一本名为《纯真之歌》的诗画集。其中的作品以丰富而瑰丽的形象诠释了其诗歌作品中真实的一瞬。布莱克的艺术直接将诗的文字图像化,打断文本叙述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使文字向着属于空间艺术的图像转化。同时,他的图像则具有流动性,蕴含强烈的叙事色彩,这种将诗歌与绘画大胆结合于平面中的创作,体现了对前代诗如画观念的继承,更在实践层面超越了前代对于二者间融合的简单想象,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邃的意蕴,是诗画融合观念影响下的创作高峰。

无论是诗画相异,还是诗画相谐,其实各种争论的最终目的都是用更恰当或者更美的方式表情达意,从而实现直指人心的目标。从这一点上来看,诗歌的优点是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容纳更多的要素,通过语言的蕴藉,形成整体的氛围感。所以,是否能够依赖文字充分调动起欣赏者的想象力就成了判断诗歌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相比之下,绘画则要依赖在空间的维度上,运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式,在短暂的一个景致中,将氛围尽可能推向高潮、从而使欣赏者感受到诗一般的深长意味,以此使人动情。所以,诗画孰高孰低以及具体诗画如何融合,都需要在具体的作品内容中探讨,因为一切关于形式的假设在内容面前都是无效的。

在图像时代的今天,古今中外的各类诗歌创作都面临着逐渐式微的窘境,而绘画补充进入公共视野,从视觉上发挥与诗歌类似的审美功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如何在图像的传播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诗歌的情味,就成了未来可以探讨的重点。

(摘编自彭雨涵《艺术史中的诗画关系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画中诗歌和绘画的意境相生相谐,二者互参互鉴密不可分,地位完全平等。
B.中国诗、画在抽象层面上完美统一,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兼容并包的境界观的影响。
C.西方最早提出“诗画相谐”观点的是贺拉斯,但他并未论述诗歌与绘画的功能和地位。
D.诗画集《纯真之歌》中诗歌的形象丰富而瑰丽,画作描绘了生活中真实的瞬间画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美学中相互联系的范畴往往建立在对立之上,如悲剧和喜剧、美与丑等,这是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而形成的。
B.有关诗画相异还是相谐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最终目的都是用更恰当或者更美的方式表情达意,因此争论是有益的。
C.要创作高水平的诗歌,充分调动起欣赏者的想象力,需要容纳更多的要素,通过语言的蕴藉,形成整体的氛围感。
D.在图像时代的今天,绘画代替诗歌占据了公共视野,因此未来就没有必要探讨诗歌创作中融入绘画元素的问题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
B.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陆机
C.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晁以道
D.诗文书画,相为表里。——方熏
4.文章在论述西方“诗画相谐”时有何特点?
5.根据文章结尾“如何在图像的传播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诗歌的情味,就成了未来可以探讨的重点”,结合全文来看,以前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2024-04-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麒麟

王琼华

裕后街新开一典当铺,叫裕祥楼。

老板姓邓,名大礼。私塾先生“白胡子”说:“其名乃取意于‘大道之行,礼当为先’。”然此并非“大礼”之本义。邓大礼的母亲,婚后七年一直未孕。在族亲撺掇之下,邓家已写好休书。恰在此时,其母忽见喜脉。邓大礼出生前一日,其父却死于非命。其母这些年受尽凌辱,即便有丧夫之痛,仍将儿子取名“大礼”——她感恩老天有眼,终究给她送了一份天大的礼物。

时隔多年,新上任的县长见邓大礼长得清秀,两眼有神,便让他做了自己儿子的书童。

县长的儿子叫李富贵。

那年,李富贵考入省城一大学。离开裕后街时,他仍将邓大礼带在身边。

李富贵大学毕业后,即被一政府要员看中,授以官职。他入职当天,便让邓大礼独自回了裕后街。

过了半年,邓大礼将临街的祖屋改成了典当铺,即裕样楼。

裕祥楼的生意很快火爆起来。街坊们都说,是店内摆放的一块大屏风造就了满屋好风水。又说,裕祥楼砌柜台时用了鲁班所推崇的大吉大利的尺寸。当然,更多的人说是邓大礼做了十几年的书童,沾足了李富贵与生俱来的富贵之气,何况人家名字就叫“富责”呢?

