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8 题号:101744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宫角楼的智慧

周乾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木质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技艺上都极具东方特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角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角楼位于故宫城墙的转角,共有4座,其初始功能主要为军事防御。史料及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多个朝代的宫城城墙上均建有角楼。如先秦古籍《考工记》的“匠人营国”部分就规定了城墙角楼的高度为“七雉”(约16.7米);东周时期军事家墨翟所著《墨子》中的《备城门》《备蛾傅》等部分,都有在城墙的拐角处修建防护建筑、其样式必定是重楼形式的军事防御规定的记载。

故宫角楼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故宫角楼的营建实际是由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4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古建筑、2个羊檐歇山类古建筑的屋顶巧妙堆叠而成,具体做法为:以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夫亭为基准,亭的第一、二层在城墙交点的里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正立面造型;在城墙交点的外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端部造型。再在亭的第三层搭扣十字交叉的2个单檐歇山屋顶,且羊檐歇山屋顶的翼角与攒夫亭翼角重合。

亭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女口街亭、市亭、都亭等;还可以作为边防中的作观察敌情用的岗亭,如《备城门》中就有每百步设4米高岗亭的记载。角楼的三重檐攒夫亭部分,在功能上完美地实现了上述效果。另外,我国古代建筑一般比较低矮,而角楼建造在10米高的城墙之上,其视角已充分满足驻守的士兵观察敌情的需求,因而角楼内部并没有设楼梯。从造型方面来看,歇山屋顶类古建筑是我国各种类型古建筑中造型最为优美的,包含的翼角数量在各类古建筑中亦最多。

此外,故宫角楼表现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翼角众多,而公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故宫角楼到底有多少个角。基于角楼的对称做法,不难统计出建筑共有28个翼角,其中第一、二层屋檐各有12个翼角,第三层屋檐有4个翼角。另外,这28个翼角中,属于三重檐攒夫亭的有12个,属于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有16个。这些翼角均匀地分布在四个方向,产生了极具欣赏力的美感。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故宫角楼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红黄色彩在建筑显要位置的大量运用,突出了我国古代皇家政治文化。在明清时期,仅帝王宫殿的屋顶才能使用黄色;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寓意刚强、炽热,在宫殿建筑中有护卫皇权之意。角楼屋顶大量采用的仙人走兽造型,是古人追寻“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而角楼的布局采用四面四角的方式,与我国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四正四隅”“川藏风聚气”理念相符合。此外,角楼在各个方向既有凸起的翼角,还有凹进的窝角,凸凹相间,是我国古代“阴阳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故宫角楼汇集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技艺和深远的建筑文化,其营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角楼中亭的一二层在城墙交点的里、外侧分别接出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造型。
B.故宫角楼中亭的第三层搭扣了十字交叉的2个重檐歇山屋顶,所有的翼角完全重合。
C.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亭并不罕见,并且种类很多,有些亭还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物。
D.墨翟所著的《备城门》中有每百步设4米高岗亭的记载,表明亭有观察敌情的用途。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的木质建筑群在造型上、技艺上极具东方特色,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文化遗产。
B.我国多个朝代的宫城城墙上均建有起到军事防御作用的角楼,角楼的高度、位置、样式和数量等一直都有明确的规定。
C.故宫角楼翼角众多,一座角楼有28个翼角,这些对称设计的翼角均匀分布在四个方向,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D.故宫角楼红黄的色彩、仙人走兽的造型、四面四角的布局方式、凸凹相间的角等设计,都体现了独特的理念。
3.故宫角楼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道德经》)

②100亿或200亿年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炸出了我们的这个宇宙。

③在那次巨大的宇宙爆炸中,宇宙开始了一种至今从未停止的膨胀。当空间扩展时,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随之膨胀并迅速冷缩。产生爆炸的原始火球的一部分辐射进入红外区和射电区。现在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探剧到这些宇宙本底辐射,它们来自天空各处。在早期的宇宙中,太空是灿烂辉煌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太空的结构继续膨胀,辐射停息了,太空变得黑暗起来了,就像今天这个样子。

