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期末 2020-08-29 2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

2019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l月23日武汉封城,国家信息中心抓取了近1000万条网络数据,得出武汉封城一周内12万“逆行者”职业的网络关注度。通过分析,医护人员和防疫专家最受关注,接下来是物流司机、解放军和建筑工人,他们奋斗在武汉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

1月24日,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发布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成功分离的我国第一株病毒毒种信息及其电镜照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序列等中国国内首次发布的重要权威信息,并提供共享服务。同日,沪研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通过检验。

1月26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近日应急审批通过4家企业4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进一步扩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供给能力,全力服务疫情防控需要。

1月30日,世卫组织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调不建议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网的采访时说:“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有助于加速工作机会回流到北美。”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追踪统计(截至2020年2月4日下午15:30)

全国确认病例疑似病例死亡人数治愈人数
42623214426675
较昨日+3241+1656+65+200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良知告诉人们,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上下一心、一体联动,联防联控,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行动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认可,中国力量获得了交口称赞。正如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的文章所指出的,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得到充分显现,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决心和行动,也为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这不仅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护了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为阻止疫情向世界蔓延做出了巨大努力,世界进步力量都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世界各国政要的由衷称赞,表达出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与支持。

环球同此凉热,人间自有真情。迄今已有50多个国家的70多位政要以及近20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通过致函或其他方式,积极评价并支持中方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作的努力,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韩国、日本、英国、法国、土耳其、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匈牙利、伊朗、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11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中方捐助的疫情防控物资已运抵中国,俄罗斯,越南,德国等国政府也纷纷主动捐赠防疫医疗物资。德国中学生齐唱《让世界充满爱》,日本小姑娘90°鞠躬为武汉募拊,俄罗斯民众用汉语为中国加油……无数感人的瞬间,无不是讲述真情交融、命运交织的故事,展现“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情怀。

这是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个国际社会成员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之外。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世界的共同目标。当此之时,世界需要的不是好事者的趁机聒噪,不是狭隘者的偏见和歧视,更不是西方一些媒体乱贴标签、刻意歪曲的不义之行。团结向善才是主流,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所言,在这场疫情阻击战取得胜利之时,历史铭记的不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有各国携手合作应对危机的共同担当。

风雨同舟,中国与世界在一起。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第一时间响应,率先行动,紧急驰援;如今,南非U-Mask公司向中国捐赠医用口罩,科特迪瓦足球运动员亚亚·图雷录制视频为武汉加油,更有非洲最大银行的上万名员工“穿红衣,挺中国”……患难与共,这是世界面对风险挑战的应有态度,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释放的强大感召力。

(摘编自2020年2月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文化符号是指经过时间沉淀而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是某种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比如中国的龙、书法、京剧、中医、针灸、长城、故宫、儒学等等。瘟疫的文化符号,包括很多艺术家描绘的瘟疫的惨状和瘟疫之后的状况,比如丢勒的《死亡之舞》等等,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们对历史上的大瘟疫有了非常强烈的视觉印象。

穿戴鸟喙服饰的瘟疫医生形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觉形象。这个形象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17世纪的发明。这种形象的瘟疫医生主要是治疗鼠疫患者的医生,其实在医学专业能力和当时的社会地位上,并不算是一流的医生,一般由二流的医生去从事这个行业。据记载,甚至有一位水果商也在瘟疫时期跟市政签约,从事这一职业。

发明防护服的是一位一流医生查理·斯德拉莫。他是路易十三、路易十四的御医。防护服的外层上了一层蜡,使其变得光滑,可以防水、防气。面罩是带有玻璃眼孔的,鼻子是鸟喙状,在鸟喙里塞了香草,稻草和香料。他们手里还会拿着一根魔杖代替手来检查和指导,不需要直接接触病人。防护服使医生在接触病人时和有害气体隔绝开,而被充分保护起来。这说明人们逐渐认识到当瘟疫发生时,空气会被污染、毒害,所以就要把有毒、被污染的空气隔离开。

我们需要以瘟疫,疾病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当我们没有亲身经历瘟疫的时候,我们能从哪些渠道来获取相关知识?一方面是通过教育,从医疗知识或者历史学方面获取;另一方面就是文艺作品——它会给我们一个再现情景的直观感受。

