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102852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民营经济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夹缝中求生存,转变为后来政府的连步放权,再到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由竞争,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地变化。逐渐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

陕西的民营企业经历了10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融资困难是大多教企业面临的发展瓶颈之一。从企业规模看,陕西省“四上”非公企业总体小型企业居多,由于受到自有资金少、经营稳定性差、管理模式落后等因素影响,资本增值有限资金盈余少,内源融资国难。在外源融资中,根据数据姚统计,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数量少之又少。

陕西民营企业原始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差。陕西省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不能形成品牌效应。生产的产品大都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创造”只有“制造”。在附加值较高的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不会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国外品牌在中国形成“寡头垄断”市场。

(摘编自白群燕、高鹤《陕西民营企业现状分析》)


材料二:

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部门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管,目的是促进所谓的“国进民退”。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不断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还应看到,我国民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微企业。根据《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7)》的有关统计,2012年以来国务院及中央相关部门发布的有关小微企业的政策有55个,其中2/3以上是鼓励、扶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以及对小微企业给予税费等减免、优惠的;另外不到1/3的政策涉及规范小微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指导意见等,其中绝大多数条文仍是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这些政策举措对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坚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依据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施以同样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等监管,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引导各类企业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这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护广大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本利益的必要举措,有利于各类企业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要求,不能曲解为推动“国进民退”。

(摘编自郭朝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材料三:
   
   

(摘编自网络)


材料四: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叠加的结果。当前,一些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仍然困扰着民营企业,影响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完善有关制度,出台切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加以破解。

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的,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才能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意见》【注】从制度层面着眼,更多用改革的方法,破除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完善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制度框架。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和企北家合法财产……《意见》明确了一揽子细化举措,为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确保民营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制度基础。

[注]《意见》,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19年12月22日公布。

(摘编自《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民营经济在体制转变、政府放权等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之下,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渐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
B.陕西省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是因为当地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自有资金少、经营稳定性差以及管理模式落后。
C.2012年以来发布的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涉及税费等减免、优惠和规范发展的办法、意见等,这些政策可以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D.依法对民营企业施以和国有企业相同的监管,是为了规范和引导民营企业,让其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是为了推动“国进民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年到2017年人围民营企业500强的第三产业数量五年持续增加;而第二产业则连续下降,从380家降至333家。
B.民营企业500强中来自南方省份的企业数量远超北方省份,南北差距大;沿海省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要好于内陆省份。
C.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只要完善有关制度、出台切实管用的政策举措,这些困难和问题就能得到破解。
D.2019年12月22日《意见》的公布,有利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确保民营企业的平等地位,推动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实现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请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反思。

(摘自潘清《美育为何难落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偶像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人们普遍认为偶像应该具有过人的才华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关系。
C.青少年的文化选择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任,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D.经济意识对学生的审美追求影响越来越大,“走偏”的文化消费造成了审美创造的“病态”,“病态”的审美反过来又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偏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B.昂扬雄健的气概、敢于开拓的勇气和青春勃发的精神是判断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因此,我们决不能放任“阴柔之风”劲吹。
C.只有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才能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这才是公共传播的主流。
D.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学校美育处于边缘位置。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我们迫切需要品位高雅的“美育课”。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扭转现阶段的病态审美,重建健康的审美观。
2021-04-12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用手机支付宝扫一扫,付完款后便可享受到舒适的按摩服务。”日前,市民罗先生到嘉兴八佰伴购物中心一家火锅店吃饭,由于该火锅店人气格外火爆,因此不得不在外面排号等位。为了打发时间,罗先生干脆就在附近一台共享按摩椅上做起按摩来。

不仅仅是共享按摩椅,在全国多地的机场候机室、车站候车大厅、商场、餐厅等位区,近年来纷纷出现了如迷你唱吧、抓娃娃机、心愿盒子等设备。这些设备虽然无人值守,但是每当人们遇到等候乘机、等候乘车、等候吃饭、等待观影、等朋友等一个个“等待时间”时,它们便会显示出可观的“吸金”能力,成为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的新选择。消费者获得了娱乐体验,商家瞄准碎片化消费需求,以低成本换来高收益的“等待经济”应运而生。