④早期的宇宙充满了辐射和最初由氢和氨组成的充实的物质团,这些物质团是由超高密度的原始火球中的基本粒子形成的。慢慢地,少量而不均匀的气囊开始增大,巨大而轻薄的卷须状气态云形成了,一群群发出隆隆响声的、缓慢旋转的物体,平稳地发着光,然后形成了含有亿万个闪光点的各种天体。宇宙中最大的可辨认的结构——星系——就这样形成了。

⑤宇宙中的恒星和星际物质会产生引力坍缩,因为角动量守恒原则,初生星系的旋转便不断加快。有的星系变平,在离心力不能抵消重力的地方,沿着自转轴把自己压扁,这样就变成了第一批漩涡星系,即一种在广袤太空中快速旋转着的轮状物质。其他一些引力较弱或自转初速度较小的原始星系只稍微变平,结果变成了第一批椭圆星系。因为万有引力和角动量守恒这些简单的自然定律在整个宇宙都一致不二,所以宇宙中有相类似的星系存在,就好像用同一个模子冲压出来的一样。为地球这个微观世界中的自由落体和花样滑冰尽力提供理论根据的物理原理,造就了宇宙这个宏观世界中的种种星系。

⑥在新生星系里,小得多的星云也经历了引力坍缩,内部温度变得非常高,激发了热核反应,第一批恒星也就形成了。灼热而巨大的年轻恒星迅速演化,像浪子一样,毫不在意地挥霍其氢燃料资源,很快就会形成超新星。超新星在辉煌的爆炸中结束了它们的生命后,将热核尘埃——氨、碳、氧和种种较重的元素——还原为不断生成一代代新恒星的星云。大量早期恒星的超新星爆炸,在紧邻的气体中产生了连续重迭的冲击波,挤压着星系间的媒介物质,从而加速星系团的形成。超新星爆炸的冲击波也许已经以各种规模促成了物质的增大,宇宙演变的史诗已经开始,即开始了对大爆炸产生的气体物质的凝缩进行分类: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还有最终出现的生命,包括人。

⑦今天的宇宙充满各种星系团。其中有些只是几十个星系毫无意义的、微不足道的集合体;而被亲切地称为“本星系群”的星系团只包含两个还算大的星系,即两个漩涡星系——银河系和M31;很多星系团则大到含有数以千计的相互吸引旋转的巨大星系群。有些星系团中的成员星系是按球面几何体排列起来的,它们主要由椭圆体组成。其他那些以更无规则的几何体排列的星系团,拥有相当多的旋涡形和不规则形的星系。星系碰撞的结果,改变了原始球状星系团的形状,同时可能促进从椭圆形往旋涡形和无规则形的演变。

