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一模 2024-05-25 17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都消失已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装。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以成为少数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

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 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汉族服饰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与此同时,承载汉服记忆的穿着群体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这也导致汉服的样式对当代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体的着装,而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汉服源于韩服”。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都经历了应用场景的转换。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些人视之为被现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

材料二: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禒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第一个“平”字:指汉服运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身裁片肩线相连呈平面结构,整件衣服平铺时呈现出中线对折的形态,不论服饰的款式如何变化,都坚守“平裁对折”这一制衣理念。

第二个“中”字:指汉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缝,体现了左右均分、守正执中的民族身姿和文明形态。保持中缝对称的剪裁习惯,与其他民族服饰形成结构性差异。又因前后中缝与地面垂直,被赋予“刚正、公平、正直”的含义。

第三个“交”字:指汉服穿着时通过“相交”完成闭合,如交领是左右襟交叠,裙腰是左右围合,裤腰是两片重叠等。衣裳叠穿、衣身前后闭合,也被赋予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的含义。

第四个“右”字:指左衣襟向右闭合固定后的外观形态和习俗,这一原则扩展到下装也是向右侧交叠闭合固定。“右”作为汉服的本质特征之一,蕴含了文明有序的观念。衣襟向右掩视为阳,表示在世的人;衣襟向左掩视为阴,表示故去的人。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反映的正是当时汉民族服饰“右衽”的特点。

第五个“宽”字:汉服的用料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形成“松袼宽摆”的特征,袖根宽松使腋下能自由运肘,裳或裙摆是腰围的两倍以上,形成文质彬彬、君子之服的形象,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气韵。

第六个“褖”字,读作 tuàn,字意为衣服缘边,是一种包边工艺。古人认为衣领若不加缘边则为粗陋之服,称之为“褴”;如又加以缝补,则称“褛”,成语“衣衫褴褛”形容生活困苦。现代汉服礼服传承《周礼》之制,保持“续衽钩边”的结构,即前衣襟加接一幅和缘边,遮掩交叠之处有传承礼义之邦的含义。

第七个“合”字,即“腹手合袖”,约束袖长和仪态。特别是礼服,根据《玉藻》和《深衣》篇的记载,“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指袖长遮住手外能反折至肘部,双手合拢时袖子褶皱堆积,袖口左右相合,阴阳互补,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

第八个“缨”字,字意泛指用于固定的带状部件或穗状饰物,也是衣襟的固定方式,不同于西式服装的单纽式或拉链固定式,而是采用衣带或佩绶等部件收束和装饰,若用纽扣则隐藏于不起眼处,形成隐扣系带,佩绶结缨的衣冠风貌。

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和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会使一些人对汉服产生误读,认为汉族没有民族服饰。
B.因为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所以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
C.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褖合缨”的典型特征,其中外观上的“松袼宽摆”特征,蕴含了“阴阳互补”的文化内涵。
D.汉服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飘逸的美感,所有部件和结构都能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不仅能彰显服饰与礼仪之美,在黄帝时期它还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之一。
B.古代汉服起源于黄帝,经周朝建制,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于清初消亡。
C.旗袍、中山装、新唐装等服装虽也具有传统元素,但其本质上都不是汉服。
D.汉服与西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这与双方制衣理念的差异有关。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汉服被误读”的一项是(     
A.某大学拍摄“民族大团结”合影照,其他民族的学生都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汉族学生却身着 T 恤和长裤出场。
B.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黄帝创制衣裳之后,周公制周礼而天下治,汉服成为礼仪的载体。
C.今天有些人认为汉人穿的衣服就是汉服,有些人认为汉服的款式一直在变化,还有些人甚至认为“汉服”这一概念不存在。
D.中国画手在外网公布了几张古风画作,韩国人认为画中的明制帽子使用了韩服元素,并在网上发表言论认为汉服起源于韩服。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最符合现代汉服主流典型特征的一项是(     
A.B.C.D.
5.现代汉服如何“在重构中传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建议。
2024-05-2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弱水河的守望

朱湘山

①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跋涉千里,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在弱水河畔与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藉沙漠,让跋涉者的灵魂为之震颤。

②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幻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只为在茫茫瀚海描绘一幅如痴如醉的奇瑰画卷。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膜拜,培育它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

③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

④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万般。粗壮的几人难以合抱,挺拔的七、八丈之高,怪异得似苍龙腾越,令人叹为观止。就连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壮龄的胡杨,叶片又变成卵形、阔卵形或三角形,犹如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年的胡杨,叶片才定型为椭圆形。更令人称奇者,在同一棵胡杨树冠的上下层中,还长着不同形状的叶片,因此,又称“异叶杨”。

⑤初春,额济纳绿意未显,来到弱水河,两岸胡杨黑瘦,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一半沙。春意近了,再来弱水,凭栏远望,弱水变成了欢快的河流,两岸红柳、芦苇、梭梭草争先的绿着,胡杨林里也多了不知名的鸟,啾啾唱在岸边。

