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2 题号:102549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数消费者还比较狭隘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纯电动汽车。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汽车,汽油、柴油和天然气、乙醇等均属于传统燃料。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统称为新能源汽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行业所称的HEV,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因为传统燃料仍是其动力唯一来源。

近日,汽车行业一家知名咨询机构,发起了一项名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看法”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58%的消费者看好插电混动汽车;而正如火如荼的纯电动汽车,发展趋势竟然不如还处在萌芽期的燃料电池汽车。其实,不管看好哪种动力系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是毋庸置疑的。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为1万辆,时隔6年后的2018年,成功突破120万辆,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当然,其快速发展不仅是需求所致,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其中,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撇开补贴政策不谈,地方政府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尤为明显。近日,昆明发布公告:自2019牟1月1日起,昆明新增网约车必须是纯电动汽车,否则不予发放营运证。有这样规定的省市比比皆是,即使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是如此。

(摘编自《畅所欲言: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谁将主导汽车的未来?》,易车网2019年2月20日)

材料二: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国家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将在促进纯电动汽车节能技术应用、推动电动汽车降低能耗、节约电力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该标准规定,具有三排以下座椅且最高车速大于或等于120公里/小时的电动汽车车型,当整车整备质量在750公斤及以下时,能量消耗率限值应在13.1千瓦·时/100公里。

(摘编自《我国发布全球首个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技术标准》,人民网2019年2月20日)

材料三: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预测,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8000万到1亿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不一样,互联网技术是谁抢先谁占便宜,汽车不是抢先,汽车行业是与其做得早,不如做得好。”他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应该关注技术突破,而不是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设计时间表。

近日,由1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共同发起参与设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将重点聚焦电动汽车充电相关的技术领域,从共性基础、能源传输、生产、消费和车网融合5个细分方向设计相关标准及发展路线。这将为新能源汽车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相关专业及其他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决策参考和战略规划指引,同时将带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系列的规模效应。   当下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多问题,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还要忍受一些不太好的车,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到2025年,无论是综合成本还是驾驶体验,新能源汽车都和燃油车不相上下。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常州发布   2025年电动车与燃油车成本相当》,中国新闻网2019年3月3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能源汽车的“新”表现在其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而HEV采用传统燃料作为唯一动力来源,因此不属于新能源汽车。
B.超过半数的消费者看好插电混动汽车,让人意外的是,发展状况很好的纯电动汽车和刚起步的燃料电池汽车一样,都不被看好。
C.《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对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D.新能源汽车行业想要发展好,重要的不是像互联网行业一样抢占先机,而是关注技术突破,只求速度不求技术很难做出好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既有市场需求因素,又有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尤其是地方政策对其发展助力很大。
B.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发布全球首个电动汽车能耗限值标准,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C.“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从多个细分方向设计相关标准及发展路线,为该行业提供了技术决策参考和战略规划指引。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用具体数字介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材料一说明过去几年的发展,材料三预测了未来的发展。
3.请结合以上几则材料,简要概括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蔓延,美国的种族主义开始以新的形式呈现,主要表现为美国少数种族群体在疫情中所承受的巨大的种族不平等。

2020年4月2日,美国密歇根州卫生和公众服务部公布了该州新冠肺炎确诊和死亡病例的种族构成数据,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非洲裔仅占该州总人口的12%,却占确诊病例的33 %,死亡病例占比更高达40%。有媒体指出,在芝加哥、底特律、新奥尔良等拥有大量非洲裔人口的美国城市里,非洲裔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不成比例”影响的状况极为普遍。作为美国此次疫情的中心地带,纽约市公布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每十万人感染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中,非洲裔为243.6,而白人为121.5;纽约市当前死亡病例中30.2%为非洲裔。截至2020年5月13日,全美新冠肺炎致死病例中白人占52.3%,非洲裔占22.40%,而非洲裔在死亡者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在总人口中12.5%的份额,说明这一群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严重。

病毒不区分种族,因而在新冠肺炎致死率上的种族差异就只能从各种族自身的处境上进行解释。对于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少数种族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客观事实,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归因分析,提及的因素涵盖基础疾病、医疗条件、医疗保险、居住条件、经济状况、工作环境、健康意识、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极其广泛的内容。可以看到,上述影响因素大多与生物遗传特征关联不大,却集中指向社会经济层面。当如此众多的种族差异几乎无一例外地造成对特定种族群体不利影响的时候,这些种族差异实质上就构成了种族不平等。正如美国联邦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在一项声明中所指出的那样,“几十年来,结构性的种族主义让许多非洲裔人口和棕色人口家庭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负担得起的住房和经济保障,而新冠肺炎疫情正使得这些不平等变得更加明显。”

(摘编自郝亚明《新冠肺炎疫情凸显美国的种族不平等》)

材料二

美国媒体评论说,疫情肆虐,而一些政客最专注一件事:污名化中国。

“污名化中国”冲击国际正义。中国的抗疫行动全程公开,艰苦卓绝,绝不会为少数人肆意泼污水所抹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人民“以牺牲正常生活的方式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多次表示“中方行动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医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柳叶刀》最近发表社论评价道,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迅速遏制,“为其他国家树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样”。中国不惜一切代价抗击疫情,成功遏制了病毒扩散,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现在反遭一些无良政客肆无忌惮的诬蔑、“甩锅”。公理何在?正义何在?

