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02729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某种程度上,粉丝处于“信息同温层”,深陷“信息茧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和行动:只有偶像的好是真的,无法接受外界对于偶像的任何“差评”;若有“差评”一定是别有用心的攻讦,必须群起而攻之。作为一个“群体”,饭圈(粉丝群体)的理性指数不容乐观,此次肖战粉丝引发的风波,则是他们极端的一面。但肖战粉丝的疯狂举动为偶像带来了什么?在圈地自萌、自娱自乐的时候,“虐粉”可以“提纯”,偶像适当“被黑”反倒能激发粉丝的保护欲;可一旦粉丝逾越边界,也可能会导致负面效果。因为对于一个流量明星来说,粉丝固然是基本盘,但决定流量生命力的,是我等路人。粉丝的疯狂越是缺乏边界,偶像的路人感败光,偶像的下场越有可能“凉凉”。一旦偶像在粉丝的助推下成为“全民公敌”,那么毁掉的不仅是别人热爱的东西,也可能亲手毁掉至爱的偶像。

(选自《肖战粉丝引风波:粉圈文化不能走火入魔》)

材料二:

偶像通过自身的特性吸引受众,加之“粉丝行为,偶像负责”的实践总结,似乎在偶像和粉丝之间构成了一种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艺人和粉丝互为权利义务客体。于是衍生出了“粉随正主”这一种偏向负面的观念。但粉随正主的判断是不成立的,艺人和粉丝作为独立个体,并不因彼此之间单向的情感联系而对彼此的性质产生实质影响。将“粉丝”和“饭圈”等同起来,同样存在逻辑瑕疵。粉丝是一个相当广义的概念,而饭圈则是粉丝的一种活动形态。粉丝文化的主要表征是个体借由所喜爱的客体进行自我表达,而饭圈则更倾向于一种功能性的存在。粉丝文化就像公园里的英语角,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谈论各自的话题,散去之后另可与他人组合再就新的话题展开交谈。饭圈则是典型的福柯式场景,封闭且充满规训,是权力自我彰显的场域,蕴藏着走向排除异己的必然趋势。

(选自《当流动的粉丝遭遇封闭的饭圈》)

材料三:

此前,有媒体报道肖战的“私生饭”冒用他的个人信息帮他更改了航班,如果是真的,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侵权行为。艺人们真要维权,就要坚决地对这样的“越界”行为说不,最好的办法就是报警。人们希望粉丝和明星之间,能够有更理性的关系,这是美好的期望,而现实则是“私生饭”越来越猖獗。把这些越界问题诉诸法律,艺人需要勇气,他们倒不是怕这些“私生饭”,而是担心如果自己态度太坚决,会伤了粉丝的心,也会影响自己的收益。他们有时候会许诺给粉丝一种“我们可以更近一点,直到心连心”的虚假希望。如果要捍卫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生活,他们自己必须先画出那个边界。

(选自《社交媒体时代,明星与粉丝的边界如何掌握?》)

材料四:

对于年轻人来说,“粉”什么、怎么“粉”就成为关键。据媒体报道,2018年微博上的娱乐明星粉丝年度累计总人次达到167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迫切需要积极向上的引导。需要看到,不少人对粉丝群体还有着相对负面的印象,将其等同于“缺乏理性”。在线下,也有少数粉丝因对明星的狂热爱好而做出不良行为,如漠视隐私、扰乱秩序等。这提示我们,对社会来说,要提高包容度,接纳和规范粉丝文化的发展,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给粉丝文化以正面引导,需要在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础上,放大其积极的一面。有人指出,相较以往,今天的粉丝群体是一种“参与式”“陪伴式”的追星。对这一热情加以正面引导,有利于鼓舞年轻人通过对标偶像,增添“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动力。同时,“让‘爱豆’和我们一起变得更美好”,粉丝们的心声,也要求明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年轻人在各方面的“偶像”。

(选自《粉丝文化,怎么“粉”是个关键》)


