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一 期末 2018-07-16 2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此时,母亲对夏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他的自我中心阶段,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使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慢慢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着爱的能力。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地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可见,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思想世界”,即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自己爱的能力建筑在母亲的良知上,把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建筑在父亲的良知上。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选自弗罗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1.下列关于文中“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儿时期还不具备爱的能力,他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部要求,还不会区别辨认外部世界包括母爱。
B.少年时代的儿童已经开始慢慢越过自恋阶段,能发觉爱的力量,他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看爱的能力。
C.母爱,代表“自然世界”,即便孩子有任何罪孽、罪恶都不会失去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和祝福。
D.父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必需符合父亲的要求,孩子做错了就必需承担后果,否则就会失去父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孩子、父母两个角度阐述爱的内涵与影响,内容上侧重分析父母的爱对孩子的不同影响。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对父爱、母爱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突出人的发展成熟离不开父爱和母爱。
C.文章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展开论说,得出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是与父母的爱紧密相关的结论。
D.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说理透彻,饱含感情,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是因为那个儿子与他最相像,最得他欢心,这体现了父爱是有条件的。
B.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这是因为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让人痛苦。
C.经历了“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两个阶段,孩子的灵魂便得以健康并达到成熟。
D.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因为母爱的无条件性会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2018-07-1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4. 下列加点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磨牙吮血     整顿衣裳起敛容     ③暮去朝来颜色     ④秦人开关延敌     ⑤人生如朝露     ⑥于是相如前进     小学而大遗     ⑧覆盖周密无际
A.①③④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④⑥⑦
2018-07-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     ③又闻子规啼夜月,空山     ④侧身西望长咨嗟     ⑤天下集响应     ⑥王无     ⑦尊而重士     至尊而制六合     庠序之教     汉节牧羊
A.①②/③⑦/④⑤/⑥⑧⑨/⑩B.①③/②⑩/④⑤/⑥⑧⑨/⑦
C.①⑦/②⑨/③④/⑤⑧⑥/⑩D..①③/②⑨/④⑤/⑥⑧⑩/⑦
2018-07-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6. 下列关于文言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信义安所见乎     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A.①⑨/②⑤/③⑥⑦/④⑧B.①⑨/②⑤/③⑥/④⑧/⑦
C.①⑤/②⑥/③⑨⑦/④⑧D.①⑤/②④/③⑥/⑧⑨/⑦
2018-07-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成以史官得之,异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③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②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未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素服治事。③簪履:簪笄和鞋子,常喻指卑微旧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通使相窥观
B.人书之               衡少善
C.速决大计            而君于赵王
D.累章上,乃        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B.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C.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D.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叫做冠。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礼部尚书。
C.在古文中,“授”“除”“拜”表示授予官职,“擢”“进”“陟”表示官职的升迁,“谪”“放”“出”常表示降职。
D.“乡试”又称“秋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中试者被称为“举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慎行为人诚实。他因不长书法,便委托人在宫藏图画上书写,并将实情告以皇帝,得到皇帝赞赏。
B.于慎行正直坦荡。他不因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上疏劝阻。
C.于慎行宽仁大度。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情。
D.于慎行奉公尽职。于慎行不顾皇帝的恼怒和责难,多次上奏请求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2018-07-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②。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③,木犀花。

【注】①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②分茶:是一种巧妙高雅的茶戏。③酝藉宽和有涵容。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病起”,说明词人曾经长期卧床不起,“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首句体弱、空老之悲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基调。
B.“卧看”句写看月,写的是赏月;“豆蔻”句写煎药,写的是乐事。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清香,一闲静气氛。
C.“枕上”两句中的“好”与“佳”二字,点出了赏景是养病词人最好的精神享受,也衬托出词人淡泊名利、道求善美的情操。
D.木犀花即桂花,花小淡黄,芬芳徐吐,香气含蓄,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
E.这首词主要写作者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13.词的末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从手法的角度对末句进行赏析。
2018-07-1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六、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14. 补写出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描摹人们面对高险的蜀道,无可奈何,摒住呼吸、对蜀道长叹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篇中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四个事例分析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
(3)《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今朝追忆,其为惆怅,又当如何的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7-1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