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归有光(1506-157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10013596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室西连于中闺B.东犬西吠
C.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D.北救赵而西却秦
2.对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诸父异爨        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②客庖而宴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
A.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B.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C.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D.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19-20高二·浙江杭州·课时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A.垣墙庭(周围)                           余稍为修葺(修补)
B.其稍异于前(规制,格局)                 以手门(关闭)
C.吾家读书久不(奏效)                为墙(已经)
D.今已亭亭如矣(伞)                 余扃而居(门)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对去世的人的尊称。先大母,指过世的祖母;先妣,指过世的母亲。本文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的音容笑貌,表达了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B.束发,古代成童之礼,男子十岁时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表示成童。作者自束发起在项脊轩中读书、生活,度过了既有“悲”又有“喜”的时光。
C.象笏,古代臣僚上朝所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文中祖母持象牙象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
D.归,旧时指女子出嫁。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的五年后,妻子嫁过来,作者描绘了妻子在轩中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少年夫妇相依相爱的情状。
3.结合文章第一段简要概括修葺后项脊轩的环境特点。
4.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020-06-11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囊,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昊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孺人死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节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用象牙制的手板。古代臣僚上朝时都拿着手板,手板由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B.宣德,明宜宗朱瞻基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最早出现在宋朝,在太学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
D.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古代对学校有不同的称谓,如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选段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朴素的笔墨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B.《项脊轩志》选段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赞美和怀念亲人的感情。
C.《先妣事略》一文所表达的既有对母亲短暂、辛苦而平凡的一生的深沉的纪念,又有对母爱的歌颂与依恋。
D.《先妣事略》中作者用了即事寓情的手法,立足于款款叙事,赋予了全文以不动声色而感人至深的特殊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2020-02-18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遂 初 堂 记

归有光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匾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盖君子之志如此。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过之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形。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B.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C.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D.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匾以书/来求余记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公尝隐会稽                  按:追究,查办
B.汝明偶王                         勖:辅佐
C.违其                            夙:早年
D.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            孔道:大路,要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初堂建在无锡,书斋的名字取自孙兴公的《遂初赋》,宋光宗赵惇(葬于永崇陵)曾为其书写匾额相赐,尤文简的后代在没有找到书斋遗址的情况下重新修建了一个遂初堂。
B.“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为年老辞去职务,与“致仕”“乞骸骨”意思相近。
C.归有光说,“后之君子”虽已显贵但仍“不安其位”,不免产生退隐之思。欧阳修“位登两府”,而有“‘思颍’之诗”“‘归田’之录”,便属于这一类情况。
D.归有光由遂初堂这一书斋的名字,引发了自己对古人是隐居还是入仕的抉择的见解,虽是受人之托作记,但是却对书斋主人尤文简做了直接而严厉的批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
2019-11-30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