【注】①虐粉:是指一些明星通过各种途径表现自己比较弱势的样子的时候会让粉丝产生心疼情绪。②私生饭:追逐、打扰艺人私生活的粉丝,是粉丝中最极端的一群。③爱豆:粉丝对偶像的称呼。
1.对材料一画线句子所产生的危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和行动,无法接受外界的任何“差评”;极端地认为 “差评”一定是别人对自己一方的攻讦,必须群起而攻之。
B.形成一个非理性的粉线群体,常常逾越自己与偶像的边界,决定了偶像的流量生命,常常可能给偶像带来负面的负面影响。
C.借由所喜爱的客体进行自我表达,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谈论各自的话题,散去之后也可另与其他人组合再就新的话题展开交谈。
D.形成粉丝的一种活动形式,变成一种更倾向于功能性的存在,封闭又充满规训,彰显权力自我,蕴藏着走向排除异己的必然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肖战粉丝的疯狂举动,逾越了粉丝与偶像的边界,使得肖战成了“全民公敌”,不仅毁掉了别人热爱的东西,也可能亲手毁掉至爱的偶像。
B.将“粉丝”和“饭圈”等同起来,衍生出了娱乐圈“粉随正主”这一种偏向负面的观念,在偶像和粉丝之间构成了一种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艺人和粉丝互为权利义务客体。
C.面对粉丝缺乏边界的侵权行为,明星偶像要有勇气捍卫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生活,要态度坚决地画出一个边界。
D.相较以往,今天的粉丝群体是一种“参与式”“陪伴式”的追星,我们需要了解这一群体,加以积极向上的引导,而不是只有相对负面的印象。
3.根据上述材料,从另外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营造健康的“粉丝文化”。
(1)社会角度:提高包容度,接纳规范粉丝文化,引导追星
(2)偶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粉丝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碑者,坤也。(碑,就是增益。)上古的帝王记下告天地的话,进行告天地的典礼,要竖立一块石碑来增加山岳,所以叫做碑。传说周穆王巡游的时候,把功绩铭刻在弁山石上,也是古代立碑的意思。大约在周代,碑便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宫廷中的碑是用来根据它在阳光中投下的影子位置变化推算时间的;古代宗庙中也有碑,它们竖立在宗庙堂前的东西两柱之间,只是作为祭祀前拴牲畜用,这种碑石都是不刻字的。后来,这种碑石上出现了刻文,成了庙内记事的一种形式了。如寺庙的内容,修庙的经过,以及创建以后的兴衰史,有的还刻有为建寺庙出钱出力的人名等等。凡较大规模或历史悠久的寺庙几乎都有此类碑码,少则几块,多则数块,这种碑在寺庙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小品了。以后碑又从宗庙里扩展到了陵墓上。在陵墓等处,也多设立碑石,立于墓穴旁,则用作引绳下棺。《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汉代郑玄注云:丰碑,所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梓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镜护,下棺以绰绕。天子六绰四碑。前后各重辘轳也。所之形如大楹耳,四植谓之桓。诸侯四绰二碑,碑如桓矣。大夫二绰二碑,士二绰无碑。这说明古代棺木下葬入墓穴时,墓坑上部四隅或两侧植原木以缠绕绳索,使棺木缓缓而下,此原木称之为碑。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南郊清理秦公大墓时,发现了这种用来下葬棺椁的原木,年代约当春秋晚期,这证明了文献记载不妄。用于引绳下棺的碑早期实为木质,至后再以石碑代替。自从汉代以来,作碑文、碣文的风气盛行,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营造建筑,刻碑记事,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碑刻是历史的记载,又是历史的见证,在当今时代对研究历史文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用。

根据贾冰《浅述古代碑刻之功用》《文心雕龙·诔碑》等有关文章改编)

