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福建 高二 期末 2019-06-06 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作文主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时人随意歪曲法度、竞相苟合的社会风气。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古代蜀国长期与秦地交通隔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顾虑对方地位高低的心态。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强调后人如果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驰骋疆场、威武勇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06-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犹望一,当敛裳宵逝          稔:________________
(2)时运不齐,命途多             舛:________________
(3)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       抢:________________
(4)茕茕孑立,形影相             吊:________________
2019-06-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019-06-0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诏出知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B.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C.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D.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
B.权知,即暂代某官职,宋初官员常常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
C.路,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转运使,职位高于知府、知州。
D.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以示诚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终于通晓了儒家经典要义,成为博学之人。
B.仲淹为官勤勉,心系黎民百姓。在朝为官时,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外放知州时,他招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以消除当地的水患。
C.仲淹足智多谋,讲究恩威并重。在戍守边疆时,他设计瓦解了李元昊与诸羌的同盟关系,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
D.仲淹所至有恩,深受人民爱戴。在他生前,就有许多人为他建立祠堂挂上画像来供奉;在他去世后,许多人为之叹息,甚至痛哭不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⑵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①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②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此词为苏轼在徐州谢雨道中作。谢雨,旱后喜雨而去谢神。②捋青捣麨: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制成干粮。
8.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层层”和“光”写出久旱之后喜降甘霖,农作物长势茂盛的景象。
B.写未进村落就先闻到煮茧香气,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
C.“络丝娘”本为虫名,鸣声如机杼,颇为动听,此处借以指缫丝女。
D.“抬醉眼”写村中老人为庆贺丰收而醉酒,表现了农人的质朴乐观。
E.尾句写作者询问叶黄豆熟还要多久,流露他对农人生活的关切之情。
9.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0. 下列对散文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阅读要善于找“文眼”。阅读《荷塘月色》时,如能抓住“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B.散文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情感,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景、事)抒情,《囚绿记》就是借“绿枝条”来寄托作者的情思的。
C.散文阅读要善于通过“形”来准确地抓住“神”。阅读《故都的秋》,可以通过赏析文中多幅秋景图这些“形”,来把握全文的神韵。
D.散文的“虚”和“实”密不可分。《吻火》中写眼神和动作是“虚”,而关于人生境界的感想则是隐藏着的“实”,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才能悟得。
2019-06-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