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社会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4 题号:100038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

正是这些专家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反复试验,努力研发,让锂离子电池在从移动电话到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奠定了我们现代社会的无线、无化石燃料的基础,也开创了新能源动力对我们生活的彻底改变。

(观察者网《2019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他们是锂电池发明者》)


材料二:

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谁才是未来能源汽车主流?

下表为两种动力电池的综合对比,对比因素包括综合性能方面、成本、政策支持、资源约束性、环境保护、商业化程度。

锂离子电池与燃料电池综合对比

对比因素

锂离子电池

燃料电池

能量密度

提升有限

提升空间大

功率密度

提升有限

开放动力系统,功率密度提升容易

安全性

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很难兼容,

过分追求能量密度等同于炸弹

安全风险来自燃料的储存

可靠性

可行性仍不足

高度可行

环境温度

适应性

低温性能较差

-30~90℃,温度适应范围广

消耗成本

主要为电费,

百公里成本8.5~37.4元

主要为氢气,百公里成本30~120元

电池成本

8~9元/kwh

1万~1.5万元/kwh

基础设施成本

充电站基础设施和配电设施成本约430万元

加氢站建设成本1200万~5500万元之间

政策支持

补贴逐步退出

补贴力度仍较大

资源约束

锂矿石资源紧缺性明显

铂金资源消耗将不断降低

环境保护

排放转移到了上游的煤电

零排放、零污染

商业化程度

锂电池汽车在我国及全球已完全商业化

商业化前期

(刘涛《燃料电池与锂电池全方位对比》)


材料三:

2018年7月26日出版的《Nature》主刊上,一篇题为《距离锂电子电池革命仅余十年》的文章指出:锂离子电池性能和价格的演进速度正在放缓。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在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中,可以储存的电荷量快要接近理论最大值;市场规模的增长难以继续带来大幅度的价格降低。更糟糕的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电极材料,如钴和镍十分稀缺,且价格昂贵,如果没有任何新的变化,预计在2030~2037年间(或更早),钴和镍的需求量就会超过产量。另一方面,新的替代电极材料,如储量丰富的铁、铜,则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文章呼吁材料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费资助机构等加大对基于储量丰富的铁、铜等材料的电极材料的研究,否则,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将受到限制。

(摘编自:能源评论)


材料四:

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间,韩国接连发生了23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大型储能电站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全性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锂离子电池在过充过放、过热、机械碰撞等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引起电池隔膜崩溃、内部短路,从而导致热失控的发生,这是锂离子电池发生安全问题的本质原因。此外,锂离子电池目前采用的电解液有机溶剂大多属于易燃或可燃液体,这又增加了其发生火灾的隐患。就目前传统的安全消防措施而言,并不能有效抑制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从而导致初期火灾迅速蔓延,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火灾。

杨裕生院士曾指出安全性是一个事故概率问题。目前,在基础研究没有取得更进一步的突破前,储能系统可以通过综合措施来降低风险概率,加强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一方面,做好系统设计,采用符合电力储能特定要求的系统、零部件,以确保储能本体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做好监控预警、建筑消防设计以及防护措施,搭建储能系统的另一道屏障。针对锂离子电池火灾特性,要能够做到分级预警和处理措施,建立相应的安全防线。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五:

就在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及氢燃料电池的逆势崛起,对新能源电池技术发展向何处去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总的来看,主要有支持锂离子电池和支持氢燃料电池两大派别。

杨涛表示:氢燃料电池与锂动力电池不是你死我活或者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而是两者各有所长相互融合的关系,两者都是新能源动力电池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其中未来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重点可用于城市、短途、乘用车等领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可能更适用于长途、大型、商用车等领域。业内资深人士、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的郭华也认为,未来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发展路径可能是锂电和燃料电池的“组合”,两者最终会在同一辆新能源汽车上体现。在以燃料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上,其辅助电源都需要锂离子电池作补充。两者长期并存互补,共同满足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的需要。这,才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所走之路。