街坊们时不时便会听到李富贵如何受到要员器重的说法。“李富贵这辈子会大富大贵!”邓大礼时不时会附和一句。他还承认,是李富贵带给了自己好运气。

街坊们很快发现,邓大礼经营典当行很讲诚信,也很守规矩,从不将人家所当物品故意贬低。

这日,一个西装革履、戴金丝框圆眼镜的男子走进裕祥楼:“邓老板,生意可好?”

邓大礼定睛一看,竟是李富贵:“什么风把李大公子吹回来了?”

李富贵坐下后,邓大礼上茶,笑道:“听说公子现在很风光。”

“所以,我要把你接到省城去享福。”

“邓某出身微末,怎能受得起荣华富贵呢?”邓大礼的话说得很谦卑。

李富贵听罢,一脸愠色。他有些阴阳怪气地说:“如今财大气粗,还真忘了这好命怎么来的?”

“公子带给的好,邓某一辈子铭记!”但他仍没答应跟随李富贵前往省城。

李富贵怒道:“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不敢。不敢。”

李富贵甩手离去。

邓大礼站在门口,愣愣地往街上看了老半天。

过了两日,一陌生男子走进裕祥楼,说要当东西。他从包袱里拿出一只深黄色的麒麟摆件。邓大礼以为这是个铜质的摆件,接过一看,张大了嘴巴——这麒麟竟是黄金所制。

裕祥楼开张以来,第一次遇到这般金贵之物。

他有点儿犹豫。

金麒麟最终被邓大礼留了下来。因为陌生男子哭哭啼啼说了一番理由,让他难以开口拒绝。

陌生男子离去后,邓大礼捧着麒麟仔仔细细地看,终于认定这麒麟并非真金制作。他刚才看走眼了。不过,这东西做得很费心思,几可乱真。他倒抽一口冷气。

三日后,李富贵突然闯进裕祥楼。其身后,几个警察押着当麒麟的那个男子进来。

李富贵大声道:“这惯贼偷了我家祖传的金麒麟,说是当到你店里来了”

警察警告邓大礼:“如不交代,视同窝藏赃物,与盗贼一并处置!”

邓大礼听罢,认真看了一眼李富贵,然后从柜里捧出一只麒麟,递给李富贵。李富贵抓起麒麟扫了一眼,便摔在地上,嚷道:“假的!”

“怎……怎会是假的?”

“你私下调了包,竟敢把一只铜麒麟当成金麒麟来骗我,是想让自己的脑袋搬家吧!”

警察忽地端枪对准邓大礼。

邓大礼镇定地说:“你不妨找金匠来验证,看看是金麒麟还是铜麒麟。”

金匠来了。

很快,金匠说:“没错,是金麒麟!”

李富贵很愕然。他看到邓大礼一脸平静,便有些泄气,悻悻地说:“你邓大礼眼毒,下手也快呀!”然后,他挥挥手让旁人都出去。

邓大礼说:“你成心设下圈套,拿出一样假东西来当,要诈得我倾家荡产,再治我大罪。”

“谁让你不跟我上省城!”

“从读私塾那天开始,到念大学,你一直讨厌写文章。先生留下的作业,都是我替你完成。甚至呈给那位要员看的文章,你也让我来写。我实在不想再写了!”

“既然你都帮了我十几年,再帮我一段又如何呢?”

“看来这段时期至关重要。”

“李某不打妄语。我的恩人跟上头推荐了我,上头正在考察,我需要你帮我。”

“之后便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所以……”

“但我真的不会再帮你了。”

“看来你忘了,你的一身才气是从何而来?”

“拜你所赐,我能读书,对此我深感万幸。这尊我找人赶制的金麒麟,已耗尽我多年积蓄,送给你,算是我连本带利还给你的学费。从此,我不再欠你李富贵一分一毫。”

“你太绝情了!”

“谁绝情?上个月,我接到老师的来信,说你带兵抓了好几位老同学。他们哪儿有错?无非为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事让我有揪心之痛,即便再为你提笔,也是下笔无神。所以,这文章我是没法再写了。”

李富贵见话已说绝,抱上金麒麟,沮丧离去。还没走到街口,他咬咬牙,仍不解恨,招手让等在街口的警察过来,对他们说:“快去,把那家伙给我带走!”