“污名化中国”当不得救命良药。新冠病毒挑战的是人类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当今之际,救人与推责孰轻孰重,合作和谩骂谁更重要,不言自明。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美国一些政客不是想方设法治病救人,而是热衷于发出巫师般的咒语。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发表文章称,白宫没有在疫情初期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这是当前美国疫情大暴发的最主要原因。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直言,“从一开始,中国就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令人难过的是美国本可以做得很好,但恰恰是它应对得最为糟糕”。

“污名化中国”危害全球抗疫。美国作为头号经济科技强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科研能力、领先的医疗水平,理应在有力有效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承担更多国际义务,帮助更多防控薄弱国家和地区。美国一些政客的拙劣表演,只会破坏全球合作抗疫的努力,破坏命运与共的共识,破坏守望相助的家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各国提供援助。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中国向遭受疫情的国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典范。

(摘编自人民网《污名化是危险的“政治病毒”》)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是联合国专门机构,是协调推进全球抗疫合作的核心力量。世卫组织在谭德塞总干事领导下,秉持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积极推动抗击疫情国际合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病毒没有国籍,疫情不分种族、国家、地域。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抗疫是唯一出路。当前,支持世卫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就是维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77国集团和中国”最近发表声明,赞赏世卫组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不结盟运动举行应对新冠肺炎视频峰会并通过政治宣言,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中的领导作用;欧盟、非盟等地区组织也都以明确的实际行动支持世卫组织,助力各国抗疫。

行动起来,支持世卫组织,是各方应尽之责。“当前,个人、企业及其他组织能够为世卫组织做些什么?我想让你们知道,人们多么感激你们所做的工作。”一位英国记者日前在世卫组织例行发布会上这样发问。世卫组织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回答:“需要空间、支持、团结,来完成工作。世卫组织有成千上万工作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我们需要团结。”这样的问与答,折射出人心所向、势之所趋。显然,西方一些政客动辄污名化世卫组织的行径,完全与国际主流共识格格不入。鼠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主编理查德·霍顿认为,全球卫生安全体系需要世卫组织,保护世界人民健康福祉是世卫组织的唯一目标,疫情大流行期间削弱世卫组织的决定是反人类的罪行,这是对全世界人民不人道的攻击。

团结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必须作出的选择。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指出的:“病毒不分国界,对任何人都是威胁。在一个相互联结的世界,只有其他每一个人都安全了,才能保障自身安全。”

(摘编自《人民日报》《全球团结抗疫是当务之急》)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国新冠肺炎致死病例中,黑人在死亡者中所占比例高于其在总人口中的份额,说明这一群体受疫情影响最重。
B.一名美国参议员指出,非洲裔人口家庭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归根结底是美国社会存在结构性的种族主义,
C.在全球抗击疫情的前提下,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维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出于对世卫组织支持的考量。
D.任何时候,世卫组织的积极作用只能强化不能削弱,否则,就是对全世界人民不人道的攻击,犯下反人类的罪行。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暴露出美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非洲裔人群在美国社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B.如果社会经济层面的若干因素对特定种族群体造成不利的影响,那么,种族不平等的现象就会出现,而这就是种族歧视。
C.美国一些政客污名化中国的行为是徒劳无益的,也是不堪一击的,这种行为对全球团结互助抗击疫情不会产生消极影响。
D.世卫组织正因为秉持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积极推动抗击疫情国际合作,才得到更多的国际主流组织的支持与响应。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启动“曲速行动”,推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国防部等多部门加速研发新冠疫苗。
B.目前,美国是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感染病例数已超过500万,死亡病例数超过17万。
C.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说自己有“大量证据”证明新冠病毒源自武汉,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据。
D.中国的专家学者,通过互联网与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了70多场疫情防控视频会。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中国和美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各有怎样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
2020-11-14更新 | 2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这是继白暨豚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长江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但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此前报道,2003年,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消失,目前没有包括影像学等在内的任何证据证明白鲟还存在。

(摘编自《澎湃新闻》2020年1月2日)

材料二:

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渔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鱼儿越捕越少、越捕越小,一些渔民开始铤而走险,竭泽而渔,结果渔民越捕越穷、生态越捕越糟。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是打破困局的必要措施。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1月1日)

材料三:

为了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长江流域已长期实行了禁渔期和禁渔区等制度:从2003年起,长江流域实行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2015年12月起,调整为每年四个月的禁渔制度;2017年1月起,长江一级支流赤水河率先实施全面禁渔十年的试点;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即“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全面实行十年禁捕制度。