(岳振廷《锂电: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首选动力》)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从市场商业化程度还是各方面成本考虑,锂离子电池与燃料电池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B.燃料电池有着可靠性强、温度适应范围广、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真正的绿色排放等优点。
C.无论锂离子电池汽车还是燃料电池汽车,二者商业化发展进程前期均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D.通过两种动力电池的对比可知,成本才是决定两者谁才是未来能源汽车主流的核心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锂离子电池目前普遍采用的电极材料,如钴和镍十分稀缺,如果这样下去钴和镍的需求量预计在2030~2037年间(或更早)就会超过产量。
B.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到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奠定了我们现代社会的无线、无化石燃料的基础,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C.锂离子电池在多种内外部因素作用下,容易引发电池隔膜崩溃、内部短路,从而导致热失控。热失控若不能有效抑制,则会酿成火灾事故。
D.锂离子电池与氢燃料电池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未来二者可能侧重在不同领域发展,也可能“组合”发展,在同一辆新能源汽车上体现。
3.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使锂离子电池得以长远发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王珂

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2日第391期)

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B.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C.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D.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D.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2016-11-18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图书馆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家庭图书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媒体的关注。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七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20176月国务院法制办审议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政策支持。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建设书香社会和书香家庭,家庭图书馆应运而生。

家庭图书馆是指在家庭设置专用书柜或专用书房,收藏一定数量纸质书刊资料,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公开利用的文化服务模式。它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以家庭自主拥有的场地设备和图书资源为基础,以公共图书馆资源作为有效补充,贴近社区人群,在家庭中打造阅读空间,极大地方便了社区群众的日常阅读。家庭图书馆以家庭自主提供借阅服务和开展阅读活动为主,由公共图书馆提供活动指导,并以双方协议为基础,通过自主管理提高家庭参与的积极性。家庭阅读空间彰显了家庭人文传统和文化特色,【甲】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阅读活动,【乙】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丙】可发挥书香家庭的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激发社区更多的家庭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上海市青浦区图书馆的家庭图书馆种子计划是家庭图书馆运行的模式之一。该计划于2014年推出,以培养青少年小馆长为出发点,力求通过少儿家庭阅读培养亲子阅读推广人。其特色有三点:一是专人跟进,青浦区图书馆把青年馆员外借小馆长家中,帮助其建立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进行总结反馈等,如果家庭图书馆开展好书推荐、书评交流、图书诵读等小型活动,也可以邀请馆员上门指导;二是向小馆长授权,青浦区图书馆向每个家庭图书馆赠送一本《小馆长指导手册》,但具体的借还书及管理规则由小馆长决定;三是送书激励,青浦区图书馆为每个家庭提供500元固定购书经费和1000元流动购书经费,流动图书每半年流动一次,固定存放图书则在家庭图书馆三年合同期满后赠送给所在家庭,以示激励。

家庭图书馆还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都各具特色,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兼具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家庭图书馆主题特色不够突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细节及业务管理难于把控、缺乏长期有效的内驱力、决策存在随意性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家庭图书馆的发展。

(取材于陈颖仪的《我国家庭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

1.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     而且     那么B.之所以     是因为     还因为
C.既          D.只有          
2.下列有关“家庭图书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图书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场地,并将其开发为图书借阅室,以利于大众借阅书籍。
B.家庭图书馆是得到政府支持的一项新兴的文化服务模式,可以有效推进全民阅读行动。
C.家庭图书馆以家庭自主拥有的图书资源为主,所以可以向被服务者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D.家庭图书馆具有统一的发展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借阅需求,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定义与功用——运行模式举例——存在问题
B.家庭图书馆的产生背景——位置和作用——三个特色——未来发展方向
C.家庭图书馆得到政府支持——定义与功用——三个特色——未来发展方向
D.家庭图书馆得到政府支持——位置和作用——运行模式举例——存在问题
2023-02-26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和自然愚蠢

①一个好消息是,至少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不用担心科幻小说里那种人工智能产生意识、奴役人类的噩梦。我们会越来越依赖算法为我们做决定,但算法并不太可能开始有意识地操纵人类。事实上,它们不会有任何意识。

②科幻小说常把智能与意识混为一谈,并认为如果要有与人类相当甚至更高的智能,计算机就必须发展出意识。几乎所有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和小说,基本情节都围绕着计算机或机器人产生意识的那个神奇时刻。