瘟疫史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疾病特别是瘟疫会使人类显得脆弱又变得伟大。

〔摘编自2020年2月3日《澎湃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信息中心对武汉封城一周内12万“逆行者”职业的网络关注度的统计分析中,医护人员和防疫专家的人数最多。
B.2020年2月4日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统计中,治愈人数大于死亡人数说明武汉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C.材料一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事记的相关内容,能作为材料二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佐证。
D.材料二中齐唱《让世界充满爱》的德国中学生、90°鞠躬为中国募捐的日本小姑娘都属于材料三中瘟疫的文化符号。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行动,中国力量、中国制度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得到充分显现,高度体现了命运共同体意识。
B.以瘟疫,疾病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与公开,透明、及时的疫情信息,都是我们获取相关疫情知识与防治经验的渠道。
C.世界的全球化使国际社会成员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团结向善、防控阻击应成抗疫的主流。
D.因为艺术家对瘟疫进行的描绘能转化成为文化符号,所以瘟疫史能够启示我们:瘟疫会使人类既显得脆弱又变得伟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坚持相互尊重、实现经济互利共赢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意愿,亚太各国命运与共、相互依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
B.整整燃烧了6个多月的澳洲大火,让很多森林资源顷刻之间化为灰烬,使袋鼠、考拉等数亿只动物丧生,有些动物正在面临灭绝的危险。
C.当今世界,不仅经济是全球化的,人类生活的一切都是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面对疾疫,唯有团结协作方能筑起捍卫人类生命的长城。
D.由中国农业农村部牵头的中巴合作灭蝗工作组2月24日已抵达巴基斯坦,实地考察受灾情况,协助巴方尽快制订有针对性的合作灭蝗方案。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疾病特别是瘟疫会使人类显得脆弱又变得伟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0-08-27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营造了清静的意境,活化出秋之静美怡然。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写农人把镰刀挂在房檐上,回味着刚刚经历过的喜悦,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C.“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写出了渔人因为捕到的鱼少而懊恼。
D.“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意为江面荡漾着晨雾,渔人轻摇着船桨,写出了朦胧美。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一小节的前三句,本是写农人,却只写了伐木声和镰刀,这更能体现农人丰收后的安然自得的心态。
B.诗歌的第二小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渔人和自然的亲近和谐,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C.诗歌前两节以写景为主,最后一小节以写情为主,景色又被情感浸润,层层展开,情景交织,意境深远。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的“梦寐”一词写出了牧羊女因笛声消失而产生的一丝忧愁,略带甜蜜的清愁。
8.如何理解“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9.这是一首中国情韵十足的秋之诗,诗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骖乘持盖,不顷刻离。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叡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阅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麋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B.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C.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D.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幼年。《桃花源记》《愚公移山》中“黄发垂髫”“始龀,跳往助之”两句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B.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魏、晋放宽开府资格,晋诸州刺史兼管军事带将军衔者即可开府。
C.骖乘:又作“参乘”,指古代乘车时居左陪乘的人,一般负责警卫。古时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左陪乘。
D.丁母忧:指遭逢母亲去世。古代官员父母去世,辞官守制二十七个月,是谓丁忧,也称“丁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才华横溢,淡泊名利。他饱读诗书,精通天文术数。但不喜做官,长期不仕。做了许多好事,也不追求名声。
B.李士谦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他多次赈济乡里百姓,并将债券烧毁。第二年依然施粥,救活了很多人。到春天又拿出粮种给贫穷的人。
C.李士谦看淡财物,待人宽厚。有兄弟分家不均的,他自愿补齐少的财物;有偷盗他家粮食的,也悄悄地躲藏起来假装看不见。
D.李士谦德行兼备,深受爱戴。他曾被赵郡王叡举德行。他还告诫族人敬重土地神明,常做善事,老百姓都很感徼他,在他死后为他请求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
②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14.李士谦对其家僮抓到的“盗粟者”是如何处理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0-08-2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柳宗元

君不见

夸父逐日窥虞渊,跳浪北海昆仑。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烽蚁争噬吞。

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后。②虞渊:即“隅谷”,神话传说中的日入之处。昆仑:神话中的西方大山。③沆漭(hàng mǎng):浩渺,指自然元气,即水气茫茫的样子。④竫人:古代传说的小人国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小人同名靖人。”按,“靖”同“竫”。《列子》:“东北极有人,名竫人,长九寸。”⑤睢盱:张目仰视,这儿指睁目悲愤激昂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带有寓言性质的古体诗,诗人巧妙地借用“夸父逐日”的传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不满和愤懑。
B.“狐鼠蜂蚁”暗喻满足现状、不思变革的官僚势力,“北方竫人”是指保守落后、反对变革的愚民。
C.前四句并以磅礴之势对“夸父”逐日的理想与胆识,以及夸父奔走的速度与形态进行了夸张性的概述。
D.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对高不过九寸的北方矮人的生活大加赞赏,表现出诗人对夸父情感的矛盾心态。
16.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上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