材料二

碑刻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载体,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书本文献的魅力,它更具真实性和艺术性。作为碑刻灵魂的文字,如不加以保护,碑刻就失去了它的价值。那么我们如何保护碑刻上的文字,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碑刻保护的重中之重。要整合河南碑刻文字资源,建立碑刻文字资源信息库,让社会共享这个资源。河南省碑刻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共同的财富,研究中原文化也需要这些碑刻的文字信息,但由于碑刻的石质特点,不易挪移,所以对于碑刻文字信息的研究,就应该采取地方建设、社会共享的方式进行。在政府的指引下,对于碑刻文化资源建设需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河南省文物整理部门,应该对河南省的每块碑的年代、收藏情况、现状及内容简要做详实的记载,建立河南省碑刻文字资源信息库、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特点的完整档案。利用高科技数字化建设,一次投入,永久使用,启动河南省碑刻资源文献档案记忆工程。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并且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在这种情况下应启动碑刻数字化工程,即河南省碑刻文献档案数字工程。这个工程应包括碑刻的基本情况说明、形制、拓片、释文及研究成就,从各个方面立体地展示河南省碑刻的整体风貌。分类整理,深入研究,建立完备的河南省碑刻文献资源分类信息库,服务经济文化建设。为了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河南省碑刻资源的文化信息,为各个学科的系统化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服务,应该建立完备的河南省碑刻文献资源分类信息库。对于这些碑刻文化资源,可分类整理。如有关儒家思想、军事建制、文化制度、民风民俗、水利建设等等,进行分类整理,集结成册,为史学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和个人收藏爱好者提供详实的资料。

(摘编自王军校《河南省碑刻文化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2014年第6期《名作欣赏》

材料三

汉魏碑刻数字化,可以得到与文物本体高度精准的模型图样,对文物感兴趣的研究专家及文物爱好者,可以通过数字化文物资料,对文物本体展开研究。文物数字化的过程中,将文物的纹理分析等都纳入文物录入的过程,掌握文物三维尺寸,提炼文物的属性、特质等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为石碑石刻文物本体保存当前状态下最好的再现状况,并促使之后从事的文物研究不对文物造成过多的损害。对纸质拓片的二维扫描,可以清晰、真实地呈现历史时期内文物的保存状况和当时的文物形态,有利于学者对碑刻文化的深入研究。

汉魏碑刻文物与其他文物有很大的不同,该类文物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条件较为简陋,文物风化情况较为严重,数字技术是能够较好地保存当前文物现状的一种技术。使用数字技术,呈现三维立体的文物形态,通过数字化,呈现文物的保存形态和具体质地,为研究文物的研究者和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便利。当前,常用的文物数字化方式是通过对文物的结构扫描、激光扫射、文物影像资料拍摄等三种形式进行,针对汉魏时期的石碑石刻文物,应采取精确采集文物数据,并通过三维空间展示文物现状,用后期制作完成碑刻的呈现与交互。让文物研究者和古文字爱好者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简单直接的获取石碑石刻的文字资料,用于研究和学习。

(摘编自孔志刚《曲阜汉魏碑刻及拓片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探析》,2017年第13期《数码设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的碑只是立在宫廷和宗庙前的竖石,用来观测日影的变化和作为祭祀前拴牲畜用,上面没有文字或图画。
B.记载着历史、见证了历史的碑刻,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里,仍然保留着与古代同样的功用和意义。
C.河南省碑刻文化资源丰富,研究中原文化离不开这些碑刻的文字信息,因此将这些古代碑刻进行数字化整理保存势在必行。
D.由于汉魏碑刻年代久远,文物风化情况较为严重,保存环境和保存条件较为简陋,因此,进行数字化保存,不失为一项良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碑碣最早可能出现在上古时期,大约到了周代,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了没有文字的“碑”;汉代以后,刻碑文的风气就盛行了。
B.碑刻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当地文化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C.将碑碣文物的三维尺寸、文物的属性和特质等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整理,将为学者及文物爱好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D.对汉魏时期的碑刻,应进行实物测量和石质检测,以便获取精确的文物数据,进而通过三维空间展示文物现状,使其得到准确呈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利用数字技术保护碑刻”的一项是(     
A.建立碑刻文字资源信息库
B.启动碑刻资源文献档案记忆工程
C.对文物进行扫描、扫射、拍摄
D.研究和学习石碑石刻的文字资料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古代碑刻的功用。
5.在当前形势下,河南省应如何做好碑刻文物保护工作?
2021-03-17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为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20]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请你们接到通知后,立即将有关要求落实到相关单位,按照国旗法规定当天应当升国旗的场所、机构和单位均应下半旗志哀。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1/3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

                                                                                                    国务院办公厅

                                                                                                  2020年4月3日

相关链接:“志哀”还是“致哀”?

