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02847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2019年7月9日召开的国家卫健委的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消除村卫生室“空白村”、补足乡村医疗“空白点”成为高频词。长期以来,卫生健康资源始终存在着资源总体不足、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农村贫困地区尤其突出。乡村医疗“空白点”是贫困地区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的痛点,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历史欠账,也有因编制管理等机制不顺畅导致的人手紧张,还有地域偏远、自然条件差等客观因素。国家卫健委提出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和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等举措,可以说为解决这些问题明确了大方向。一些省市近来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百医驻村”、“一村一医”人才战略、“一站式服务”等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补足乡村医疗“空白点”,要在投入保障、政策落实上下功夫,还要在制度和服务供给的创新上下功夫。试点利用5G新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手术,探索用AI医生辅助乡村医生诊断则提供了在互联网时代以技术创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供给的新思路。

(摘编自张东锋等《补足乡村医疗“空白点”需要合力),《南方日报》2019年07月11日)

材料二: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推进,乡镇医疗机构承接着农村大量人口接诊任务,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二、三线城市,对于农村人口来说就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也亟待加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指导下,四年来持续开展了“县在起航”——县级公立医院医院管理及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至今已培训县医院院长2600人,专科骨干医生3400人,远程培训近万名。国家卫健委医评研究部主任陈晓红表示,“医共体”模式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号召下逐渐建立,但通过“县在起航”的实际经验表明,目前在医疗建设上,仍有从县到乡镇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城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为“县在起航”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医院管理研究所在此背景下,开展了“乡镇卫生院短期交流学习项目”即“最后一公里项目”。

(摘编自宫晓倩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打通 医疗建设”最后一公里”).《新华网)2019年07月17日)

材料三:

7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卫生与健康水平稳步发展,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积极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各项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保护人民健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70年来医疗机构的数量变化、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发展、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展现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辉煌咸效。

1949——2018年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状况统计表

年份

卫生机构数(个)

床位数(万张)

卫生技术人员数(万人)

1949

3670

8

51

1957

122954

30

104

1962

217985

69

141

1965

224266

77

153

1978

169732

185

246

1985

200866

223

341

1990

208734

259

390

2000

324771

291

449

2005

298997

314

446

2008

278337

375

503

2019

1010000

845

955

(摘编自邓妍、郭海强等《新中国70年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及居民期望寿命的发展》,《澎科》2019年09月30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除村卫生室“空白村”、补足乡村医疗“空白点”成为高频词,表明目前我国部分乡村医疗保障欠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B.农村贫困地区乡村医疗的不足和落后,是由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历史欠账以及编制管理等机制不顺畅导致的医疗人员紧张造成的。
C.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和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等举措,为解决贫困地区乡村医疗“空白点”问题明确了大方向。
D.利用5G新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探索使用Al医生辅助乡村医生诊断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供给的一种创新,应当加以鼓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力开展“百医驻村”。“一村一医”人才战略。“一站式服务”等改革探索,就能促进农村医疗发展,解决农村医疗发展不均衡问题。
B.建国后,我国重视卫生技术服务人员的培养。卫技人员从1949年的51万人发展到2019年的955万人,卫技人员数量一直在逐年增加。
C.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医院床位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D.自1949年到2019年,我国卫生机构数量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发展变化。其间除1949--1957年有近四倍增长外,一直稳步增长。
3.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了。

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1980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
B.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致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这都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3.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及其具体表现。
2017-06-02更新 | 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众所周知GPS是美国的,它也是全世界最早出现的导航系统,简单点说它就是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它包含陆地导航、海洋导航、航空导航和空间导航这四个类别,导航可以指涉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任何技能或研究,它的涵盖很广。我们的导航系统相比于GPS有哪些优点呢?我们是三个轨道协同工作。一个是在赤道上的地球同步轨道,起到电文传输的作用。第二个是椭圆轨道,能提高我国范围内定位的精度。第三个就是全球定位的轨道。而GPS就只是一个单轨道,而且没有短报文通信传输,GPS只是一个单向的数据信息传输,而我们的北斗导航是双向的传输。北斗导航系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人们提供高精度定位的服务,定位精度在10米范围内,而GPS的精度在50米以上。

现阶段,GPS仍然是技术最完善的导航系统,也是全球用户最多的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的全面铺开应用还需要两年的时间,它是最能与GPS相抗衡的导航系统,虽然北斗有着众多的优势,但是市场占有率远远不及有着几十年历史的GPS。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面对着美国的技术封锁和打压,自主研发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摘编自《科技斋》)

材料三

北斗系统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之一,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比肩而立。

冉承其表示:“跟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我们非常有信心保持很好的性能。另外,我们有很多新增的服务。”他还说:“可为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连续稳定服务。”冉承其表示,北斗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突破7000万片,北斗高精度产品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已服务于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以及科威特等国家。

(摘编自《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材料四

自发射第一颗导航卫星起,中国“北斗”走过了20年非凡历程。2020年4月4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即“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如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根据计划将于5月发射入轨。这标志着“北斗”全球星座组网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北斗”即将迎来全球星座组网全面收官的辉煌时刻。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关注到“北斗”近期的建设成就是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取得的,展望“北斗三号”30颗卫星中的最后一颗发射入轨组网成功后,其提供的服务精度将进一步提升,更加受到用户信赖和青睐。该报道还特别聚焦“北斗”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认为全球组网完成后,这一超越同类的优势更加明显,使用户之间可以更好通信,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追踪用户的位置,为应急救援提供了更稳定可靠的途径。