这次十年禁捕制度的设计,是基于近20年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经验与认识的科学总结。首先,禁捕时长为十年,长江里的大部分鱼类完成生活史通常需要四年,禁渔十年可让它们繁衍两三代,种群得以恢复。其次,禁捕范围广,主要考虑到珍稀濒危和特有鱼类等在长江空间分布及洄游型鱼类生活史不同阶段对环境的需求。此外,禁捕制度充分考虑到退捕船网处置,退捕渔民补偿补助、转产就业和社保安置及禁捕执法监管,真正做到退得出、禁得住。

(摘编自《十年禁捕: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光明日报》2020年12月3日)

材料四:

长江禁捕退捕以来,江苏在严格落实禁捕要求的同时,多渠道推进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积极帮扶职业渔民“转业”,推动“生计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打鱼”向“打工”转变。考虑渔民历史生产生活习惯,江苏多地积极开发护鱼员、护堤员、蓝藻打捞员等渔民上手快、适应性强的公益性岗位。同时,多渠道推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根据政策,上岸渔民劳动年龄段人员纳入城镇企业社会保险,养老年龄段人员纳入被征地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江苏率先出台《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失水渔民参照失地农民参保,助力上岸渔民托底安置。除了一次性买断渔船、渔网,泰州市高港区还给予劳动年龄段每名渔民两年生活补助。无房渔民由社区统一规划安置,危房渔民也可享受拆迁安置。渔民上岸视同征地,政府统一办理养老保险,引导大家就近到企业上班。

(摘编自《告别水上漂,打鱼变护鱼》,《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12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白鲟灭绝表明虽然执行了长江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但没能减缓长江生态的恶化,长期禁捕势在必行。
B.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长江为流域经济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渔业生产也长期陷入了恶性循环。
C.禁捕是改善长江生态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但长江生态的全面恢复还有赖沿岸生产企业也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D.长江流域近二十年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积累的经验为此次十年禁捕制度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长江渔业生产价值每况愈下,禁捕可使渔民摆脱困境,这将是对子孙后代和人类未来生态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B.十多万渔民和水产从业者的安置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但相较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沿线渔民的长远利益来说,这份付出是值得的。
C.未来十年,长江江面上再也看不到“老翁破浪行捕鱼”的场面,再也听不到“渔歌唱晚”,长江的美学价值将大大受损。
D.十年禁捕目的在于休养生息,这表明了我国恢复长江生态的决心,禁捕也必将开启我国大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3.生态脆弱与贫困互为因果,十年禁捕是我国涵养长江生机的德政,此法得以顺利推进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1-03-12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村落亦称传统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它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选自周乾松《保护古村落的价值意义》)

材料二 中央党校哲学部赵教授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原生态、古村落、高科技相融合的村落绿色发展新业态。政府应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其在传统村落的普查与保护名录认定、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保护监管与奖惩问责、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导、激励和调节作用。复苏传统村落的岁时节令、草根信仰、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不断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重建村落民众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统村落保护的持久内生动力。

(选自王珊《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材料三 为防止城镇化造成的自然村消失,山东凝聚各方力量,用不同方式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从去年开始,齐鲁网策划齐鲁古村落保护项目,通过微纪录片、深度文字解析等手段,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基因和丰富内涵。故乡不仅仅是一间房、一个村庄,还有更丰富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枣庄的柳琴戏、菏泽的两夹弦等“非遗”戏曲,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下,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传递乡愁的最美声音。

(选自齐鲁网)

材料四 站在高处远眺,山水环绕的良户村形似凤凰,散落的民居,或依山麓,或临水边,或藏林间,与周围的自然生态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现古朴的原始风貌,构成天人合一的意境。在《良户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图》前,杨建新说:“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要保留原址、原状、原物,原真性再现出古代生活的图景,让古风古韵原汁原味地流淌。”如今的良户村,寓意美好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仍然安存于几百年来所在的位置上。照壁、墙体、屋脊上的砖雕,牌坊、石栏杆、碑刻上的石雕,梁架、花板和室内的家具上的木雕,取材自然,风情古韵依然鲜活。

(选自2015年4月16日《光明日报》第5版)

材料五 浙江目前有传统村落176个,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浙江省以“传统村落保护试验田”为目标,为整个浙江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选自张永恒《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1.下列关于古村落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的历史村落,它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与传统村落不同。
B.我国有着数量众多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既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也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
C.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的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根基与精粹的“DNA博物馆”。
D.我国的古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其中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了我国古村落的特点和价值,材料二则从专家的角度讲解了保护古村落的理念和措施。
B.良户村民居散落各处,与周围的自然生态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现古朴的原始风貌,这与保护开发规划是分不开的。
C.我国的古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很广,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保护与开发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D.浙江省在古村落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主要经验就是加大经济投入,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
3.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2020-10-07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