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6-2017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 高一 开学考试 2017-04-02 5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
1.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2.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3.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就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B.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人我不二”“天人合一”等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C.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一种生命体验。因此也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
D.要想走进中国文化的大门,真正明白中国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领会中国文化中的“身体语言”的内涵。
2016-11-17更新 | 418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2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述曾为之师友。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几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高祖诏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所资。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注《<易>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选自《梁书·列传五十三》,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B.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C.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D.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D.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8.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述曾学有所成。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
B.范述曾能力出众。刚就任永嘉太守时,便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顺利地解决了横阳县凶徒聚集的难题。
C.范述曾清正廉洁。在永嘉郡任职期间,努力保持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对他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
D.范述曾乐善好施。一生所得到的俸禄,都分别施赠给人,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家徒四壁,没有资产。
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2)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0. 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碑仆,其文漫灭                                                       何可胜也哉
B.以其乃华山之阳而之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此余之所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儿已薄禄

四、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1. 下列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B.而今安在哉
C.有碑仆道D.侣鱼虾而友麋鹿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B.池鱼思故 渊:河流
C.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D.依依里烟 墟:废墟
2020-10-07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2016-2017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六、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4.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15.“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分析这句诗写景有什么特色。
2017-04-0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七、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诗经·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斥责负心男子,指责他誓言真挚诚恳,变心却如此之快。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塑造了一个衣饰鲜艳多彩,散发芳草香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以此来表明自己高洁美好的品格。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一样任意漂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2017-04-02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