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19 题号:1023033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延朗,宋州虞城人也。初,废帝起于凤翔,与共事者五人:节度判官韩昭胤,掌书记李专美,牙将宋审虔,客将房皓,而延朗为孔目官。初,帝与晋高(石敬瑭)俱事明,而心不相悦。帝既入立,高祖不得已来朝,而心颇自疑,欲求归镇,且难言之,乃阳为赢疾,负灼满身,冀帝怜而遣之。延朗等多言敬瑭可留京师,昭胤、专美日:“敬瑭与赵延寿皆尚唐公主,不可独留。”乃复授高祖河东而遣之。帝与延朗等日夕谋议,而专美、文遇迭宿中兴殿庐,召见访问,常至夜分而罢。每帝遣使者劳军,即阳为赢疾不自堪,因数求解总管以探帝心。是时,帝母魏氏追封宣宪皇太后,而墓在太原,有司议立寝宫。高祖建言陵与民家墓相杂,不可立宫。帝疑高祖欲毁民墓,为国取怨,帝由此发怒,罢高祖总管,徙郓州。延朗等多言不可,而司天赵延义亦言天象失度,宜安静以弭灾,其事遂止。延朗等请帝亲征,帝心忧惧,由此不欲行。而延朗等屡迫之,乃行。是时,契丹已立敬瑭为天子,以兵而南,帝惶惑不知所之。遣审虔将千骑至白马坡踏战地,审虔曰:“何地不堪战虽有其地何人肯立于此不如还也。”帝遂还,自焚。高祖入京师,延朗等六人皆名为民。初,延朗与属并掌机密,延朗专任事,诸将当得州者,不以功次为先后,纳赂多者得善州,少及无赂者得恶州,或久而不得,由是人人皆怨。及晋兵入,延朗以一骑走南山,过其家,指而叹日:“吾积钱三十万于此,不知何人取之!”

呜呼,祸福成败之理,可不戒哉!废帝之起,所与图议者,此五六人而已。考其逆顺之理,虽有智者为之谋,未必能不败,况如此五六人者哉!故并述以附延朗,见其始终之际云。

(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地不堪/战/虽有其地/何人肯/立于此/不如还也
B.何地/不堪/战虽有其地何人/肯立于此/不如还也
C.何地不堪/战虽有/其地何人/肯立于此/不如还也
D.何地不堪战/虽有其地/何人肯立于此/不如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宗,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为宗。
B.夜分,夜半。与郦道元《三峡》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的“夜分”同义。
C.有司,主管某部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即此义。
D.除,任命、授职。与李密《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里的“除”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延朗是唐废帝的五大心腹之一,专权跋扈,贪财聚敛,最终削籍为民,最后国灭身死。
B.晋高祖心知唐废帝疑己厌己,便处处小心,韬光养晦,终于挥师入京,迫废帝自焚。
C.唐废帝想调晋高祖到郓州,刘延朗认为可留他在京师,韩、李则认为不能只留一人。
D.尽管刘延朗.李专美等为唐废帝日夜谋划,但势单智寡难挽败局,作者对此深有感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阳为赢疾,灸灼满身,冀帝怜而遣之。
(2)考其逆顺之理,虽有智者为之谋,未必能不败。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岖,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谥,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对樊泽取代贾耽为帅之事,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他,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让他们住在城外,而是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他们,李纳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2019-11-19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肃然。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仁杰曰:“是其计穷,且为患。”乃明开首原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帝叹其达权宜。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中宗即位,追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B.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C.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D.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卷”指书籍,古时人们为了防止书蠹,多用黄檗来染纸,因纸色发黄,故以之代称。
B.“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明经与进士两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
C.“黜陟使”是唐代考察地方官吏并提出推荐或贬黜建议的官员,其中“陟”为“贬斥”之意。
D.“高庙”文中指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读书专注,受人尊重。他小时候家里有门人被害,官吏询问情况,众人都争着对答,只有他不为所动,因此受到官吏礼让。
B.狄仁杰注重孝道,成全他人。有同僚需要离开年老病弱的母亲出使到边远地区,狄仁杰主动请求上级官员让自己代替前往。
C.狄仁杰善于劝谏,勇救同僚。在“砍柏”一案中,狄仁杰巧引汉代旧事,成功说服唐高宗,使权善才和范怀义被免去了死罪。
D.狄仁杰富有谋略,智降劫匪。狄仁杰在岐州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释放了被关押的人,让他们回去后相互传话,劫匪都前来自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2)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
5.蔺仁基为什么称赞狄仁杰“贤”?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2021-12-28更新 | 10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以必以能也     责:要求,求取
B.其贤以为当黜        毁:破坏
C.亦谏臣之一        效:作用
D.故辄布区区               区区:微不足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立朝有本末                  恕乎
B.今不然                         怀王悉发国中兵
C.无妨他人堪其任者也     人又谁能以身察察
D.自足下谏官来               而自令见放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B.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C.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D.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4.下列六句分编为四组,都表现欧阳修“直言不讳”特点的一组是(       
①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②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③信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 ④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⑤《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⑥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
A.①②⑥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③④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以对高司谏的耳闻和与之接触展开叙事,叙述了三次怀疑的情况,然后联系高司谏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的结论,确立总的论点。
B.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论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C.文章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作者的喜怒爱憎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表现了一代文豪畅达的胸怀和豪迈的气节风骨。
D.范仲淹虽与欧阳修政见不和,但依然不影响欧阳修对他的欣赏和推重:正直之人遭贬,这已使有识者气愤;而小人落井下石,更令人不平。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2024-01-10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