⑧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对几十或几万个集体运动点进行数值实验,每一动点代表一颗恒星,每个星都处在其他诸点的引力作用之下。实验推测,当两个星系碰撞时,由于一个星系主要是空虚的,而且各恒星间的空间距离又很大,所以恒星就像子弹穿过蜂群一样,毫不费力地互相穿越,星系的外观会发生严重的变形。一个星系对另一个星系的直接撞击,能使该星系的绝大多数恒星流入星系际空间,这样,一个星系就瓦解了。当一个小星系在正面撞上一个较大的星系时,它能产生一个最壮丽罕见的不规则星系,一个跨度达数千光年宽的环形星系,反衬着星系际空间的天鹅绒背景。它是星系池中一种飞溅、崩裂瓦解后的恒星的一种暂时的外貌,一个被拔除了核心的星系。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周秋麟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高密度的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宇宙,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探测到从天空各处散发出来的宇宙本底辐射。
B.星系的形成需漫长的过程,最初由氢和氨组成充实的物质团,接着产生了气态云,形成了各种天体,进而星系得以形成。
C.万有引力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使宇宙中产生了类似的星系,地球上的一些现象也能证明这些物理原理。
D.宇宙中充满各种星系团,它们的大小和形状都各不相同,星系的碰撞将使星系团由椭圆形往旋涡形和无规则形演变。
2.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与文中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契合点,所以卡尔·萨根才加以引用,也可见中国哲学的科学性。
B.文中“恒星像浪子一样,毫不在意地挥霍其氢燃料资源”“宇宙演变的史诗已经开始”等语言生动形象,且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C.初生星系最终形成漩涡星系还是椭圆星系,主要由其引力大小和自转初速度决定,后一种情况往往引力较大,自转初速度较快。
D.据实验推测,当两个星系碰撞时,恒星就像子弹一样毫不费力地互相穿越,因为星系中各个恒星之间的空间距离通常很大。
3.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如何体现老子名言“周行而不殆”的道理?请简要说明。
2022-06-25更新 | 1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通常情况下,以该国的战略预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根本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一般来说,设置“防空识别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国籍不明的飞机侵犯主权国领空,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防空识别区是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完全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
对于进入防空识别区的航空目标。国际上有通行的处置原则。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一方识别目标后,在实施G波道广播的同时,向军事最高当局通报情况,并加强雷达监控,同时立即提高防空导弹的警戒,命令空中待战的飞机前往这一区域,或者令地面战斗机做好拦截准备。通过对目标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和以往情报的进一步掌握,判断目标有无敌意。对于有无敌意的判断,通常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长短,如果较短,并依照指令行动,即可以认为“误入”或者“无害通过”,不采取武力措施。二是如果停留时间过长,不听从全球通用G波道广播劝告,目标继续沿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且飞行速度没有变化,无意进入对方领空时,一般采用跟踪飞行的方法进行监视;如果对方飞机续航时间过长,通常采用轮换监视飞机批次的方式保持持续监视。三是目标不听从劝告,且航行方向直指对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敌意,即可在目标进入领空时按最高当局指令采取攻击手段,将目标击落或者迫降。 
自1950年美国最早建立空中识别区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德国、缅甸、土耳其、泰国、中国台湾地区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应地建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尽管各国和地区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范围、作为限制对象的航空器的种类、目的等内容不尽相同,但防空识别区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 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默认, 成为国际法所默认的事实存在。
与其他建立了防空识别区的国家相比,日本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范围可以用“霸道”一词来形容。日本防空识别区是一个巨大的正五边形,其最西部距离中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中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呈重叠状态,西北部更是过分到距离俄罗斯海岸不足50公里。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向国民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其每年4次公布针对“可能侵犯领空”外国战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最近两年一直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在急升。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中国海军运8电子侦察机尚在东海中线以西飞行,日本就已出动战斗机进行近距离跟踪拍摄,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3C反潜巡逻机则在中线以西的中国东海油气田上空大摇大摆地盘旋着。
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覆盖大部分东海海域,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中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不配合识别或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中国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
1.下面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是空中预警范围,这个范围是根据一个国家的空中防御需要而划定的,设立防空识别区不需要经过他国同意。
B.防空识别区不等于一个国家的领空,也不等于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它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
C.防空识别区设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防止他国飞机侵犯,提示或警告他国飞机不要误入或闯入“防空识别区”。
D.防空识别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设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默认。
2.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国际通行的原则是实施C波道广播同事通报军事最高当局,加强监控和警戒,命令飞机前往拦截。
B.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短,依照指令行动,从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及以往情报的掌握来判断,若无敌意可不采取武力措施。
C.对在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时间过长,不听劝告而继续沿外沿飞行,速度没有变化又无意进入己方领空的目标,一般跟踪飞行进行监视。
D.对于不听从劝告,航向直指己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有敌意的航空目标,在其进入领空时可根据指令将其击落或迫降。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最早由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每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目的、范围、限制对象的种类等内容都不尽相同。
B.日本防空识别区划定的范围远要比其他国家更加霸道,距离我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我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重叠。
C.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它一方面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急升,一方面派巡逻机在中国海域上空盘旋。
D.我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我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于保护我国领土和国家的主权安全意义重大。
2016-11-18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蛾不是被火而是被光吸引的,更确切地说是飞蛾扑光。飞蛾选择夜间行动是为了能在黑暗中躲避天敌,飞蛾趋光等于暴露行踪,为何有如此反常的举动?有人说是飞蛾误把灯光当月亮,为飞行定位,试图让灯的方位不变,结果是不再沿直线而是盘旋而来,逐渐接近光源,学术界对此有异议。飞蛾不是真的喜欢火,甚至不是真的喜欢光。

