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三模 2024-05-25 1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后,中华美学融入许多西方美学因素,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如果深入历史作细致考察和分析,会发现在西方现代美学确立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20世纪初中国美学家在接受西方美学时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众多西方美学术语和思想顺利融入现代汉语言和中华文化之中,并且能够与中华传统美学进行对接,而中华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吸收也没有造成其与中华传统美学的断裂。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美学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在一些流行工具书中,我们很难见到中华美学词条。例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都有日本美学词条,但没有中华美学词条,日本美学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就将它的特征描绘出来,但我们很难找到一组概念来概括中华美学。这跟中华传统美学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国际化有关,也与中华美学丰富性和开放性有关。不过,这不是中华美学的缺点,是它博大精深的体现。从艺术风格或审美范畴上来看,中华美学和艺术的呈现已经十分丰富了。《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中列举的审美风格或审美特性都多达24种。

中华美学拥有如此丰富的审美范畴,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长的文明。尽管人类历史上也有其他古老文明,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有过中断,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中华美学中丰富的审美范畴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地域差异也导致了审美范畴多样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偏好。而且,中华文明在轴心时代形成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若干思想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儒家、道家以及在佛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宗,对中华美学影响深远。

尽管不同美学史家对欧洲现代美学有不同界定,但核心概念不外乎无利害性、想象、趣味、崇高、内在感官、美的艺术等。表面上看,这些概念都源于欧洲,但它们实际上是18世纪欧洲多元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们大多可以在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渊源。

不过,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不在于它是由一系列特定范畴组成的,而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任何特定范畴,不管它们多么有弹性,都有可能因为经典化而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从而失去它的现代特征。在风格矩阵中,对任何风格的界定都建立在与其他风格的关系的基础上,风格数量越多,对任何一种风格的界定越难。要在中华美学风格矩阵中做鉴定,就需要高度发达的识别力和感受力。

(摘编自彭锋《中华美学是丰富又开放的美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B.对于欧洲现代美学,不同的美学家有不同的界定,就形成了不同的核心概念。
C.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文明来说,中华文明延续的时间最长,其历史没有中断过。
D.“日本美学”很容易用物哀、诧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来进行描绘概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华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中华美学丰富又开放的特点。
B.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地域差异、思想形成等论证中华美学审美范畴的丰富性。
C.对风格矩阵的解说是为了论证美学的现代特征会因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而失去。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举了“日本美学”词条和《二十四诗品》的例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华美学有丰富性和开放性,所以西方学者对中华美学难以用一组概念来概括。
B.地域、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虽有所不同,但造就的中华美学的审美风格相同。
C.对欧洲现代美学界定的核心概念虽源于欧洲,其渊源却都可从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
D.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主要是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而不在于它的组成范畴。
2024-05-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

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从使用方面看,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战国晚期到两汉,一种半规型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其中以江陵马山楚墓出土、朱黑两色漆篾编成的最为精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塵尾”“塵尾扇”“羽扇比翼扇相继出现。羽扇前期本由鸟类半翅制成,后来加了长木柄。是领队的大鹿,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塵尾有领袖群伦含义。比翼扇又出于塵尾扇,上端改成鸟羽,为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升天下凡翅膀的象征。

隋唐时,纨扇起而代之,广为流行。纨扇亦即团扇,主要以竹木为骨架,制成种种形状,并用薄质丝绸糊成。南北朝时,纨扇扇面较大,唐代早期还多作腰圆形,近乎塵尾之转化。唐开元、天宝以来才多圆如满月式样。纨扇深得闺阁喜爱,古代诗词中多有反映,如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借团扇刻画出少女种种情态或愁思,可见扇子的功能已大为扩展。

宋元时期纨扇尽管还占主要地位,且更多样化,但同时也出现另一新品种折叠扇,即折扇。南宋时生产已有相当规模。但扇面有画的传世实物连同图像反映、画录记载,两宋总计不到十件,元代更少。这种情况也许因当时多用山柿油涂于纸面做成油纸扇,不宜绘画,只供一般市民使用;或与当时风习有关,虽也有素纸折叠扇,但只充当执事仆从手中物,还不曾为文人雅士所赏玩,因而尚未成为书画家染翰挥毫的对象。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保留了大量元人生活情景,折叠扇仍只出现于小市民手中。

到了明代,折扇开始普遍流行,先起宫廷,后及社会。明永乐年间,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产约两万把。早期扇骨较少,后来才用细骨。扇面有加金箔者,特别精美的由皇帝赏给嫔妃或亲信大臣,较次的按节令分赐其他臣僚。近年各地明代藩王墓中均有贴金折扇及洒金折扇出土。浑金扇面还有用针拨画山石人物的,极似倭扇格式。也有加画龙、凤的,可能只限于帝后使用。至于骚人墨客等风雅之士,讲究扇面书画,使之更近于工艺品。当时的川蜀及苏州都是折扇的主要产地。折扇无疑已成为明代扇子的主流,影响到清代,前后约三个世纪之久。