⑥暮春初夏,弱水河变浅,两岸却悄然绿满,沙枣开花、胡杨吐绿,野兔栖息,绿草丛边罗布麻花、羊萝泡花团锦簇。

⑦入秋再看弱水,两岸黄羊、骆驼悠然于野,额济纳城有了最美的秋色。当第一场秋霜降临,大片的胡杨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经过弱水河的滋润洗礼,当漠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浅黄,继而又变杏黄了。登高放眼,弱水似带,穿行在胡杨林中,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高高低低,斑斑斓斓地漫及天涯,汇集成金色的海洋。秋风乍起,叶片飘飘洒洒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

⑧入冬,天寒地旷,弱水跟着蛰伏,黄沙裸露,萧疏凋零。

⑨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苦难激活了生命中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原始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胡杨和弱水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

⑩弱水河没有黄河的阔大绵长,河水在这里最宽五十米,甚至不能容纳船只通行。没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远景,孤独是戈壁留给弱水的最深馈赠。

从航天城到额济纳,是弱水河整个生命中最艰涩的一段,它那亮丽青春大都消磨在这段流程中,阳光因风沙而呆滞,戈壁滩的黄沙层是一种松燥的质感,那是渴望被滋润被撕裂的神情,一切都在等待着滋养哺育,弱水母亲也因此变得清癯瘦弱。但这两岸连绵百里的胡杨树,却顽强地存活着。

弱水河看似柔弱,带着令人怜惜的疼。西晋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鸿毛”,意思就是载不住鸿毛的柔弱之水。事实上,弱水河没有想象中弱不禁风,她是脚踏千里的戈壁母亲河,她有高贵的血统,出生 4000 米以上,飘然而下,寂寞的奔向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其水不胜鸿毛”的弱水不追求形式上的翻滚激流,安静是对戈壁荒漠最深情的表达。在弱水河边,总会看到沿河行走的羊群,河到哪里,人和羊群就跟到哪里,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多民族的儿女在这里邻水而居。弱水河孕生灵、育人烟,为荒漠戈壁播洒生机和希望;弱水河世代陪伴着沙漠和胡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片鸿毛足以承载最深情的厚重。

弱水河是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成仙的圣地。祁连苍茫,一牛悠然,日暮苍山远,一鸟翔九天,老子李聃跃牛于祁连之巅,群山绵延千里。顺冰川而走,流水潺潺,李聃乐而忘返。沿河西行,河面无奔流之势,却行千里之远,无繁华息壤,却见牧羊自足而乐。李聃登海而望,不禁感叹“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如若此河,中土有解”。弱水虽被繁华遗忘,历史却一直惦记着她,老子骑着青牛成仙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西汉的张骞走来了,带着大汉气象,弱水无声,驼铃阵阵,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走来了,遗失在弱水边的经卷入水化成胡杨三千……而今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发出欢快的破冰之声。

来到戈壁,就喜欢上了弱水河;来到弱水,就爱上了胡杨。弱水是心里的一条铁马冰河,装着天地苍茫;胡杨是生命的抛光,岁月为马,驰骋在千年戈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不同的“年龄”段写胡杨树叶的独特风采,体物细腻,形象生动。
B.胡杨和弱水都带有苦难的特质,又都有抗争的活力,都代表了地域特色。
C.文章主体部分从不同的季节来描写弱水河及河畔别样的景色,富有层次。
D.第⑭段写了今天弱水河畔的现代化气息,突出了历史上它的落后与沧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极富气势和画面感的语言介绍弱水河,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胡杨林,意在表现茫茫瀚海中胡杨的屏障作用与顽强精神。
C.文章运用比拟展现了弱水河与胡杨的关系,以与黄河的对比凸显弱水河的狭窄与孤独。
D.本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意,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多用整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8.作者在第⑫段引用《大荒西经》的传说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如何理解标题“弱水河的守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4-05-2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者,在上所以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注]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节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注]复卒:免服兵役或免纳赋税。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令A臣轻B背其主C而民易D去其乡E盗贼有所F劝G亡H逃者得I轻资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文中指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牧”词义不同。
B.周,文中指周游、环游,与《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周”词义不同。
C.劝,文中指鼓励、勉励,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劝”的词义相同。
D.文,是具有褒扬意义的谥号,《齐桓晋文之事》中齐桓公的谥号“桓”也具有褒扬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粟米从地里生出,按时节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可成。贤明的君主应该看重五谷,看轻金玉。
B.让百姓因为给官府交纳粮食而得到赏赐或受到处罚,这样富人可得爵位,农民可得钱财,粮食可得流通。
C.文中列举了神农氏、尧、舜、禹的事例,其目的在于强调君主应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D.文中引用了《管子》、丈人、《传》中的相关表述,从不同的角度一再表明勤于农事的重要意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2)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重农安民之法,请分别简要概括。
2024-05-28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本词写于庆元三年(1197)村居铅山时。②鸂鶒:水鸟。又名水鸳鸯。③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后又改为五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破”一词描摹出鸥鸟轻盈的情态;次句“争”字写出了鸟儿戏水的热闹的场景。
B.上阕从景物入笔,描写鸥鸟飞翔与鸂鶒争浴的景象,以动衬静,凸显了山居环境的幽静。
C.描写飞泉运用了借代和夸张手法,与“一泓澄绿”照应,景物层次丰富,画面显得灵动。
D.下阕中的“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都有引出对后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16.前人评述“若要”二句为全篇题旨所在。这一观点在本词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