从文字意义上看,“致”是送达的含义,“致哀”就是用语言向别人传达自己对某人某事的哀意,传达的对象是确定的。而“志”是铭记、铭刻的含义,“志哀”就是以某种方式或活动来哀悼,哀悼对象不确定,比“致哀”要严重,比如:下半旗志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致哀”是专指个别的某一次的哀悼行为,“志哀”则是集体的大型的表示哀悼的方式。


材料二:

4月4日,全国将举行哀悼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以此致敬奋斗者,让全社会铭记这次疫情带来的伤痛和教训,最大程度凝聚起全国人民夺取抗击疫情胜利的强大力量,继续奋力前行。目前,已有不少周六晚更新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宣布延播。

4月3日晚间,腾讯电竞发布公告,表示将停止原计划于4月4日举行的所有比赛,并对所有参加抗疫的工作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随后,网易游戏也发布公告,表示自4月4日0:00起,网易游戏旗下所有产品(含中国大陆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将停服一天。

而包括《王者荣耀》《英雄联盟》《梦幻西游手游》《阴阳师手游》《和平精英》在内的众多游戏官方微博头像和背景,都已提前于4月3日变为灰色。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翔教授看来,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属于严重自然灾害,和这三次因严重自然灾害启动国家性哀悼活动不同,此次是我国首次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法启动全国性哀悼活动,由国务院公告在一些场所下半旗,属于对于国旗法中的何种情形可以下半旗规定的扩展性适用,“此前,除了国旗法规定的特殊人士逝世和三次国家哀悼日期间下半旗,也有一些特殊事件和特殊日子下半旗表示哀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曾下半旗”。人们在半降的国旗和举国默哀中,体会到人与生命的尊严感。

(摘编自光明网4月4日《我国首次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全国性哀悼》)


材料三:

   

08年汶川地震默哀,谷歌搜索流量实时曲线

   

4月4日默哀,百度搜索流量实时曲线


材料四:

中国的三分钟,世界为之感动。

“北京时间上午10时,中国暂停了三分钟,为了纪念那些在疫情中逝去的生命。”英国路透社报道写到。

“在中国的疫情暴发中心、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市区内的所有交通信号灯在上午10时变成红色,所有道路交通都停止了3分钟。”路透社观察称。

类似的观察来自美联社: “开始于上午10时的哀悼活动,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举行了”。

英国BBC报道说:“中国为在新冠病毒中逝去的生命举行了全国性的哀悼活动。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也被称为扫墓节,通常,人们会在这一天悼念逝去的亲人。”

“明天,星期六,中国为在新冠疫情中逝去的人,特别是因公殉职的医护人员默哀致敬。”当地时间4月3日,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发帖,肯定中国方舱医院在遏制病毒传播上的有效成就,同时他倡议,国际社会和中国公众一起,为新冠肺炎死亡病患、特别是因公殉职的医护人员默哀致敬,使四月四日成为全球哀悼日。

(摘自人民网4月6日《“中国暂停三分钟”世界为之感动》)

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本次哀悼活动同属于对国旗法中的何种情形可以下半旗规定的扩展性适用。
B.“向某某死难者致哀”中的“致哀”是用语言传达自己对该死难者的哀意,对象明确,用在此处是正确的。
C.在全国性哀悼活动当天,不管是下半旗志哀还是降下国旗,都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按照规定下降国旗。
D.4月4日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期间,全国和外国使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方舱医院在遏制新冠病毒传播方面得到国际医学界同行的广泛肯定。
B.除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延播,所有的电竞游戏的官方微博头像和背景也在4月4日这天变成灰色。
C.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的倡议下,四月四日有成为全球哀悼日的可能。
D.英国BBC认为,中国把全国哀悼日安排在清明节这天,是非常合适的。
3.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材料三两幅图反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我国举行此次全国性哀悼活动的意义。
2020-04-21更新 | 1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 它也只不过是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创作新作品。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完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作为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独特性与人工智能写作展开竞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B.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主要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在不断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那些数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3.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势?请分点列条概括。
2021-01-10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