对于“北斗”的应用价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无疑最有发言权,他指出,北斗等卫星导航的应用仅受人类想象力的限制。仅就迎战新冠肺炎疫情来说,“北斗”可谓大放异彩,高精度测量火线驰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基于“北斗”的无人机、无人配送车纷纷应用到疫区医疗物资配送;基于“北斗”的车联网推动疫情期间交通智能化、精准化,通过为车辆提供精准导航等信息服务,保障防疫救援物资一路畅通……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在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摘编自202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B.与GPS单轨道工作不同,北斗导航系统是三个轨道协同工作,其中的椭圆轨道,能提高全世界任何一个范围内定位的精度。
C.北斗系统是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 系统比肩而立的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之一;北斗系统有很多新增的服务。
D.香港《南华早报》认为北斗全球组网完成后,其提供的服务精度将进一步提升,更加受到用户信赖和青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2020年4月,中国共发射北斗导航卫星54颗,其中“北斗一 号”“北斗二号”25颗,“北斗三号”29颗。
B.现阶段,GPS仍然是全世界出现最早的也是技术最完善、全球用户最多的导航系统,虽然北斗导航系统是目前最能与它抗衡的导航系统,但要想走得更远,还必须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和打压,进行自主研发。
C.目前,我国的北斗已经服务于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以及科威特等国家,实现了全球覆盖。
D.随着5G商用时代到来,北斗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催生各种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更好地服务全球。
3.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二 、三、四概括说明。
2020-07-27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突破大飞机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

2008年11月28日,在上海大场机场,首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ARJ21喷气式客机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于12时23分冲天而起,翱翔蓝天一小时之后返回,于13时24分平稳降落机场。这标志着国产ARJ21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先进客机制造实力。

大家可曾知道:ARJ21飞机研制成功丝毫离不开尺寸大小不足4毫米甚至更小的小小丸粒,ARJ21飞机超临界机翼壁板复杂气动外型面研制成功更离不开这些小小的丸粒。

毫不夸张地讲,小小丸粒成就了ARJ21飞机,小小丸粒成就了中国民机产业。

丸粒虽小,效果神奇。丸粒选用砂子,可用于清理铸件吹砂、锻件除氧化皮、钢铁制品除锈以及表面修饰等;也用于清理飞机油漆涂层等。丸粒选用钢铁丸或陶瓷丸,主要用于喷丸强化和喷丸成形。其中,喷丸成形是指利用高速弹丸有选择地、逐步地撞击金属构件表面而最终使其获得所需外型。ARJ21飞机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就是采用喷丸成形技术获得复杂气动外型的。喷丸成形由喷丸强化发展而来。

上世纪50年代初喷丸成形技术被首次应用于Constellation飞机机翼壁板喷丸成形。

国内喷丸成形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制造所”)是国内唯一从事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

万事开头难,技术资料的极其匮乏使当时开展喷丸成形技术研究困难重重。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造所基本掌握了针对直纹翼型机翼整体壁板以喷丸成形为主的、以机械校形和榔头敲击为辅的喷丸成形工艺,建立了飞机壁板喷丸成形技术标准,编写完成相关工程手册,基本构建完成喷丸成形技术体系及其设备配套。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喷丸成形技术研究迎来第二个高潮。制造所精心选型并引进国内首台数控喷(抛)丸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掌握了机翼6米级整体壁板喷(抛)丸成形技术,使国内喷丸成形技术跨入数控时代。同期,制造所自主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数控喷(抛)丸机。相关工艺和设备研究成果分别荣获部级科技成果奖。同时,重点开发预应力喷(抛)喷丸成形技术。在国内首次探索研究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抛)丸成形技术,最终形成具有珍贵价值的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抛)丸成形技术思想。此外,AE100飞机开创了国内超临界机翼及其整体壁板喷(抛)丸成形技术研究新纪元。

与过去直纹或以直纹为主的机翼整体壁板沿等百分线逐窄条喷丸成形截然不同,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没有等百分线而且外型不但弦向弯曲且展向弯折并扭转,其喷丸成形困难之大无异于老虎吃天。最终,制造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攻克了ARJ21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的国家。

至此,我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喷丸成形,国产飞机6-9万飞行小时寿命不再是奢望。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国内民机研制、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国内民机产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制造所针对筋高创造国际纪录的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展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研究,最终突破了过去的一个个喷丸成形禁区和堡垒,攻克了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难题,执国际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之牛耳,为国产大飞机研制奠定了坚实可靠的技术基础。

未来,一个前途无限的中国需要一个无比强大的航空工业,一个强盛的航空工业将为喷丸成形技术提供广阔而美好的发展空间,小小丸粒将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神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丸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R21飞机超临界机翼壁板复杂气动外型面研制成功有赖于特定的小丸粒。
B.由于丸粒的尺寸大小不足4毫米甚至更小,因此国内对它的研究起步较晚。
C.小小丸粒,在清理飞机油漆涂层、铸件吹砂、锻件除氧化皮时有神奇效果。
D.丸粒虽小,但对我国的民机产业甚至航空工业的发展、强盛具有重大作用。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掌握超临界机翼壁板喷丸成形技术在ARJ21飞机研制过程中取得了突破。
B.喷丸成形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机械阶段到数控阶段到真正意义上的喷九成形。
C.攻克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为国产大飞机研制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D.上世纪50年代初喷丸成形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中国则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高潮。
3.请简要概括制造所攻克ARJ21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的重要意义。
2020-04-03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