歌舞百戏用扇子当道具,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歌扇已成为诗文中习用名辞,杂剧艺人不分男女,腰间必插一扇;元杂剧中扇子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道具,习惯上女角多用小画扇,大臣儒士帮闲多用中型扇,武臣大面黑头等则用白竹骨大扇,有长及二尺的。演员借助扇子,表现角色的不同身份和心理状态,妙用无穷。剧目和文学作品中也有以扇为主题的,如桃花扇”“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晴雯撕扇等,可见其影响更大了。

折扇外骨的加工,明代已得到极大发展。象牙雕刻,螺钿镶嵌,及用玳瑁薄片粘贴,无所不有。但物极必反,不加雕饰的素骨竹片扇也曾流行一时,甚至一柄值几两银子。清代还特别重用洞庭君山出的湘妃竹,斑点有许多不同名称,若作完整秀美凤眼形状,有值银数十两的。至于进贡折扇,通常四柄放一扇匣内,似以苏、浙生产的占首位。

清代宫廷尚宫扇,包含各种不同式样。雍正四妃像中,即或执折扇,或执宫扇。宫扇一般式样多为上宽下略窄,扇柄多用羊脂玉、翡翠、象牙等珍贵材料加工而成,扇面还有用象牙劈成细丝编成网孔状的,这实在只是帝王的珍玩,已无任何实用意义。至于农人,则一律是蒲葵扇。高级官僚流行雕翎扇,贵重的有值纹银百两的,到辛亥革命后才随同封建王朝覆没而退出历史舞台。后来京剧名角余叔岩、马连良扮诸葛亮时手中挥摇的雕翎扇,大约从北京的前门外挂货铺花四五元就可买到。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文物常识》)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扇子历史悠久,早期的扇子较大,并不用来障风蔽日,而借以彰显地位与特权。
B.隋唐时,纨扇深得闺阁喜爱,成为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扇子的功能才开始得以扩展。
C.雕翎扇在北京的前门货铺只卖四五元,因此它毫无价值,便不再在高级官僚中流行。
D.折扇在南宋生产规模大,但扇面有画的传世实物很少,这可能与当时的风习有关。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实用目的而发明的扇子,从日常生活不断深入文化生活,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
B.在说明扇子的发展历程时,使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具体、更清晰。
C.随着社会的发展,扇子造型越发优美,构造越发精致,身价百倍,但辛亥革命后扇子仍退出了历史舞台。
D.从作为歌舞百戏的道具到成为剧目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这说明扇子的影响越来越大。
6.学校举行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扇子的文化内涵,作为扇子文化区的宣传员,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列出解说要点。
2024-05-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俩老头儿的醉梦时光

原上秋

过了大堤,下坡,就是黄河滩了。

俩老头儿在那里生,在那里长,那里的每一座房屋,每一棵树,甚至路边的每棵荒草,他们都熟悉。

这条路,他们瞎摸也不会走错。沿着这条蜿蜒的土路下坡,走不多远,就是他们的村子——泥湾。

老陈问,今天到你家喝,还是到我家喝?

老薛说,到我家吧,去你家要从前街绕到后街,还要绕过一个大水坑,曲里拐弯的,太远。

老陈说,我家隔壁有一个小卖部,能凑个下酒菜。

老薛说,不用,我这里有你弟妹炸的花生米,够了。说着他把一包花生米拿出来,举了举。

他们来到老薛家。老薛家好找,在大路边上,门前有三棵大槐树。院子中间摆着一张石桌,围着石桌,是四个石墩。那是他们原先经常喝酒的地方。

他们很熟练地把花生米和酒摆上,一人倒一杯,互不相让。谁喝完,自己倒。他们就着油炸花生米,倒是喝出吃大席的感受。不大一会儿,一瓶酒见底,俩人晕乎起来。

老薛说,老陈啊,我咋觉得像在做梦呢?

老陈说,你回家,让弟妹掐掐你,掐醒了,那就是梦;掐着感觉疼,那就不是做梦。

老薛说,在生产队的时候,你当队长,天天领着大伙儿挖河,不到年根儿,泥腿不拔出来洗。

老陈说,那,也没吃上个啥好东西。

老薛说,后来呢,包产到户了,虽说饿不着肚子了,但一年忙到头,还是没富裕。

老陈说,黄河滩里,你想咋样?