材料二:

如今,“等待经济”已成为城市消费新热点,究其原因,应是等待经济能根据不同的等待场景,提供不同的娱乐和体验选择,并且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满足了消费者轻娱乐的需求。通常,在短时间内,消费者若能获得一种便捷式的愉悦感,便不惜自掏腰包为之买单,让等待的时间从“焦灼”的状态,变成一种“舒缓”的状态。

不仅如此,随着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消费能力的逐步提升,以及移动支付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日益普及,“等待经济”还会延续发展,而针对消费者的零碎时间以及对某一项消费不断细分且具有消费升级体验的商业模式也会越来越多,消费者也将有更多选择。

众所周知,消费群体决定市场走向,“等待经济”也验证了这句话的真理性。此前,就有经济学者指出,以碎片化消费为特征的“等待经济”,是消费升级趋势下商业营销和消费需求实现精准对接的产物,虽然一些碎片化消费项目并非消费者的生活必需,但由于其将原本被视为无聊的等待时间变得充实有趣,而愈发受到消费者青睐,正由额外消费向常规消费转型升级。

材料三:

现实中不乏“等待经济”的“网红机”红不起来的状况。设备的品质,投放的位置以及体验能不能升级、创意能不能翻新,都是影响产品热度的因素。比如国联证券分析认为,就点位投放角度来看,共享按摩椅与无人货架类似,优质点位是有限的,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在投放前不能只看市场铺设数量,还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

“给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提个醒,要把虚假繁荣的情况考虑在内。”业内人士分析,经营者事先考察的流量很有可能含有一定水分。比如越是人们有等待、休憩需求的场所,越需要座椅功能,设置在这类场所的共享按摩椅,只坐不消费的情况往往也会更多。在迷你KTV里,只乱唱但不点歌的情况也有不少。

的确,通过对时间的精准计算,用一些可以用得上的、舒适度高、新奇有趣的产品,填满原本浪费在发呆上的碎片时间,这种方式很为人们喜闻乐见。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于时间的计算和利用将越来越精准高效。过去人们在马路上叫的士都是一等半天,现在有了网约车,可以精准地出门,等车的碎片时间就被“消灭”了。未来人们的时间计算将会更加精准,对于时间的利用也将越来越充分,到时候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针对碎片时间的生意可能就没那么好做了。到了那时候,人们想要“浪费”的时间,很可能将是被计划出来的彻底用于放松身心的时间。

(摘编自王小舒相关论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并非消费者的生活必需的碎片化消费项目,正向常规消费转型升级,是由于其将原本被视为无聊的等待时间变得充实有趣。
B.在消费升级趋势下,商业营销和消费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于是产生了以碎片化消费为特征、以低成本换来高收益的“等待经济”。
C.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时间进行精准计算,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的品质,提高消费者的娱乐体验,都是“等待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D.未来人们的时间计算会更加精准,对于时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充分,碎片时间就会被“消灭”,针对碎片时间的生意会受到影响。
2.围绕“等待经济”的特点,结合材料所给信息,谈谈如何促进“等待经济”良性发展。
2021-04-16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正常状态下,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重大或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是留下创伤。越是人格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面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第7期)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日前,记者采访了刚刚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一书编委会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问题,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到底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总体来看,作为一种压力事件,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比如大家这两天会特别关注疫情相关信息,信息不够明确时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担忧、责备,甚至是抑都和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节奏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应当注意的是,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节奏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比如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于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微弱,并未达到临床标准,在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下面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自己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等;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等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回避社交、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援助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传播,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残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11日)

1.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要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3.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A.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C.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D.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4.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摘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2020-12-17更新 | 2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