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03166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啬夫指农夫、从事一般劳役者。又有一说指农神,南宋章樵有注:“啬夫,田畯之神也。
B.陵夷,指衰败、衰落。陵夷之君指使国家事业日趋颓废的君主,如西汉元帝、东汉桓帝。
C.参乘是指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御者在中,尊者在左,一人在右陪坐,又称“车右”。
D.顿首,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停留稍久而起;也常用于文章结尾表达,表示致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为人沉稳,德才恺悌兼备。他任骑郎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担心耗尽兄长资财,于是辞职回家。袁盎惋惜他的离去,于是举荐他为谒者。经过交谈文帝很赞赏他。
B.张释之据理力争,思维慎密清晰。他援引历史,劝诫皇帝不要因为啬夫的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汉文帝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
C.张释之明德慎罚,依法处置窃案。他在玉环失窃案中捍卫了法律的严肃性,规范有序使用法律,反对株连之法的存在,秉承着“恶恶止其身”的儒家政治理论,获得了判决批准。
D.张释之正义凛然,受人赞赏称颂。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议论案件时的公平公正,甚为赞叹,就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属:跟随 绐:欺骗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C.吾知公长者               长者:   年纪大的人
D.项王军壁垓下            壁:设营驻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汉追及之          丹不忍心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然今卒困            且贰楚也。
C.汉军觉之               度我至军中,公入。
D.项王瞋目叱之        秦王还柱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伤凉.
B.项羽带领骑兵,趁夜突围,过淮河,剩下800余人马,到阴陵时迷路,为,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重现神威,斩将刈旗,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妇婴,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0-01-22更新 | 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吃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2023-08-04更新 | 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馃请滑。郑文公怨患王之亡在栎,而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1)囚伯馃。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2)。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3)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4)!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下列括号中填入的虚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A.(1)而       (2)也       (3)乃       (4)焉
B.(1)而       (2)焉       (3)而       (4)也
C.(1)乃       (2)也       (3)而       (4)也
D.(1)乃       (2)焉       (3)乃       (4)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公”的“文”和《鸿门宴》中“沛公”的“沛”一样,都是褒扬式的谥号。
B.“居王于氾”中的“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中的“王”意思不同。
C.“蚤”为通假字,同“早”,《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也是如此。
D.《史记》中的“世家”主要记载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本纪”则是帝王传记。
3.夏伊人同学为“与”字制作文言知识卡片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帮助她在括号中填写合适的内容。
词汇
义项1例句赞成
(1)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义项2例句(2)__________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__________(《史记·郑世家》节选)
义项3例句(4)__________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义项4例句(5)__________
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
4.本文所叙之事和《烛之武退秦师》有类似之处,但叙事特点却大不相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不同点。
2023-08-16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