老薛站起身,晃了一下才站稳。他回望刚才坐过的地方,微微一惊:根本没有所谓的石桌,也不存在四个石墩。三棵大槐树的地方,变成了三个很大的土坑。

老陈也站立起来,屁股上全是灰土。他们刚才是席地而坐。几颗花生米在一个白色塑料袋里,像羊粪一样滚着。空酒瓶歪在边上,瓶口正在滴着剩下的酒,在泥土上洇出一枚铜钱。

站立起来的老陈和老薛感觉好奇,他们对视,继而大笑,开始互相捶打。

阳光散乱一地,这是一个整村搬迁后的废墟。那些残砖碎瓦告诉你,这里曾是被烟火气浸润过的地方。老人们靠着几十年的记忆,一回回,总能轻车熟路找到这里,找到自己曾经的家。

老陈和老薛结伴儿回来好几次了。

他们笑着打着,打着笑着。老薛突然哭起来:老陈,咱们的家,没了。

停住手的老陈扶着老薛说,废话,不是没了,是搬走了。

老薛说,我每次上那楼时,总感觉没迈进这院子脚下踏实。

老陈说,你思想跟不上形势。当初政府动员搬家,我第一个响应,你呢?

老薛说,我不是也搬了?

老陈说,你还不是怕留在黄河滩里,没人和你做伴儿,怕狼吃了你?泥湾最后一个搬家,你说你,是不是落后分子?

老薛说,我哪能和你比,老干部,优秀党员。说真的,当看到你们戴着大红花,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时,真让人眼红。我得跟你学学,到时候也戴个大红花啥的。

老陈说,一定能。说罢,大笑一阵,突然停住。他提议,去他家看看。

去老陈家,遇到麻烦。他们记得,从老薛家出来,顺着一条大路朝西,见一个大石头再朝北走。大石头去哪了?没有了大石头,就没了走路的参照。转了半天,大水坑不见了,老陈说的小卖部也没了影,记忆中的街道和现在咋也无法印合。

老陈就说,不找了,回吧。

老薛附和着说,不找了,回吧。

回来的步履有些沉重,他们一直推着车走,谁都不说话。上了黄河大堤,往北望,一片繁华。那是黄陵新区。黄河滩里的人,都沐浴在新生活里……

老陈打破沉默,问老薛,现在,让你搬回来住,你愿意不愿意?

老薛思考一会儿说,这个,孩儿们肯定不愿意。

老陈说,没让你说孩子们,就说你自己。

老薛突然笑了,是大笑。老陈也笑,笑过,用手抹一把脸,湿了一片。

他们又出发了。前面的路灯一下子亮起来,宽敞的大路一直延伸到一片高楼里。那里,是他们的新家。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然只描写了两个老人的一次喝酒,却折射出了黄河滩上农民半个世纪的生活经历,很有以小见大之妙。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展开情节并刻画人物,而细腻的场面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小说开篇写两个老人相约回家喝酒,篇幅过半,才让读者知晓是回老家的废墟上喝酒,悬念的设置使小说更耐人寻味。
D.清醒时两个老人心照不宣,喝到微醉时吐露心声,将因生活的巨变带来的无比欣喜之情表露无遗,小说的构思既自然又巧妙。
8.老陈的家为什么找不到呢?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析作者这样设计情节的深意。
9.请细读小说画波浪线处内容,从中梳理出人物内心包含的情感。
2024-05-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时太宗谓侍臣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假令于身有益于百姓有损朕必不为况求虚名而损百姓乎?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次柳谷,候骑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将葬,国人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倔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若遂其来请,与之为婚媾。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举此二策,何者为先?”司空房玄龄对曰:“遭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甚。”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盖苏文弑其主而夺其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取之不难,朕未能即动兵众,且令契丹、靺鞨搅扰之,何如?”房玄龄对曰:“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太宗曰:“善!”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注】①延陀:北方部族名、②内政:由妻室主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假令A于身B有C益D于百姓E有F损G朕H必I不J为K况L求虚名M而N损百姓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中的“劳”意思不同。
B.咸,理解为全、都,与《桃花源记》“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不同。
C.幸,指幸运,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中的“幸”意思不同。
D.殆,指懈怠,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康国请求归顺这件事,唐太宗不愿像前代帝王一样贪图虚名,而是从军队和百姓的利益出发指出危害,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B.侯君集讨伐高昌,有人提议趁高昌王葬礼进行突袭,两位副将都表示反对,侯君集也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武德,不是正义之举。
C.对于如何处置北方延陀部的问题,唐太宗认为,要么主战,派大军征讨;要么与之和亲,实施安抚策略。房玄龄赞成和亲之策。
D.唐太宗对盖苏文弑主夺权的举动非常气愤,但是唐太宗没有打算立即出兵征讨盖苏文,而是计划暂且令契丹、靺鞨去搅扰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
(2)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