③但实际上,并没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会获得意识,因为智能和意识是天差地别的两种概念。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则是能够感受痛苦、喜悦、爱和愤怒等事物的能力。我们之所以会两者不分,是因为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来说,智能与意识会携手同行。哺乳动物处理大多数问题时靠的是“感觉”,但计算机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④提高智能的路其实有好几条,其中只有一条需要靠意识。就像飞机不用发展出羽毛,但飞行速度却比鸟更快,计算机也不用发展出哺乳动物所需要的感受,就能比哺乳动物更会解决问题。确实,人工智能必须准确分析人类的感受,才能好好替人类治病、找出人类的恐怖分子、为人类推荐另一半、在满是行人的街道上行车,但是这一切并不需要它自己有任何感觉。算法只需要学会辨别人类在快乐、愤怒或恐惧下的生化模式,而不需要它自己感受到快乐、愤怒或恐惧。

⑤当然,人工智能并不是绝对不可能发展出感受。我们目前对意识的了解还不足以完全下定论,大致而言,需要考虑三种可能:1.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与有机生化相关,因此只要是非有机体的系统,就不可能创造出意识。2.意识与有机生化无关,而与智能有关。这样一来,计算机就能够发展出意识,而且如果计算机要跨过某种智能门槛,就必须发展出意识。3.意识与有机生化或高智能并无重要关联。这样一来,计算机确实可能发展出意识,但并非绝对。计算机有可能具备极高的智能,但同时仍然完全不具有意识。

⑥就目前人类具有的知识来看,这些可能都无法排除。然而,正因为我们对意识所知太少,短时间内似乎并不可能设计出有意识的计算机。因此,虽然人工智能具有巨大的力量,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人类的意识为准。

⑦这里的危险在于,如果我们太注重发展人工智能而又太不注意发展人类的意识,那么计算机有了极先进的人工智能之后,可能只会增强人类的“自然愚蠢”。在未来几十年内,我们不太可能碰到机器人叛乱的问题,但机器人可能会比你的父母更知道怎样可以触动你的情绪,并且会运用这种神奇的能力来对你进行推销,让你想买某辆车、想把选票投给某个人,或是想接受某种意识形态。这些机器人能够找出我们最深层的恐惧、仇恨和渴望,再用它们来对付我们。

⑧想避免这种结果,每投入一美元、一分钟来提升人工智能,就应该同样投入一美元、一分钟来提升人类意识。但很遗憾,目前对于人类意识的研究和开发并不多。我们对于人类能力的研发,主要都是为了满足目前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迫切需求,而不是为了让人类在很久之后仍然是一种保有意识的生物。上司希望我回复电子邮件越快越好,但他对于我品尝和欣赏食物的能力毫无兴趣。结果就是我连吃饭的时候都在收电子邮件,也就慢慢失去了重视自己感官感受的能力。

⑨例如我们培育的奶牛,性情温顺,乳量惊人,但在其他方面远远不及其野生祖先,没那么灵活,没那么好奇,也没那么懂得变通。我们现在也正在培育一种驯化的人类,产生的数据量惊人,而且能够像海量数据处理装置中的高效芯片一样运转,然而这些“数据牛”绝对称不上是发挥了人类的最大潜能。事实上,因为我们还太不了解人类的心智,根本无从得知人类的最大潜能是什么模样。然而,我们几乎没有投入什么心力来探索人类的心智,只一心想着提升网络连接的速度及大数据算法的效率。如果再不注意,最后的局面就会是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伤害自己,也伤害世界。

(节选自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

1.第①段中的“操纵”是指__________。
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意识”的一项是(       
A.被机器人利用的恐惧和渴望。B.防范自媒体的信息暴力。
C.机器人准确驾驶汽车在奔驰。D.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3.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注重培养人的情感态度是十分必要的。B.目前人的知识不能设计算法中的意识。
C.人工智能可以辨别人类的意识和需求。D.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意识是科学的必然。
4.请分析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来论证“智能”与“意识”的不同。
5.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022-06-23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