但警察没抓到邓大礼。

邓大礼猜到,李富贵一定会很快派人来抓自己。李富贵一离店,他便立即从当铺的后门离开了。

很多年后,李富贵在省城再次见到邓大礼,但他抓不了邓大礼了,反而成了邓大礼擒获的一名俘虏。这时,邓大礼已是解放军中的一位老战士——当年,他逃出裕后街,便参加了湘南红军游击队……

(选自《小小说选刊》)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邓大礼的母亲受尽凌辱,生下儿子后,感恩老天给她送了一份天大的礼物,为儿子取名“大礼”,来化解丧夫之痛。
B.邓大礼典当铺生意火爆,是由于柜台用了鲁班所推崇的大吉大利的尺寸以及他沾足了李富贵与生俱来的富贵之气。
C.邓大礼预判了李富贵要陷害自己,收下了铜麒麟,耗尽多年积蓄找人赶制了金麒麟,作为学费连本带利还给李富贵。
D.李富贵一离开裕祥楼,邓大礼便立即从后门逃出了裕后街,参加了红军游击队,说明他对李富贵的为人非常熟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为人物取名很有讲究,“大礼”两字可认为取自“大道之行,礼当为先”,说明了“大礼”的含义,也暗示了人物性格。
B.小说善用虚词,如“一直未孕”“已写好休书”“忽见喜脉”“却死于非命”中加点词的运用使邓大礼的出生过程极富传奇性。
C.小说善用表情与语言描写刻画人物,“一脸愠色”“阴阳怪气地说”等描写,刻画出李富贵喜怒无常、自私自负的性格侧面。
D.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浓缩了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的描写典型、集中,小中见大,反映了时代浪潮和历史趋势。
8.小说以“金麒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9.小说写作中有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说,即妙用伏笔。这篇小说在运用伏笔方面很有特点,请举两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2024-04-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姜)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也,上世所谓贤君也。”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节选自《六韬·文韬》)

材料二:

尧之世,洚水为害。以意言之,尧之为国,当日夜不忘水耳。今考之于《书》,观其为政先后:命义和正四时务农事其所先也未乃命鲧以治水鲧九年无成功,乃命四岳举贤以逊位。四岳称舜之德曰:“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尧以为然而用之,君臣皆无一言及于水者。舜既摄事,黜鲧而用禹,洚水以平,天下以安。尧、舜之治,其缓急先后,于此可见矣。使五教不明,父子不亲,兄弟相贼,虽无水患,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使五教既修,父子相安,兄弟相,水虽未除,要必有能治之者。昔孔子论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之圣人,其忧深虑远如此。世之君子,凡有志于治,皆曰富国而强兵。患国之不富,而侵夺细民;患兵之不强,而陵虐邻国。富强之利终不可得,而谓尧、舜、孔子为不切事情,於乎哉!

(节选自苏辙《史论·尧舜》)

【注释】①垩:白土,此处用作动词,以白土刷墙。②甍:屋脊。桷、椽:放在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条,圆的叫椽,方的叫桷。楹:厅堂的前柱。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粗劣之饭菜。④洚水,洪水。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命义A和正B四时C务农事D其所E先也F未乃命G鲧H以治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衣服,穿衣。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使其从者衣褐”的“衣”用法相同。
B.也,表停顿。与《师说》中“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也”用法相同。
C.友,相爱,交友。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友”词义相同。
D.殆,危险。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如何治国,姜太公以上古贤君帝尧治理天下为例,详细回答了他的问题。
B.材料一描述帝尧治理天下时的情景,以尧自身衣、食、住等具体表现,来高度赞美其作为君主的美德。
C.材料二认为尧治理天下以农业生产为先,然后是选拔贤能,君臣交谈不涉及水患,根本就不重视治水。
D.材料二中批判为“富国”而去侵夺百姓,为“强兵”而去欺压凌辱邻国的做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
(2)舜既摄事,黜鲧而用禹,洚水以平,天下以安。
14.材料二说“民无信不立”,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君主如何做到“取信于民”。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春日即事

王安石

人间尚有薄寒侵,和气先薰草树心。

丹白自分齐破蕾,青黄相向欲交阴。

潺潺嫩水生幽谷,漠漠轻烟动远林。

病得一官随太守,班春无助愧周任

【注】①班春:颁布春令,指古代地方官督导农耕之政令。②周任:周时大夫,后世为官从政者多以其人为楷模。

15.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扣题目,写春天虽已到来但还有薄薄的寒气,准确把握住了气候特点。
B.次句写天气和煦温暖,薰开了草木之心,以引出颔联的详细描写,结构严谨。
C.颔联和颈联选取花朵、树木、溪水、幽谷、轻烟、远林等典型事物以写春景。
D.尾联写作者得了重病,无法随太守去颁布春令,觉得有愧于提拔自己的上级。
16.这首诗颔联、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