不过,火虫是真的喜欢火。它们寻找起火的森林,因为那是它们繁衍后代的关键所在。当森林还在燃烧时,赶来的火虫已开始交配。火焰一灭,雌火虫就向烧焦的树皮里产卵,孵化后,幼虫就以烧焦的树皮为食。没被烧死的树木在遭到害虫啃食时会分泌天然杀虫剂保护自己,有的昆虫能抵御这种杀虫剂,但火虫的幼虫不行,只能以被烧死的树木为食,因为野火过后,天敌和竞争者都被烧死或被赶跑,聚在一起交配的火虫不用担心被天敌吃掉,幼虫也可以放心地独享烧焦的美食。

火虫怎么知道哪里的森林起火了呢?是不是从远处看到了火光?火虫是白天活动,而白天火焰不明显。是不是通过感觉烟中的物质知道的?有人用烟刺激火虫,并不能吸引火虫过去。那么,是不是通过感受红外线来察觉呢?火虫中足靠近胸部两侧,有两个窝器官就是用于感受红外线的,外壳很薄。森林野火散发出的红外线传来,被红外感受器的外壳吸收,加热里面的液泡,液泡受热膨胀,压迫机械刺激感受器,发出神经信号,这样就感受到了火。它们飞行时,中足翘起,暴露出窝器官,时时感受着红外线的刺激,不断调整飞行方向,逐渐向火源飞去,但是在火虫的周围,还有别的物体会发出热,而只要有热,就有红外辐射,火虫怎么能辨别出来?可能是火虫过滤掉周围的红外噪声。或者利用了随机共振效应:在满足某些特定条件的非线性系统中,噪声的存在反而能够增强对微弱信号的感受能力。也许森林野火散发出的红外辐射给火虫提供了周期性的信号。

当前,已有研究团队根据火虫的红外感受器研发出了仿生红外探测器。也许,未来有一天,人们能用仿造火虫红外感受器制造的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森林火灾。

(方舟子《在灰烬中繁衍》,有删改)

1.下列对“飞蛾扑光”现象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飞蛾扑光容易让它在天敌面前暴露行动的轨迹
B.飞蛾扑光是它为定位飞行目标而把灯光当月光。
C.飞蛾扑光导致它的飞行路线变成了螺旋式上升。
D.飞蛾扑光是为了更快寻找光源而固定光的方位。
2.下列对火虫喜欢寻找起火森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燃烧后的森林是火虫栖息的最安全的场所。
B.被烧之后的树皮是火虫的幼虫的美味佳肴。
C.大火之后火虫的天敌和竞争者都被烧死了。
D.火烧过的森林是火虫繁衍后代的理想之地。
3.下列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天活动的火虫不太可能从远处看到起火的森林所发出的光。
B.火虫被烟刺激没有任何反应这一现象说明火虫的嗅觉不灵敏。
C.火虫的红外感受器外壳是用来吸收森林野火发出的红外线的。
D.火虫在飞行时会利用窝器官来调整飞行方向以逐渐接近火源。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一段写飞蛾不是被火吸引而是被光吸引的,目的是引出下文。
B.选文主体部分层次清楚,先写火虫喜欢火的原因,再写找火源的方法。
C.火虫筛选热源的方法不是过滤周围红外噪声就是利用随机共振效应。
D.人们仿造火虫红外感受器制造红外探测器监测森林火灾或许能实现。
2021-06-25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